编者言:
战争与我们有关吗?我们在和平中生活得太久了,感觉战争似乎只是事关过去或他人的故事或新闻。其实战争从未走远,更未成为人类的过去时。智者说忘战必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忘记了战争,我们就不会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不会感激带给我们和平的人,而会将它视为理所当然。一旦长期对和平的价值无感,丧失了对战乱的警惕意识和防范能力,我们就离下一场战祸不远了。姑且放下风花雪月,这回我们说说战争,一个沉重一点的话题。本期主题“战争印象”,加拿大高校文学社的文友们用他们的笔,讲述了他们听说甚至亲历过的战争的故事,分享他们有关战争的印象、观感或思考。
目录
1. 羚羊或者鹿
作者:罗谨平
2. 念奴娇•闻致远号被发现并已确认
作者:姜建青
3. 水调歌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作者:姜建青
4. 战争印象
作者:谷中的百合花
5. 战争印象
作者:伊人在岸
6. 战争不只是游戏
作者:张清
7. 水牛
作者:罗谨平
8. 战争与和平的种种想法
作者:颜如玉
9. 七律 观《长津湖》影片抒怀
作者:姜建青
10. 由电影《长津湖》想到的
作者:周全
11. 长颈鹿
作者:罗谨平
12. 读《西线无战事》:战争让人不成为人
作者:也尘
13. 战争随想
作者:也尘
14. 战争,让笑声凝冻
——《在柏林》教学随笔
作者:罗富阳
15. 观《长津湖》想到的
作者:原野
16. 老兵不死
作者:康健
17. 关于战争的感知和随想
作者:励德荣
18. 战争、帝国和人类命运
作者:黄彭年
19. 天性好战的童年
作者:刘俊民
20. 黑夜里的战斗
作者:黄海燕
21. 无语的清晨
作者:周全
22. 从妇好到冰雕连
作者:斯夫
***** ***** ***** ***** *****
- - 1 - -
羚羊或者鹿
罗谨平
我生存的方式不只是吃草,
还有逃。
我也想生活,
你没见我漂亮的衣衫,
我优雅的舞蹈?
你没见我苗条的身材?
我的顔值不高?
但这不重要,
我看似迷人的眼神无意向谁抛,
不过是探照灯似的搜索,
留神草丛中潜伏的狮豹,
为同伴也为自己,
随时发出逃亡信号。
羡慕我修长的腿?
别,
别赋予任何美学意义,
拿你们人类的思维跟我们开玩笑,
那不过是为了奔跑跳跃,
飞一般把死亡躲掉。
2017年9月9日于多伦多
- - 2 - -
2.念奴娇 闻致远号被发现并已确认
姜建青
2016年4月余闻致远号被发现,且有感于当时日本于东海蠢蠢欲动,遂以此词遣怀。
浪涛声咽,
哭几多、致远中华英物。
遥想当年驱日寇,
玉碎何堪悲烈。
捍我河山,
甘抛忠骨,
肝胆皆冰雪。
魂兮归也,
旧时坚甲能说。
甲午奇耻经年,
睡狮已醒,
待饮猢狲血。
堪笑倭夷蠢欲动,
未识孟诸刀钺。
养晦何须,
韬光莫再,
张弩天狼猎。
待燕然勒,
一樽还酹英杰!
注:
坚甲,指致远号铁甲舰。孟诸,戚继光的号。燕然勒,据《后汉书》卷二十三《窦宪转》,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于燕然山刻石记功。
- - 3 - -
水调歌头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姜建青
万丈岷山雪,
萧瑟瑞金秋。
为忆当年悲壮,
斗酒上高楼。
泪别赣山兴况,
血染湘江惨景,
天地亦堪愁。
尧女潇竹泪,
复化水东流。
幸遵义,
更舵手,
展鸿遒。
笑看赤水悲啸,
四渡故优游。
孤胆勇夺大渡,
堪笑达开痴计,
未肯与相谋。
意欲乘风去,
休惧浪天浮。
注:
赣山指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大渡指大渡河。
- - 4 - -
战争印象
谷中的百合花
生在和平时期的我,不喜欢战争。从小到大我都不爱看战争片,因为牺牲和被掳,都是人的悲剧!我常常想,如果我在那种情形中,会是什么样的人,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文革时期看到家门口的武斗,以为是战争;后来从新闻广播中听说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知道了战争的残酷。再后来看到本家的亲戚们,因为越南政府的反华排华而离乡背井漂流公海,身无分文地被异国他乡的好心人收留,曾经拥有的一切,在一霎那间完全失去,烟消云散,才真正体会战争对人所造成的伤害。
去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国家给当年参加战争的志愿军战士发纪念勋章,可惜公公两年前故世,没有享受到最后的荣誉。公公十五岁参军,在朝鲜战场做通讯兵,炮火声导致耳膜受伤,从此听力受损。老人家在年迈的时候,心里念念不忘曾经一起抗战过的老战友,于是老公带着父亲故地重游,走访年少时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可惜当年的同伴所剩无几,老人家颇有伤感。
今年八月份阿富汗的动荡,让许多的难民来到加拿大。当时我正在读卡勒德•胡赛尼的书《追风筝的人》,对那个国家的状况和那里的人民有所关注。或许因为自己的亲戚曾经是逃离越南的“船民”,所以对任何不得不逃难的人都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或许因为在地上还有像加拿大这样的国家和人民,愿意接受帮助在困难中的人,所以这个世界就依然有爱。
战争有时是人为因素的,有时是自然灾害导致;有时是显明的,有时是隐藏的;有时是国与国,有时是民与民。和平年代谁都不愿意有战争,可是人类的战争却是不可避免的。
疫情期间,我们都被关闭在家与病毒进行看不见的战争,同时世界上有频繁出现的地震、飓风、洪水、海啸等等自然灾害。刚刚读完马克•李维的书《你在哪里?》,知道有许多国家的人民,在为了日常最基本的生存而与自然灾害作战,心里充满了感恩。我是何德何能,居然可以在如此美好的国家,享受如此美好的生活。我是否应该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多一份怜悯之心呢!
“是不是他们面对生死时所体现的尊严让他们的生命变得如此绮丽,我不知道。” 许多时候看到那些经历苦难的人,所表现出来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思。当我们无法消除战争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多有爱心,来帮助那些缺乏爱而需要爱的人。
2021年10月4日
- - 5 - -
战争印象
伊人在岸
我们家对战争最有权威、最有感受的就是我父亲了。他曾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了军功。
可是父亲一生都没有对经历大讲特讲,更别说去渲染那些军功章背后的豪迈、悲壮和荡气回肠。他甚至都不主动提起。
我和哥哥们长大一点时,有时候就闹着让父亲讲他的英雄事迹。父亲就会讲和当地人接触的一些事情和他听说到的当地习俗。关于战争本身,说了几次的事就是:有一天,难得地出了太阳。于是,他和一名战友偷偷地去坑道口外面晒太阳。坐下来还没几分钟,便有炮弹在身边爆炸。父亲醒转来,身边坐的战友却没了。这里说的没了,是真的什么都没了,就好像这个人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
“战争不是好东西!千万不能打仗!”父亲说。每次讲完,父亲都会以这两句话收尾。接下来,他还会说:“那时哪儿想得到,我现在会有这么一大家子人!”他眼光温和地从我们身上扫过,飘在充满了家庭气氛的屋子里。他说:“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是那些没了的人换来的。”
战争留给每一个幸存者的都是创伤。我相信那个炮声响后就再也没了的战友,还有那些他之前、之后在战场上目睹到“没了”的人在父亲脑海里、心头上留的伤痕,在他一生悠长的时光里,都真实、切肤地存在着、疼痛着。他做着他每一天的工作,看着几个孩子长大成人,退了休发挥余热地做街道办主任……温和、无争,像一杯温吞吞的水,波澜不惊。可是,每每在新闻联播里听到世界上其它地方打仗的消息、看见战争疮痍的画面时,他就会说:“战争不是好东西!千万不能打仗!”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光温和、坚定。我没有见过他雄赳赳、气昂昂的活生生的形象,但在他这样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的目光里,我总是感觉心里踏实,成年后添加了一种莫名深刻的痛,也更有一种“咱当兵的人”的豪气。
我想我应该是受父亲的影响至深。每每听到战争的新闻,我都会说:“和平太久了,人都不懂什么是战争、什么叫珍惜!”听到有枪击案发生,我会说:“这些人真的不知道生命是什么!”
我知道这是父亲的影子。我学着像父亲一样,温和、坚定。我没有和父亲一样经历过战争,但是我和他一样懂得痛,懂得珍惜!
父亲说过:“战争不是好东西!千万不能打仗!”
我祈祷:“但愿和平久,马革不裹尸!”
2021年10月5日
- - 6 - -
战争不只是游戏
张清
小时候,不理解战争,甚至不理解“烈属”的含义。有几次春节,跟着奶奶去大队参加一年一度的“革命军属烈属茶话会”,会有一些花生、瓜子和水果糖吃,吃得开心而忘我,却根本不懂为什么而吃,吃完以后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根本就没有个好吃相。我二大那时在部队服役,一人服役全家光荣,经常是奶奶和我代表全家去光荣,光荣地吃平时不容易吃上的东西。那个年纪,我当时的觉悟也只能是想着吃,所以感觉烈属也和我这军属也差不多,春节前有公家的好东西吃。
提到烈属,我们邻村光是为抗美援朝殉国的烈属就有三家,牺牲时都是那种很年轻很精力充沛的年纪。这些为国壮烈捐躯的青年,成为烈士的青年,都曾经有名有姓,都曾经是某个人家的儿子和兄弟,小孩们的叔叔或舅舅,或者其他身份,总之,一个人战死疆场,身后是一批悲痛欲绝的亲属。
后来读史书,看电影,虽然知道战争的残酷,但没有任何切身感受,有时记住了一些数字,有时记住了一些情节,有时被激动得兴奋莫名。譬如看《大决战》,我方将领用铅笔在地图上一画,豪迈而潇洒。所画之处,国民党残军兵败如山倒,红旗插遍大江南北。电影上当然也有很多敌人被痛快地击毙或我方战士壮烈牺牲的镜头,但都是无声无表情地倒下,完全看不到听不到痛苦的惨叫,好像一按电钮,那些人就平静地死去,没法体会到战争真正的残酷和惨烈,相当的不真实或不注意细节。我自己一把年纪了,打个针都会呲牙咧嘴痛苦不堪,难道别人中枪中刀都会不吭一声?
再后来也看抗日神剧,总的感觉战争就仿佛是游戏,轻松而任性。电影上的日本兵除了恶劣,基本上就是蠢和怂,根本不经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任我方变着花样凌虐。
真正使我感到战争惊心动魄的其实是从亲友口里听到的故事。我一个堂叔在甘肃河西走廊当过兵,他说六七十年代时,还能在戈壁滩上看到森森白骨,触目惊心。当地人说那是当年西路军跟马家军打仗时留下的,而且有些很有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遗骨,因为当时的马家军是地头蛇,人多势众,天时地利,打了胜仗,按常理会掩埋他们自己的战死者。
两岸缓和时,有一些当年兵败撤台的旧军人回乡探亲,才慢慢感觉这些人虽然很幸运,没有被击毙在战场,但也有将近四十年没有回过老家!当年的青年,已然雪染双鬓,绝大多数人都再也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双亲!
我们那里还有一些当兵的,由于文化不高,在台湾退役后生活艰辛,即使开放探亲,也没有能力回乡,只好托人带信带礼物给家人,权寄乡思。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我三奶奶和我聊天时,我才知道我三爷跟着马军长过了黄河去打日本鬼子,居然没打胜,打仗完全不是神剧演的那样轻松,我三爷所在的部队基本上被打光了,和他一样不到二十岁的青年人折损无数。即使后来短暂的中印、中越边境冲突,死伤依然在所难免,有时还非常惨重。
人类的历史充满着战争,起因有各种各样,但结果都不会美满,即使胜利,往往也不过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以二战为例,希特勒纳粹挑起了欧洲继而引发全球大战,最后狼狈地自杀了断,德国也被一分为二好多年;盟国包括中国取得了最后胜利,但财产尤其是生命损失极其沉重。
最近几年,经常有人鼓噪战争,谈笑间想全歼这个碾压那个,以为就是玩个游戏,而且好像他可以制订游戏规则,想让谁灭谁就得灭,想让别人什么时候消失别人就得什么时候消失。
不就是个游戏吗?
难道战争真是游戏吗?
以史为鉴,请挖掘挖掘那些亲历过战争的人和事,尤其是那些不幸成为“烈属”的家庭的人和事,再来告诉我战争究竟是不是游戏!
2021年10月6日于弗吉尼亚
- - 7 - -
水牛
罗谨平
我不只有嘴可以吃草,
我还长着角,
真不是做样子的,
它们是两把弯刀,
刀尖锋利,
刀背厚实。
一对一,
被动地反击,
我可以把狂妄的雄狮赶跑;
团结起来,
主动出击,
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狮子,
也会吓出尿!
瞧它们那熊样!
要么侥幸逃走,
要么爬上树特怕往下掉,
要么被我们的尖刀挑起,
瞬间倒飞于空,
完成死亡的舞蹈!
还有那些小的,
一个个被我们刺穿胸膛,
拱成烂泥,
免得它们将来耀武扬威,
合着伙肆无忌惮地欺负我们,
把我或我某个的同伴干掉。
千万别落单,
别离集体太远,
真正的大自然里,
越界的个体自由并不好玩,
那不是吉兆!
别得意于独处的潇洒,
那是被动或主动,
陷入了它们包围的圈套。
单打独斗的无敌勇士,
我经不起它们围追堵截的持续骚扰,
我躲不掉它们前后左右的轮番偷袭,
这是绝境,
一旦落入就死路一条!
左冲右击不过是调慢死亡的秒表,
同时也加速我的疲劳,
总会有某个方向,
一时顾及不到,
被某个狮子趁机从后扒上,
我转身它也跟着转,
牢牢地抓住我的后背啃咬;
或者干脆一跃上身,
死死地用牙钳住我的肩头;
或者迎面躲过我的反击,
却伺机咬住我的鼻子,
再也不放,
让我既反击不着,
也挣脱不了,
接下来就是它们帮凶的同时下手,
直到把力大无穷的我放倒,
暴露我的软腹,
好让它们下刀。
纵然我骨大身宽,
不至一招毙命,
但我的生命已基本画上了句号,
我只能无谓地挣扎甩动,
痛苦干嚎,
眼睁睁看着它们,
把我一片片撕掉……
2017年9月10日于多伦多
- - 8 - -
战争与和平的种种想法
颜如玉
坦白地说,我是和平主义者。我讨厌一切战争,因为战争意味着妻离子散,意味着家破人亡,意味着颠沛流离,意味着民不聊生。
看看杜甫的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因为安史之乱,杜甫与妻子分离,饱受战乱之苦。他这首诗写的就是这种战争的创伤。
再看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几句诗: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同样还是安史之乱,唐明皇与杨贵妃生离死别。因为战乱,一国之君,保护不了自己的爱妃,这才是真正的人间悲剧。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精忠报国,为国捐躯, 永远都是正能量,值得提倡。但到个人层面,很多人为了国家,自己的家沒了。父亲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对个体来说,一个士兵的倒下,也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悲剧。
我的公公是一个战斗英雄,他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史上有记载。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和抗美援朝。
他就是著名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第二十六军的战士。他们二十六军是第二次战役的后备部队,比二十军和二十七军晚入朝,他庆幸获得了一件北方人穿的厚棉袄,所以没有冻伤。
二十六军第七十七师二三〇团在攻击下碣隅里机场时,遭敌火力袭击,七连全部壮烈牺牲!
二十六军奉命追击一路往南撤逃的美陆战第一师,冻饿疲劳,星夜兼程,与美军激烈交战。追击战斗历时12天,进行战斗20余次,伤亡很严重。因为这次长津湖战役伤亡损失惨重,他们兵团在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结束后休整了二个多月,没有参加第三次战役。但他们二十六军参加了在朝鲜的第四次,第五次战役,也是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壮怀激烈,可歌可泣!
第四次战役,我公公所在的二十六军负责防御任务,与美军三十八昼夜交战。在铸锦山阻击战中,我公公是二十六军七十七师二六四团一连第一排的卫生员,他在敌人火力封锁下,从800米高的阵地,冒死背下十八名重伤员,把他们送上担架,然后又背上子弹和手榴弹回到阵地,累到吐血。他因此被评为志愿军二级模范,他的名字载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榜,全英雄榜只有五百多人。
我的公公在抗美援朝中战功卓著,战争期间身负重伤,送去苏联手术治疗,但有一块弹片在致命部位,无法取出,造成了身体创伤,年仅五十七岁就离世了。
公公是英雄,但从不向他的子女夸耀,也很少谈起战争,因为一谈起这些战争,他会想起他那些牺牲的战友,太令人伤心。
他也不争名利,在世的年月,他总把提级涨工资的机会让给别人,经过了战争生死的人,名利又算什么呢?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何其幸运!和平来之不易,我们理当珍惜!愿和平之花永远开在长津湖畔,开在鸭绿江边,开在世界各个角落!
愿人类没有仇恨,永远相爱!
2021年10月6日
- - 9 - -
七律 观《长津湖》影片抒怀
姜建青
依长河兄韵。
方欲枕欹眠共和,
东邻祸起急操戈。
六军齐发穿冰雪,
一夜迂回置网罗。
莫谴蛮胡归海窟,
为安黎庶捍山河。
相依唇齿千年论,
此战不教余患多。
- - 10 - -
由电影《长津湖》想到的
周全
今年国庆期的战争片《长津湖》成为国庆档影史上最火的一部,一骑绝尘,60%以上的观众给出了四颗星。身在北美的我,也成功从网上找到了这部片子,过了把英雄史诗般的视觉体验。近三小时,我一直没间断地看着手机屏幕,的确很有冲击力。
我不是写影评,也不去打分。影片吸引了我,也让我想了很多。
一、是男儿,都有英雄情节
喜欢影片中的男二号:伍万里。一个淘气,灵气十足的渔家孩子,能打出一长串水漂,崇拜二个当兵的哥哥,想当兵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即让哥哥瞧得起。从他身上也能我找到自己17岁想当兵的影子。
在奔赴前线的火车起动时,一个女卫生兵抛来的红围巾,盟动了伍万里心中的爱情火花。一边是武装到牙齿的士兵,一边是上前线只有弹壳的新兵,还没开战已遭遇轰炸。入朝后亲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万里目睹战友张小三在眼前血肉横飞,那些关于战争的浪漫想象也迅速破灭。正如老兵雷排长说的,敌机屁股一开,下来的都是大炮,没有打不死的英雄。
在生死博斗中,从没杀过人的伍万里在犹豫中,终于开了枪,开始蜕变成名真正的士兵。
也有几个镜头,体现了人性的一面。伍万里在敌军营里看到一张美女帖画时,瞬间把目光停了下来;还有吃着敌军的巧克力,从敌军指挥台看着战场的炮火纷飞的吃惊样子。
一个民族要有血气,要崇尚英雄,这才能赢来尊重。让我想起在丛林法则的动物界,号称世界上最无畏的“平头哥”蜜獾,连狮王见了都畏它三分。我还在想,如果“南京大屠杀”中30万人起来反抗,又是什么场面。
作为连队第677名战士,在零下40度的阻击战壕里,有一段和当哥哥的连长分一个石头般的冻土豆,咬一口掉落了牙的描写。万里问他哥:大哥死前,你在他身边吗?大哥伍百里在淮海,身为连长被炮火炸开了肚子。二哥告诉弟弟,他把肠子放回去,死前只听他说了声“冷”。
冷,是长津湖的交响乐的一段主旋律。
九兵团20军58师172团2营6连120名战士,在水门桥阻击时全部牺牲,大部分成了冰雕英雄。
二、战争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二战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世界分成了二大阵营。北朝军在金日城指挥下,眼看拿下南韩,完成半岛统一,结果计划因美国破灭。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联合国,组成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很快进攻并占领朝鲜大部,战火逼近了中朝边境。
“长津湖”一战,是志愿军的第二次战役的组成部分,即在东面的战线。此战中,美军战死、失踪、受伤及冻伤约15,000人,被迫大规模撤退。志愿军未能达成歼灭美军的目标,同时第9兵团也在美军优势火力与后勤不断之下,遭到重创,死亡近五万人,其中冻死、冻伤减员高达9000余人(多数是因为缺乏御寒装备)。
然而,这场战役,让不可一世的二战名将麦卡阿瑟碰上了铁板,结束57年的军事生涯。
三、战争是通过武力让敌人屈服的手段
战争是通过武装攻击让敌人服从的暴力行为,其目的就是要消灭敌人,从物资和精神上摧毁敌人。
解密的文件显示,当时中国通过第三方印度,向美照会表明了底线,即三八线韩军可以越过,美军不可越过。美国人的回答是:没有法律依据。换句话说,武力说了算。主席当时写下七个字:“寇能往,我亦能往。”
当美军王牌师师长史密斯眼望着溃败的一群士兵如走出地狱的幽灵,相信留给他的是恐惧和对敌手的敬畏。13961名陆战队永远留在了长津湖的冰天雪地,这是一场不愿被提起的恶梦,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喜欢看战争大片的我,很少见好莱坞的韩战大片。我去过华盛顿的韩战纪念园。那里有19个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用不锈钢制造而成。他们排列成散兵线,“搜索前进”。他们的表情复杂:无柰?紧张?恐怖?警惕?兼而有之,他们的表情弥漫着战争的残酷与紧张气氛。
千里穿插,包围敌一个王牌师而不被发现的奇迹,将头号强国最精税部队打的落荒而逃,打出了中囯军人的尊严。这是九兵团1.4万人死去、3万多人冻伤的惨重代价。宋时伦说:如果我们的武器装备再先进一些,如果战士们当时都能吃饱穿暖,如果当时也有一支強大的空军,战争的结局会是不一样的。为了没有如果,为了不被一袋“洗衣粉”妖魔化,如伊拉克战争,强国必须强军。
四、战争的痛苦记忆难忘
出生在50年代的我,没有经历过战争,却听父母亲讲过他们的经历。
1937年抗战爆发,当年七月底北平和天津沦陷,八月中旬开始了松沪会战,九月战火已逼近了家乡安庆,那年母亲才过六岁。一家人跟着外祖父离开了安庆,逆长江西行去,开始了逃难生涯。先到长沙,又到贵阳,随着日本鬼子轰炸贵阳,前线吃紧,一家人又上了路,最后到了重庆。国难之下,一路逃离漂泊不定,一年多时间后最终到了大后方四川。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交通便利,成为陪都。为躲鬼子经常轰炸重庆,一家人选择到合川县,那里的民风淳朴,交通方便,物价低廉,离在重庆不远。
一家大小住在合川的苏家街。外公在重庆做事,每月工资留下自已的生活费,如数交给外婆。家中有外婆,二姥太和哑姑奶奶加四个孩子,虽合川物价低,但七张嘴一日三餐加房租,手中很紧。于是外婆将外公给的钱都用来买些针头线脑的小商品,在市场上摆个地摊,头二年的日子过得很平静。母亲在去乐阳门外的一所公立小学念书,中午赶回来帮着守地摊,换外婆回家吃饭,放学后再帮着把地摊收了,背上没卖出去的小商品回家。
日本鬼子的飞机从1938年2月开始轰炸重庆,飞机经过,合川都会拉起警报,预警响起,大家会往城外乡下去躲避。时间一长,只见飞机过头顶,并没投下炸弹,大家都开始松懈下来,认为合川是个小城,不会是轰炸目标,甚至警报来时也不愿去乡下避了。
鬼子飞机轰炸步步在升级,外公从重庆带信,要家人在听到警报时务必去城外躲避,不可留在家中。1940年7月22日一家人听了外公的信中提醒的话,急急吃了碗中的饭,便跑出了城,二姥太年级大,小脚跑不动,更相信炸弹不会落头上,便去了街后的一亲戚家。那里离苏家街不远,她认为鬼子只轰炸繁华街道,偏僻的街道不会炸。谁知这天三匹鬼子飞机到城头,霹雳哄哄抛下无数炸弹,合川全城一片焦土。敌机飞走后,外婆得知家已被炸,带着哑姑拚命往城里跑,走进院子发现房中间有一颗扔下的燃烧弹未燃,但屋子已在燃烧。一家人再去寻找二姥太,发现她被压在倒塌的房屋里,石瓦、木头一片狼藉,只有小缝能看见光,听到她在里面发出了声音,外婆用手扒开将她救出,急送进国民军特训班救护所。她的胸骨被压碎,全身多处骨折,却没伤到内脏。医护人员用胶布将她全身紧紧缠住,几天后抬出回来,躺在地下,算拣了条命。
房子倒了,所有的东西都没了,衣服没了,睡觉的床没了,做饭的厨具没了,外婆的小商品没了,辛苦存的一点钱和值点钱的东西也随着两只箱子没了,一家人此时一无所有。
特训班的军士学员们在街头支起大锅煮粥拯救肌饿的难民,母亲和她大哥排着长长的队,讨得一碗给家人吃了再去排队。一家人临时被安置在塔儿门外的一所中学的讲台上。
为支援抗战,母亲的瑞山小学校排练了一台歌剧,名字叫《合川献机》,反映鬼子轰炸时合川人的惨烈场面。在这歌剧中,不到十岁的母亲因声音洪亮、相貌可爱被选为剧中的重要角色,扮演难民孩子。
满九十岁的母亲现在说到此时,情不自禁地唱到:
“七二二日,鬼子飞机,三批到城头,霹雳轰轰,天崩地陷,屋倒墙倾覆。”
“爸爸妈妈,哥哥弟弟,犹目守高楼;可怜楼脚,变成大坑,尸形皆无有!惨目伤心。凄凉怕回首!我们难民无家可归,吃的是甘庶尖尖,萝卜蒂蒂……”
“怎样报复此仇恨?歼灭鬼子的空军!捉住鬼子来抽筋!方得遂我心!”
当年母亲用她和一家人的亲身经历作素材演唱,感动了全县人民,后又去了北培巡迴演出,歌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015年,合川屹立了一座崭新的“七·二二”大轰炸纪念碑。该纪念碑位于合川区城北苏家街与嘉滨路交汇处,用一块不规则多边体青石雕塑,那块石头曾经压在二老太的胸部,压在无辜合川人身上。纪念碑的正面是日机对合川人民轰炸的场面,背面则是合川人民捐款购机的场面。纪念碑上刻着:“日本飞机曾九次轰炸合川,以一九四零年七月二十二日最为残暴。当天中午,日军连续出动重型轰炸机三批一百零八架次,轮番轰炸合川县城,投弹五百余枚,炸死居民700余人,伤两千余人,大火燃烧一天一夜,梓桥街、明月街、久长街全部化为灰烬;柏树街、苏家街、大南街和嘉陵江沿岸街巷被毁大半,江边木船也被炸沉九十余只,共两千户人无家可归。全县人民同仇敌忾,集资购得三驾驱逐机,捐献国家,以反击侵略者。”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国家的富强,才有人民的康乐。
五、和平不易,战争并没远去
2020年春节回家,同母亲聊天,我还听她讲到她在民国时期的中学读本,她给我背诵了记忆中的一文,文字如下:
梦见妈妈——在雪夜的战场上
我的妈妈,正在抚著我的额角悲啼,猛然一声炮响,把我从梦中惊醒。妈呀!您刚才为什么这样凄惨?这样悲伤?莫不是风雪残年的寒宵,您切念著天涯飘泊的爱儿?
妈呀!儿此时正卧在积雪的战场,饱尝著人间痛苦的滋味,衣单被薄,腹内苦饥,朔风吹冻了儿的热血,积雪浸湿了儿的征衣。
妈呀!儿现在所听到的,只有寒村的犬吠,午夜的鸡啼,枪声断续,战马长嘶。儿现在所看见的,只有明灭的灯火,飘荡的旌旗,树梢月冷,天上星稀。但不知明夜此身又在何处?
妈呀!儿岂是为著国家,便把美丽的故乡忘记,只因为这遍地荆棘,挂住了我心头的万缕归思。谁不梦想著骨肉团聚?谁不贪恋著家庭的甜蜜?不过,要实现小我的理想,必先补好大地的疮痍。看啊!这原野上躺著的许多僵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我一遍遍地读着这篇诗一般的文字,细细地感受着在民族存亡的日子里,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咬紧牙关,心中都盼望着重回家园,亲人重聚,赶走侵略者,迎接战爭的最后胜利。正如文中写道的:要实現小我的理想,必先补好大地的疮痍。
记得上中学时,语文读本有一篇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我会背,影响过一代人。散文以朝鲜战争为背景,赞颂了志愿军。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2001年后不少版本的语文课本将此篇课文删除。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压制中国已成为米国两党的共识,从打压中国高科技,炒作疫情溯源,到建立军事联盟,冷战思维又重启。我常在英文频道中看到妖魔化中国的访谈。
此时重提长津湖,将遗忘的战争拉近,有其现实意义。在朝鲜战场与志愿军交战之后,美国军队也长了不少记性。中国军队不是甲午战争时的大清军队,也不是抗日战争时的国民党军队,中国人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中国军队是比德军和日军还厉害的,叫人尊敬的对手。
经过朝鲜战争,美军得出结论:光靠火力优势无法让中国军队屈服。中国军队也得出结论,不怕死在内战中管用,在现代化战争中,只凭精神和意志是远远不够的。
联合国总部的花园有尊青铜雕塑,名为“铸剑为犁”,前苏联艺术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创作,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这也是源自《圣经》:
“他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以赛亚书2:4
把毁灭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终结战争,世界获得永久的和平,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景。然而现实很骨感。用“老人家”的话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而某些西方借宗教,又将龙比作撒旦。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战争史。二战以后,没有发生世界大国之间的战争,从而没有引起新的世界大战,也许是因为恐怖平衡;而阿富汉战争仅仅在一个月前才结束。
国庆重提“长津湖”,也是在告诉国人:战争并没远去。
2021年10月7日
- - 11 - -
长颈鹿
罗谨平
我衣着华丽,
卓立兽群,
眼望远方,
表情和善。
你会惊诧于我的小脸,
不成比例,
我长长的脖子上没有项链,
但你也会为我的美丽喝彩。
你见过我优雅的姿态,
见过我高挑的身材,
我上衔青云,
下踏碧草,
似乎总是悠闲从容,
不急不快,
在你们人类的眼里,
我是非洲荒野里神仙般的另类,
一种纷繁中超脱的存在。
错,
那只是部分表象,
片段的表象并不能把全部的现实取代。
我并非总是静若处子,
我的生活没那么祥和安泰。
我与世无争,
不愿低头与小个儿抢食,
只是把它们够不着的树叶采摘;
我们三三两两,
小心翼翼,
生怕把弱者踏踩。
但我的温良换不来善待,
我的高大并不会让猛兽识趣地走开,
我长着长腿也难逃灭顶之灾。
你们人类尽可以想象这样那样的神仙,
我们只是设法活过每一天。
你们盯着我们漂亮的衣裳,
狮群却只知道我们的肉香。
我看得见草丛里的潜伏,
踢得走零星的纠缠,
逃得掉某些贪婪的追咬,
却保护不好我的小孩。
我赶走这边那边又扑来,
我带它逃离,
可它怎么会有我快?
一旦我们失散,
我的孩,
它就会落入圈套,
被它们一拥而上,
放倒屠宰。
即便是我,
尽管有着更为高大的体格,
我也未必总能逃过它们的加害。
如果我胆怯犹豫,
不敢及时奋蹄反击或全速逃走,
如果稍有些病弱缓慢体力不及,
如果有强悍的雄狮加入联合夹击,
如果一时大意被恶狮从树上或高地飞袭,
一旦被它们伺机咬住前后腿,
一旦被某个狮子蹿上身骑上背,
我就可能再也挣脱不开,
最终失衡倒地,
绝望地把我细细的脖子呈上,
让它们将我瞬间窒息,
瘫软在地,
成为它们的大菜。
我的落难是一场盛宴的到来,
我的躯体能喂包整个狮群,
接着又为豹子开斋,
边上蹭饭的还有流浪的豺,
狮豹走了,
扑向我的会是一大群贪婪的土狼,
还有那丑陋的秃鹫,
它们咿咿呀呀,
叽叽喳喳,
带血的喧嚣此起彼伏,
好不开怀。
它们各取所需,
两三天里,
去了又来来了又去,
吞着我的肉,
扯着我的筋,
啃着我的骨,
直到地上只剩下我的血迹,
和那没了肉的巨大的蹄。
当然,
它们也不会放过我美丽的皮,
它们会撕扯咀嚼,
甚至连毛一起吞下,
绝不会留下哪怕一小片,
装点大地,
见证我曾经的生的精彩。
就这样,
我绝世的美丽被自然的残酷完败;
就这样,
我鲜活的传奇匆匆被时间掩埋。
2017年11月5日于多伦多
- - 12 - -
读《西线无战事》
——战争让人不成其为人
也尘
写在前面: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德国小说家,著有《西线无战事》(1929),一举成名。这部小说可能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1916年,年仅18岁的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应征入伍,战争给他带来了伤痕累累和精神层面的毁灭和剥夺。战后,他从事过各种卑微营生糊口。1927年他利用业余时间花六个星期写成《西线无战事》, 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西线无战事》带给了他成功,也给他带来了灾难。纳粹指责他的小说污蔑一战德国的英雄主义,希特勒上台之后,他的作品遭到公开焚烧。随后,他流亡瑞士,继而逃到美国,他的妹妹受到牵连,被纳粹法庭宣判死刑。雷马克一生著有11部长篇小说和1个剧本,战争、战后生活和流亡是他作品的三大主题。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首先是一位战士,然后才是《西线无战事》的作者。1916年他从学校直接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战争。小说《西线无战事》正是以几个刚刚年满十八岁的青年入伍,开赴前线开篇,不得不说小说借鉴了他个人的战争经历,小说中的“我” 的名字是保罗。
伤痕累累的雷马克作为一战的幸存者,是不幸中的万幸:参战人数、阵亡人数多少透着麻木,把它们转换成烈士的墓碑也许有更加直观的意义,而更能让人恐惧的是,走上战场的年轻人,怀揣着和父辈一样的看法,试图凭借与敌人的勇敢搏斗赢得战争。当读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时, “措手不及”蹦入我的脑海。士兵仓促应战,见识重炮、飞机、潜艇、坦克、化学武器等首次出现的新型武器。这些列为一战发明的武器,不知道应该是人类的骄傲,还是耻辱。
雷马克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一改往日作者关注战争中的“民族主义”、“为国捐躯”等等风格,公开而不留情面地将战争描写为对生命巨大的敌意和残忍,痛苦的野蛮之海。既然是战争小说,自然少不了血腥的描写,雷马克的惨烈描写来自于他的亲眼目睹和亲身体会。
人,士兵,已经被视作与机枪、大炮一般分配的资源。年轻的新战士,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投入战争,在炮弹乱飞的战场,他们已经把从老战士口口相传的经验忘在脑后,成为了战争无谓的牺牲品。不断扩充到前线的战事,在军官眼里,无异于填充空缺的数字,从战争的一开始,被打上了“物件”的标记,注定了战争中被毁灭的命运。
一个小战士,在炮弹落到旁边时,他丢弃于钢盔不顾,只是寻找老兵的胳膊躲藏;他们不懂的毒气持久弥漫在战壕里,与外边的人一道脱下防毒面具,咳血而死。
雷马克笔下的战争是一个凶残的怪兽,没有任何情理可讲。除去肉眼可见的肉体摧毁,雷马克把摧毁的意义更近一步,直指毁灭性的精神摧残。他在小说中,无时不提及伴随肉体的精神毁灭:
战士无法忍受受伤马匹的哀鸣,在意欲举枪结束马匹生命时,带着极大的愤慨发问:它们到底做错了什么?看望被截肢的战友,他们心里发问:他躺在这里,是为了什么?真该把全世界的人都带到这张床前,告诉他们:这里躺的是克默里西,十九岁半。他不想死,别让他死。他们极力想用对错、惩罚来解释眼前的残酷,徒劳和无望彻底把他们获取答案的信心和遵循逻辑的念头打翻在地,而且恨恨地踩上几脚。
那么,人到底有什么罪?被无缘无故投入这场战争中,十八岁的他们,生活戛然而止,对女孩的青春萌动止于无端的幻想,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工作、生活,他们甚至不敢和母亲说实话,他们为了回避战争像块石头压在心上,不惜发毒誓来安慰阵亡朋友的母亲,他们吃饭是为了有力气摆脱死亡,他们闲暇之余的幽默是对死亡的不敢正视,他们没有勇气面对后方人们的好奇,质疑和希望听到虚假夸大士气的愚昧……
战争像一个魔咒一样,紧紧套在他们头上,而他们面临的是一再的剥夺:第一个死人,粉碎了信念;一通炮火,世界观随之崩塌。
无处不在的残酷现实,缠绕着精神的摇摆,时而恍惚,时而空泛,时而行乐,时而又悲观至极,精神像一块惹人厌弃的皮革,任人蹂躏,却又不能弃之身后,像一个游离的灵魂,追随却若即若离,犹疑却挥之不去,使已经羸弱的肉体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如果说“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是视觉瞬间冲击,那么质疑,被剥夺,幻灭犹如巫婆的黑色斗篷,如阴霾般紧紧包裹着战士、人民。
看管俄国战俘,保罗看到的是敦厚的农民脸庞和因为饥饿折磨的宁愿低声下气的卑微,尽管如此,他愿意分给他们半截香烟和母亲烙制的土豆煎饼。
在野战医院,保罗他们为前来探亲的妻子和伤员营造家庭气氛。保罗对受伤的战友不离不弃。战争让这些唾手可得的平常事成为艰难。
与此同时,保罗和他的战友为敌我政府双方各执一词,坚持各自正确舆论的宣传而困惑,他们为战俘口袋里宣传他们吃小孩的说法而骇然。无耻政客贪婪攫取利益的无止尽,不良商人大发战争横财,这些丑恶行径雷马克并没有多费笔墨,而形形色色,善良人们乞求最基本的人的生存的渴望遥遥无果是雷马克笔下的主旨。剥夺,绝望,称之为生命的希望,被现实快速损耗,慢慢坍塌,“无根,无望,我们再也认不清路了”,“破碎的生命吃力地呻吟着归于沉寂”,这样的句子屡见不鲜,一次次撞击着读者的神经,把战争毁灭、剥夺的狰狞面目无比残酷地呈现出来。
小说最后以保罗阵亡,军队战报上简短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结束。雷马克寓意了死亡与无休止的摧毁相比,反倒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后振聋发聩:“战争是迫使人不成其为人”的罪魁祸首。
不必担心没有合理的战争起因,也不必费神卷入战争正义与否煞有介事的争论。为战争的起因史海沉钩,为惨烈而惊恐唏嘘,为军需粮草而巧舌如簧,为计谋奇策而赞叹不已,战争似乎成其为一种合理存在,由此而来的衍生物如同金融产品一样,让人们眼花缭乱。
其实有一个话题总是被忽略,而它恰恰最不该被轻视:战争让人不成其为人。于我而言,这才是坚决杜绝战争最简单而又最有力的理由。
2021年10月8日
- - 13 - -
战争随想
也尘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听到的与战争有关的第一个名词。那时候我还太小,没有学习历史,不知道世界上有战争这么回事,套红标题的报纸是大人的专属,我还没有认识足够的字,练就足够的耐心在字里行间寻找战争的踪迹。“法卡山”是从临近的院子里,一台被十几人簇拥的黑白电视机里听到的,因为看电视的人太多,不得不在前面加了一个放大镜,被挤在后排的边缘的我,看到的是播音员变了形的脸。
《高山下的花环》火红了一阵子,去电影院看电影是奢侈的奖赏,甚至是县城里的隆重节日。机枪的哒哒声我是在电影院的过道里和小伙伴玩闹时回头瞬间看到的,当然还有战士倒伏在掩体上,血从军帽下流出来。梁三喜的名字一直记得,赵蒙生确实忘记了。
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战争被称为“打仗”,被形象成游击队、鬼子、刺刀、机枪、烧毁的房子、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之后,院子里的男孩子人手一把木制手枪,腰间威武的皮带,八角帽上的红五星,夏天里柳树枝编成的草帽,大点孩子不容置疑的指挥,这些是那个年龄写就的关于战争的印象。
二十多岁去豪华影院看战争大片,名字早已忘记,但是我确信我是被炮轰声惊醒的,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场景没有激起我太多悲壮,大概如同看待时日“来日方长”一样,觉得战事,战火毕竟离自己太远,倒是脸上涂满炮灰,扶着伤员,在残阳中撤退的场景压抑了我好久。
头上是影院逐渐明亮的灯光,脚下是摸索的台阶,及至走到阳光刺眼的大街,刚才承载冲击耳鼓的地方缩小成一个小方盒子,而我也觉得恍如隔世。
鲜血没有进入我的梦中,倒是那一双双如炭一般乌黑的眼睛不时晃动在眼前。我想,也许我总是偏离大多数人追寻的价值,不太在意残忍血腥的同时,另外一种压抑像是森林里漫开的瘴气一般,弥漫在心里,因为我在问为什么,不是为什么打战,而是为什么人应该遭此劫难。
前苏联进军阿富汗 ,911之后美国进驻了阿富汗。电视报道多起来,“战争很遥远”,除了好像不痛不痒的几声同情,我为自己不能做什么而原谅了自己。那些镜头下崎岖的土路,坍塌的土房子,总让我想起二舅家里的窑洞,二舅一家已经搬进了砖砌的窑洞,虽然要土里刨食,但是还可以悠闲扛着锄头走向田间。可是电视中的贫瘠的窑洞已经布满弹孔,它们没有一丝被放过的命运。
爸爸的性格里宽容,知足占了大多数成分。他会说:“我们真幸福,六十多年没有战争,又生逢盛世。”他对自己很满意。我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翻看爸爸的传记,才明白那一句话的含义。
爸爸在他的传记里依稀记录了大他六岁的姐姐出生的情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已经逃往山里躲避的奶奶,倔强地挺着大肚子坚持回村里生产,众人苦劝不已,而奶奶说了一句话,日本人打来了,难道不让生孩子吗?爷爷给姑姑取了一个硬气的名字“振华”。普通的乡下农妇,她以为最平凡的生活已经没有剥夺的余地,可是她哪里知道,战争连仅有的一点都不放过。
奶奶的一句话在爸爸心里播下了战争的阴影,是任何别的战争大片所无法企及的,多少影响了我看待战争的视角。我是说,流血、悲壮、英雄,这些最多被提及的主题,淡出了我的思考,在我确实不能做更多事情的时候,也许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视角。
风笛呜咽,黑色棺木,覆盖着国旗,大型运输机,后盖开启,像是一个深深的,黑暗的洞,吞没了棺木。这是电视新闻里,运送在阿富汗牺牲的战士的场景,每有战士牺牲,镜头再次聚焦在黑色的舱口,我想,那个吞没棺木的舱口,是不是战士生命的分界线。随之而来的,会有带着贝雷帽的帅气照片,几个士兵在千疮百孔的土墙之间穿梭。
我又有点游离了,武器精良,迷彩服威武,耳畔有耳麦,肩膀上少不了对讲设备,头顶有夜视仪,这些包裹下的士兵并没有因为更加先进的装备而改变了战争本性:毁灭,战胜,剥夺,创伤。那些将会站在命名的“英雄”桥的人们,手里挥舞着小的国旗,他们迎回士兵灵柩,在最后送别之际表示他们的敬意。
这也许是我最近一次听闻有关战争的消息,可能在“英雄”和“血腥”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被人们忽略了的外延。
在我选读的几本书中,作者赋予了战争不同的理解。我很清楚,我不是在猎奇,作者有权利选取一个侧面来展现战争,可是我却是看到了和媒体不大相同的东西:那就是战争对人的摧毁不仅仅在肉体的消灭,更多漫延的剥夺造就了在不可保证成其为人的前提下,制造出一系列的扭曲。
毛姆笔下的《凛凛不可犯》中,即便远离战场的地方,人们的生活被战争波及。倔强的法国女孩不满路过的德国士兵而遭遇强暴。大兵汉斯后悔至极,在之后的日子里,凭借一己之力,接济女孩一家,度过战时窘迫的物质匮乏时期,并且答应迎娶女孩,照顾即将出生的孩子。就在一家人迎接新生儿到来之时,女孩独自来到房子后边的河中,把孩子沉入河中。
在汉斯惨叫一声的时候,我分明感到唯有战争才会滋生如此大的仇恨,仇恨在战争中被无限放大,蓄谋已久的报复在巨大的隐忍下一步步付诸实施。我写下书评,命名为《仇恨永远不缺报复》。
《西线无战事》的作者是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他本人于1916年从高中直接应征入伍。战争给予十八岁年轻人的不仅仅是血腥的场面,而是在肉体之外,无尽的精神折磨,不,是剥夺。他笔下的保罗,目睹惨烈场面,更多的冲击来自他对信念的动摇,价值观坍塌,对希望渺茫的无助,无根,这些是远远多于周边生死目睹的恐惧。剥夺、毁灭是作者用的最多的词。人不再成其为人,这是战争最大的罪恶。公开而不留情面地将战争描写为对生命巨大的敌意和残忍,痛苦的野蛮之海。这本小说可以说引领先河。
法国作家让-克利斯托夫•吕芬因《红项圈》而荣获龚古尔奖。一位战争英雄不惜冒着被判死刑的危险,疏远自己的女友,不愿意见自己和女友共同的儿子,唯有戴有红项圈的狗忠实守候在关押的监狱前面,对着可能对主人造成伤害的人狂吠不止。负责审问的法官不得其解,多次访谈,才知道战争摧毁了他的信任,滋生了傲慢,把他推向了玩世不恭,自己制造僵局,试图逃避的境地。
《战争哀歌》的作者是越南作家保宁,他与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一样,都有战场经历,可以说,他们借助小说,说出了那种不可名状的痛苦。有趣的是作者的父亲朗读《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来庆贺《战争哀歌》在越南出版。小说如同《西线无战事》一样,超越了仅仅反映“马革裹尸”的凄惨,它的内核是关于逝去的青春,关于美和伤痛。相比于保罗,尽管作为战争的幸存者,主人公阿坚在幸运中体会的是更大的不幸:阿坚越觉得自己不是活着,而是被困在这人世间。希望的丧失是战争的最大伤害。
小说总有或多或少的虚构,但我有理由相信,现实的残酷会远远高于笔下的场景。战争不再是胜利、失败这么简单,它的剥夺、毁灭,对人性的轰塌般的扫荡,是需要被重新认识的,在没有守护住最基本的底线“成其为人”的假设之下,过多地讨论战争起因,正义不知道还有多大的意义。
2021年10月8日
- - 14 - -
战争,让笑声凝
——《在柏林》教学随笔
作者:罗富阳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小小说,编入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小说单元。两年时间,三次上《在柏林》,有三个不同感悟。
差点被忽略的经典
记得第一次教这篇小小说时,差点跳过不讲。理由有二:一是课文标有星号,是略读课文;二是课文不到400字,情节简单,没有生字,学生完全可以自学。
细读后发现,这篇小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等方面独具特色,是一篇侧面描写战争的经典之作,不见刀光剑影,不见杀戮血腥,却能深刻反映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类心灵的沉重打击,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其震撼力和冲击力不亚于经典战争影片和长篇小说。于是,决定讲,而且还要精讲。
以小见大的巧妙构思
第二次教学时,在播放二战经典电影片段的基础上,我主要从人物、情节和环境等小说要素对《在柏林》进行讲解,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
战争题材非常宏大,二战又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多、影响最大的战争,可写的方面实在太多,已写的文章也非常多,如何独辟蹊径?作者不从正面入笔,而是从侧面、从小处着手,写一列火车中的一节车厢,重点写车厢中老兵一家因战争带来的家破人亡: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亡,体弱多病的母亲发疯,轮到头发灰白的老爸(战时后备役老兵)上战场。这是二战时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
小说以小见大还体现在:作者通过车厢里典型环境描写拓展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你看,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男子”,战争毁掉千家万户的人们的幸福。结尾“静得可怕”,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描写,凝聚着多么深广的社会内容,显示着作品意在言外的艺术魅力,产生了摄人魂魄的艺术威力。此外,标题《在柏林》也耐人寻味。德国是二战的策源地,作为首都的柏林尚且如此,人们不禁思考战争带来的危害:难道仅仅是在柏林吗?仅仅是在德国吗?
战争,让笑声凝冻
第三次教学,除了学习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艺术特点,我还提出一个问题:找出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两次笑声,并说说你对这两次笑声的理解。
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来,分别是“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傻笑”。有学生说:“两次笑声表现出年轻人对战争的无知或麻木。”也有学生反驳说:“我觉得两个姑娘笑得很自然、很正常,换了是我,也可能会笑,不能说她们对战争的无知和麻木。”
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一笑一哭的描写历来都有讲究。如《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写笑就十分精彩:“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小说中每个人的笑各有不同,从这些笑中可以看出人物身份和性格,折射出时代和阶层等信息。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在柏林》的两次“笑”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是啊,笑,是人的本能;笑,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美好情感;笑,也是人类的特权。然而,在战争时期,在特定的环境里,笑是不允许的。战争,让笑声凝冻。
《在柏林》是侧面描写战争的经典小小说,值得细读。
- - 15 - -
观《长津湖》想到了
原野
在油管(Youtube)上,一口气看完了正在热播的近2小时15分钟的战争片《长津湖》,感慨万千,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这部电影场面恢宏,故事翔实,比较客观地再现了70年前那场刻骨铭心的惨烈战争。影片中的一个个狂轰滥炸的血淋淋的场景,一幅幅视死如归的悲壮画面,战士们为了执行命令,静卧在冰天雪地的歼敌前线饥寒交迫,被活活冻成了“冰雕”...…不禁令人心如刀剐,不寒而栗。一群群年轻的、可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以钢铁般的意志不屈不挠,血战沙场,以身殉国,永远地长眠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长津湖战役(英语: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我军备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对美军精锐中的精锐,第7师31团(又名北极熊团)进行突袭、包围、歼灭 。最终,志愿军以巨大伤亡为代价迫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撤退出了北朝鲜。这场堪称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战役”,成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为最后的停战谈判奠定了基础。
“勇者相逢智者胜,智者相逢强者胜,强者相逢智者胜,智者相逢义者胜。”尽管这场不得已而为之的战争最终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勇气和骨气,英雄的赞歌响彻云霄,然而恐怕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自己的亲人在残酷无情的战争中血流成河。
纵观人类的每一场战争,它都意味着流血牺牲,意味着妻离子散,意味着劳民伤财,意味着无家可归,意味着孤儿寡母。我们歌颂英雄,怀念英雄,是为了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告诫人们要远离战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虽然人们不喜欢战争,但战争却往往和地震、海啸和新冠疫情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它是国家利益、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相冲突作用的结果。
远的不说,从1840年以来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和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关的战争不知道造成多少无辜的生命被摧毁,多少幸福的家庭被破坏。
以众所周知的甲午战争为例,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扩张、统霸全球的狂妄野心,实施了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发动了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双管齐下的水陆两军入侵,让清朝政府措手不及,仓皇应对。辽阔而悲凉的黄海海面,炮声阵阵,狼烟四起,在激烈的交战中,由于装备老化和士气不足等原因,曾自以为亚洲第一的北洋军师被打得溃不成军,最后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导致中国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予日本,导致之后50年的台湾日治时期;除此之外,中国还宣布放弃了对朝鲜数百年来的宗主国地位。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该条约的签订也为55年后的朝鲜战争埋下了祸根。
甲午战争大伤了大清帝国的元气,6年之后的1901年的《辛丑条约》更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它是“八国联军”(俄、德、法、美、日、奥、意、英)在镇压义和团运动后对孱弱的中国“五马分尸”的血淋淋的见证。《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皇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后来,随着清朝政府的灭亡,尽管绝大多数列强以各种形式免除了条约中98%赔款(如美国人用赔款中的部分建设清华大学,英国决定将其赔款部分用于中国铁路的建设等),但残酷无情的战争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留给国人的噩梦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个国家抑或民族,贫困弱小就往往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欺霸,不妨这样思考:老虎为何不轻易去猎杀豹子和大象?狼为什么喜欢猎杀羊和鹿?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的背后是国家实力的终极对决。自古至今,马拉松之战、阿克提姆海战、君士坦丁堡战役、英西海战、莱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滑铁卢战役、色当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等一系列战役,在人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改变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刀光剑影的战争从来没有消停,而没有硝烟的隐形战争也一直在暗度陈仓,如影随行,如间谍战、贸易战、货币战和科技战等,而且永远不会终止,也许这就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人类文明跨入了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无情的战火依然困扰着一些无辜的平民和热爱和平的人们。
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深秋,登高望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叶之美尽收眼底,我以和平的名义祝愿世界像这一望无际的大自然永远和谐、宁静,祝愿我爱的人、爱我的人在和平的福音中岁月静好,平安吉祥。
2021年10月9日于Oakville
- - 16 - -
老兵不死
康健
有幸生于和平年代,我没有遭遇过战争。对军队、武器的印象除了在电视上看历次阅兵,就是那年在大街上见识了坦克飞驰和电影电视里坦克隆隆向前的情景却是全然不同。最近国内正在热映电影《长津湖》,票房很不错。我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伯父,家父的二哥,一位亲历朝鲜战争的老兵。幼时的我曾多次向他打听那些峥嵘岁月的经历,他都不愿多讲。1996年夏,来加拿大五年之后,我终于结束了长达二十四年的学校生活,和妻第一次回国省亲,陪同父母一起回到山东青州老家,父亲四兄弟、大姑妈终于聚在一起。那次聚会时我再次问起伯父的从军经历,他才第一次认真地和我聊了起来。
当兵前伯父一直生活在古城青州郊外那个小村子,并没出过远门,连省内的青岛都没去过。那时山东普通农民的生活并不宽裕,家里男孩都能上学就算很好了,兄弟多的一般都会出个当兵的。伯父刚入伍时的部队叫“渤海新兵团”, 虽然日寇早已投降,但民众依然喊伯父他们的队伍“八路”。一路向南进军,参加渡江战役。部队占领南京之后伯父被编入“东北军铁军一师”,师长叫刘克。我曾网搜过刘师长的背景,他1936年入读武汉大学土木系,抗战军兴,尚未毕业的刘克就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伯父说那时的军、师首长大都是老红军出身,像刘师长这样大学生背景的十分罕见。团长级别的都当过八路,连排长也都经历过枪林弹雨,单兵素质都不错,基本功过硬。伯父告诉我,判断老兵新兵不能看年龄,要看三样:看洗脚、看背包、看扔手榴弹。老兵无论多累,到宿营地都会搞点热水洗脚,第二天依然健步如飞,新兵倒头就睡,早起后满脚是泡,走路困难;老兵背包紧东西全,新兵背包松还常丢三落四;老兵拿过手榴弹先看牌子,算好时间再扔,刚好人头高度爆炸,杀伤力强,新兵拉弦就扔,效果不咋地。伯父所在的师山东老乡很少,大多是东北人,还有些朝鲜族战友,伯父跟他们朝夕相处,学了点朝鲜话,想不到后来还真用上了。终其一生,伯父都不曾用南韩、北韩,只说朝鲜、南朝鲜。
1950年秋天,部队正在开封驻扎,突然奉命做长途调动的准备。由于保密,大家都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身着单衣登上火车到了北京,在丰台站停靠时开始发棉衣,于是大家都猜是出关去东北,那些东北战友都很高兴,觉得离家近了,奇怪的是师里的朝鲜族战友此前都悄无声息地调走了。其实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几个月了,但伯父他们一点都不知道。伯父念过书,常帮不识字的战友写家信。彼时建国刚刚一周年,许多人都盘算着解甲归田,早日和家人团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从那些家信里都能看出来。军列继续北行,抵达沈阳苏家屯驻地,战备训练变得十分繁忙,伯父凭直觉知道要打仗了,但大陆均已解放,台湾又不在东北,会去哪里打仗呢?天开始冷了下来,部队第二次发放棉衣后向吉林的通化进发,最后来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在那里已然可以听见对岸的机枪声。
1950年11月15日,是伯父终生难忘的日子。部队首长正式下达入朝作战的命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所有人员必须轻装,统一剃了光头,领章帽徽全都摘掉,不得携带中文书籍,同时还宣布了出国作战纪律,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刚过鸭绿江,就发现到处都有废墟,因美军连日轰炸,楼倒屋塌,一片凄凉。天更冷了,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翻译根本配不到连营一级。伯父他们那点只言片语的朝鲜话,此时还真能派上些用场。白天无法埋锅造饭,美机一见炊烟就狂轰滥炸,只能等到晚上才能隐蔽做饭,早晚各一顿热饭,中午只能吃冷的。入朝第一天,伯父所在部队就遭遇飞机轰炸,战友中一死一重伤。大家明显地感觉到眼前的形势比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要严酷得多,但当时大家都年轻气盛,士气颇高。
为更好地隐蔽,时常要黑白颠倒,有时白天休息,夜里行军,有时日夜兼程,连日长途奔袭缺乏休息,大家都疲惫不堪。伯父的副班长行军时居然睡着了,从一处陡峭的山坡上滚了下去,大家十分伤心,都认为班副必死无疑。部队任务在身,要急着赶路。但伯父觉得是同班的战友,大家情同手足,要同生死共患难,于是请示连长,要到山坡下面去找找。连长同意了,并安排另外三名战友和伯父一起去找,但命令他们无论找到与否,次日天黑前必须归队。伯父他们好不容易绕到山下,还真找到了班副,虽未气绝但已经不省人事。大家抬着班副,费尽周折找了户人家想进去暖和暖和,那家人就是不让他们进门,觉得人都快死了,到家里不吉利。这要是在国内,尤其老根据地的百姓,是绝对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弟兵的。好说歹说那家人总算答应让他们在屋外的一个破草棚子里休息一下。谢天谢地,第二天一早,副班长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估计从山上滚下去时只是摔昏过去,大家拼命追赶大部队,天黑前终于按时归队。大家都说班副命大,班副则一再感谢伯父,说要不是伯父他们找到他,那般天寒地冻的,他肯定早就没命了。伯父怕我误解,说朝鲜百姓大都还蛮不错的,很多老人都多少会点中国话,有意思的是有些人不怎么太会讲,却认识汉字。村镇里多是些老弱妇幼,朝鲜妇女很能干,头上顶着重物还能走山路,不用手扶头上的东西也掉不下来,令人印象深刻。
伯父回忆说他算命大的,非常幸运,虽然几次遇险,最后都转危为安。有一次,伯父在一座桥梁前的开阔地架设电话线时,四架敌机突然来袭。伯父躲避不及,被炸起的泥土给埋了。等战友们把他从土里挖出来,他已经成了个泥人,但除了嘴巴耳朵里都是泥土之外,整个人安然无恙,实在是难以置信。还有一次,伯父奉命到开城前沿侦察,结果被敌人发现,敌人的坦克开将而来,向他们疯狂扫射。伯父他们只有几个人,全是轻武器,急忙往回撤。由于地形关系,敌军坦克难以施展威力。但后边的敌军步兵却穷追不舍,伯父和战友们以最快的速度把敌人打退,继续后撤。刚要缓口气,敌人的摩托车接踵而至,摩托车比步兵快得多,又比坦克灵活,伯父他们面临被包围的险境。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后方的战友听到枪声赶来营救,打退了敌军的摩托车队,再一次化险为夷。
但是,战争毕竟是战争,流血牺牲随时都在发生,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伯父这么幸运。连队的通讯员是伯父为数不多的山东老乡之一,送信时遭遇敌机,身中三弹,不幸捐躯,飞机上的机枪子弹威力相当大,老乡的身躯几乎被打烂,惨不忍睹。有天正吃早饭,敌机来袭,大家迅速隐蔽,一位战友起身观察敌机,伯父大喊让他趴下,拉了一把没拉住,战友被机枪子弹击中,当场牺牲。另一颗子弹和伯父擦肩而过打在土里,再偏一点点伯父就没命了。那时后勤跟不上,许多战友负伤后,限于条件,不能及时送下战场,终因失血过多而死。还有战友喝了被敌军污染的水而死,那水看着挺清澈,实际上是有毒的。
1952年深秋,朝鲜的天气已经挺冷的了。连队到平壤南部有条江的地方,执行通信架线任务。江的名字伯父早忘记了,那里地形开阔,不容易隐蔽。已经先后有两个兄弟班在执行任务时遭受重创,任务仍未完成。连长命令伯父所在的班顶上去,要求必须减少伤亡并保证完成任务。此后十余天里,全班昼夜奋战,竭尽全力保证通讯线路的畅通。一天,一颗炸弹在伯父身旁爆炸,伯父只是觉得右肩被什么东西打了一下,并不知道自己负伤,旁边的战友看到伯父流血了,急忙帮他包扎,伯父方知被弹片击中。弹片有拇指指甲大小,打进去两公分深,至今留有伤疤。简单包扎之后,伯父继续坚守阵地,直到圆满完成任务。最后,全班记集体三等功,伯父记个人二等功,还发了二十圆“轻伤流血费”。伯父买了些水果,全班吃了一顿。此前,伯父在1951年还立过一次三等功。伯父说,比起那些埋骨异乡的战友,任何军功章都不值一提。
1953年7月停战协议正式签署,伯父亲眼看着交换战俘的四辆卡车从眼前驶过,此后伯父在朝鲜再也没有开过一枪。入朝作战三十四个月,伯父差不多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1953年9月,伯父随部队再渡鸭绿江回到祖国,后来又亲历国庆五周年阅兵,检阅部队的正是老首长志愿军司令员彭总。之后去石家庄步校(石家庄陆军学院的前身)学习三年半,毕业后驻守长山列岛,直到六二年转业,在东北工作生活了三十年后,九十年代返回青州老家定居。
和平从来都是由鲜血和生命铸就,来之不易。伯父这些基层官兵面对的是战斗,兵团首长们关注的是战役,交战各国的元首思考的则是战略。个人的努力和牺牲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个人的力量使得战略得以实现,国家意志得以彰显。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地位就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个人的背景、地位、立场决定了认识的不同高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普通一兵还是国家元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评价任何历史事件都要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当事人的认知水平,还要摒弃评价者本身的现实立场,做到设身处地、客观平实实属不易。
1951年4月19日,中美两国军队还在朝鲜的白山黑水间浴血鏖战,被解职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美国国会发表告别演讲,结尾那句“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隐去”(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触动人心,让人颇有共鸣。离家从军时伯父还不满二十,归来已年近古稀。回原籍后幸存的几位山东战友还时有来往,每个人都负过伤,大家一起谈起往事不禁唏嘘,愈发珍惜宝贵的和平生活。家里有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伯父一身戎装,英姿勃发。九六年相见时伯父鬓发皆白,虽然已经有些驼背,但双眼依然炯炯有神,喝起酒来还是海量。
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隐去!
2021年10月9日
- - 17 - -
关于战争的感知和随想
励德荣
近日,朝鲜战争题材的电影《长津湖》上映,观众踊跃,票房爆值。朝鲜战争和战争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我辈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国家,享有安宁的生活和人生。但是,战争离我们并不十分遥远,战争的幽灵时不时在我们的前方游荡,战争的火药味常常从世界不同的角落飘入我们的生活。
和平是美好的,是珍贵的。让我们珍惜和平,警惕战争,更不能轻言战争!
一、战争和政治
克劳塞维茨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在西方有“兵圣”之美誉,其著作《战争论》对战争与政治有许多精辟的描述。例如: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等等。抗战初期,结合当时的形势,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等一系列军事和政治名篇,对战争和政治作了精辟的论述。毛泽东早期其它的理论和思想,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暴力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支部建在连上等等,都是对战争(军事)与政治关系的系统总结和发展。
二、中国历史和战争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也充斥着腥风血雨的战争和动荡。经常性的饥荒和官府的横征暴敛每每点燃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北方游牧部落和中原农耕文明的激烈碰撞几乎贯穿历朝历代;每逢改朝换代,更是尸山血海,人头滚滚。大动荡之后,赤地千里,万户空门。纵观历史,战争循环往复,苦难周而复始。所幸,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历经沧桑,却生生不息,春风吹不尽,野火烧又生。
三、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个常年不衰的话题。每当半岛风云变幻,人们就会想起说起当年的朝鲜战争。有关朝鲜战争各方的功过得失,见仁见智,应该是正常的现象。
战争之前,半岛一分为二,之后,仍是分裂对峙。回顾朝鲜战争,有几点似可总结:
1. 北方首先越过三八线,挥师南下,最终又退回北方,主动进攻无所得。
2. 战争初期,南方溃不成军,最终在联合国军支持下,恢复到原状。南方被动应战无所失。
3. 在北方节节胜利,南方土崩瓦解之时,美国出兵挽救南方政权。从结果看,美国出兵的直接目的是达到了。
4. 美军仁川登陆后,北方军队被拦腰切断,军情被动危急。此时中国出兵,直接目的是解救北方,从结果看,目的也达到了。
5. 这场战争从爆发到扩大,与各方的误判有相当关系。北方发起进攻之时低估了美国保卫“自由世界”的决心和意志;美国出兵时,特别是麦克阿瑟率军越过三八线北上时,低估误判了中国抗美援朝的决心、意志和能力;中国可能高估了美国主动进攻东北侵犯中国的意图和可能性。
6. 在美国的实力处于巅峰之时,朝鲜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7. 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的影响。
8. 日本和台湾是韩战最大的受益方。由于朝鲜战争的因素,日本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大陆解放台湾受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愿大国之间不再发生类似的低估和误判!
四、中越边境战争
79年寒假,我乘火车从武汉取道郑州回上海,在郑州火车站等换车时见到许多运输坦克的专列,轰轰隆隆地飞驶而过,场面非常震撼,印象特别深刻。当年2月,中越边境战争打响,中国称之为对越自卫反击战。
当时的中国,文革结束不久,正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为什么下决心打这场战争?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中越边境战争是老D给西方的投名状,以换取西方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支持。这个话不好听,也没证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随后十年是中国和西方的蜜月期,中国为改革开放争取到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五、中印边境战争
1962年,中印在边境爆发武装冲突。战前,印度方面信心满满,得寸进尺,短短一个月的交手,印方损失惨重,在国际上颇失颜面。中印战争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对两国关系有着长期重大的负面影响。
印度是一个人囗大国,历史悠久,尼赫鲁和他的政府对于印度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着很高的估计和期待,对于这一点,翻阅过《尼赫鲁传记》的读者一定留有很深的印象。与印度的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尼赫鲁政府有着令人吃惊的自信和骄傲。
中印战争的结果对印度的自信和骄傲显然是一个重大打击,因此,似乎可以理解,印度方面对这场战争一直耿耿于怀。近些年,中印在边界仍然时有磨擦,印方有时宣称:印度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印度……对于印度来说,悲催的是这样一个现实,中国更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了!
不过,于中国而言,东面与日本有钓鱼岛归属权争议,台海和南海是潜在的热点区域,远处还有一个庞然大物的战略对手,稳住西面显然十分重要。四面出击,毕竟是兵家大忌!
六、珍宝岛事件和苏联的核威胁
1969年3月,中苏在黑龙江流域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骤然升级。苏联仗着核军备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中国发出赤裸裸的核威胁,试图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一劳永逸地清除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
那个年代,中国称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是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帝国主义,也是更凶恶的帝国主义。确实不无道理。
面对苏联的威胁,毛泽东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指示,中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全国兴起挖洞高潮。当年9月中国在新疆核基地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紧接着又进行了实战化的氢弹试验。
面对中国核威慑的姿态和决心以及其它国际上的因素,苏联方面最终未敢轻举妄动。
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士最多的是沙俄,企图对中国进行核袭击的是前苏联。这个邻居,可以成为好朋友吗?可以信任吗?
七、人民战争
珍宝岛响起枪炮声之后,中国大城市兴起了建造地下防空洞的高潮。我所在的中学要求每个学生自制和贡献若干块黄泥砖,用于学校的地下工程。十几岁中学生制作的黄泥砖质量如何?是否真能使用?也许并不重要,但是它切切实实体现了执政党对社会资源的组织动员能力。这种能力覆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到社会每一根神经末梢。当年,只有共产党有这种能力,组织和动员成千上万衣衫褴褛的民工挑夫,推着吱吱嘎嘎的独轮手推车,形成滚滚洪流,支撑着前线战事,支持共产党军队赢得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把共产党送进了北京城。
今天,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可以动员起来,放下书本,走出校园,全力投入黄泥砖制做,明天,只要需要,他们也可以背起枪,大步走向战场,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如果要打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具有如此的战争潜力?
八、从珍珠港到广岛、长畸
1941年,中国军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坚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华夏大地,一寸山河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兵。万里之外,苏联莫斯科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严寒条件下,苏联红军与德军进行着绞肉机般的厮杀。再往西,英国首相丘吉尔正以他的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领导英国人民殊死抵抗着德国军队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并大获成功。消息传出,丘吉尔说:他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蒋介石说:中国有救了!日本则举国狂欢,人们涌上街头,庆贺帝国海军史诗般的胜利。
珍珠港的炸弹瞬间炸醒了美国这头睡狮。翌日,美国对日对德宣战,美国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开始高速运转。短短4年,美国建造了131艘航母,30万架飞机,1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等。出自美国的武器、装备及物资等源源不断流向英国、中国和苏联等盟友,二战的天平迅速向同盟国倾斜。
珍珠港一役战术上高度成功,战略上却是自杀行为。日本何以如此愚蠢?如此嚣张?又如此疯狂?其实日本不缺有识之士。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等部分海军高层反对对美开战,近卫首相也不支持开战,但是在举国狂热、铺天盖地的战争叫嚣中,支持开战就是爱国,反对开战就是卖国,就是日奸,面对开战派的进逼和威胁,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退让。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一枚原子弹,数十万日本平民死亡。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从珍珠港到广岛长畸,只是一座桥的距离,桥面上涂满着极端爱国主义和极端自信的色彩,伴奏着愚昧疯狂的乐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理智的声音消失时,灾难还远吗?
日本,包括广岛和长畸的百姓,当他们为皇军占领南京欢呼时,为珍珠港的胜利庆祝时,他们是否也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呢?
九、我所见到的战后伊拉克
伊拉克,曾经是光辉灿烂的地方!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淌出早期的巴比伦文明。近代,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给这个国家带来繁荣和富足,巴格达曾有中东小巴黎之美称。但是,一个萨达姆,改变了伊拉克的命运。
萨氏治下,伊拉克率先出手,打响两伊战争。十年拉锯战,国家凋零,生灵涂炭。两伊战争硝烟未散,萨氏突然挥师南下,一夜之间,武装入侵邻国科威特。
二十世纪,毕竟不是春秋战国时代了!国际社会震惊之余,迅速通过制裁决议。不久,老美率众领头,无数炸弹倾泻在伊拉克的土地上。
1996年4月,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机会踏上伊拉克的土地,所见所闻,令人震惊,发人深思!伊拉克出口被禁了,进口受阻了,企业倒闭,失业高企,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病人用不上药品,婴儿没有奶粉,居民找不到足够的食品。巴格达市内处处残墙烂瓦,破败不堪。整座城市难以找到几栋有玻璃窗的房子。一些勉强在跑的公共汽车,外形斑斑驳驳,一边吐着黑烟,一边吼叫着,似老牛拉火车,不堪重负。晚上,情景更令人吃惊,供电严重不足,到处黑灯瞎火,都市犹如鬼域。
跨河的桥梁都已倒塌,只见桥墩,不见桥面,偶尔看到一些简易的浮桥,紧贴着水面,不断摇晃着,破旧的汽车喘着粗气,混杂在人流中,小心翼翼地蠕动在浮桥上。伊拉克的母亲河依旧慢慢地流着,淌过的哪里是河水,分明是一个古老民族辛酸悲痛的眼泪!
从巴格达驱车到南部港口城市巴士拉,一路上满目疮痍。放眼望去,大地宛如战场,大火焚烧过的油井,被炸毁的采油井架,瘫痪打烂的坦克,烧焦发黑的建筑,到处坑坑洼洼,废墟一片。
底格里斯河岸边,矗立着几十上百的军人雕塑,他们沿河而排,面向对岸,脸部肌肉紧绷,眼神中闪着怒火。一手执枪握拳,一手高举,指向河的对岸。当地人解释说:科威特就在河对岸不远处,那是伊拉克的领土,伊拉克迟早要收回科威特!夜幕下,于无声处,却是风紧云急,暗流涌动。
在巴士拉电厂,有机会领教了什么是现代化战争,什么叫高科技作战。两枚从天而至的导弹,不偏不倚,分别打在两台锅炉的对角中心线上,炸得干净利索。
当地人普遍是谨慎压抑的,一些人的眼神中有着深深的忧虑,那是一种不能表达却又无法遮掩的忧虑。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与现代世界几乎隔离!一个曾经非常富足的国家,竟然找不到足够的食品和药品!也许在内心深处,每一个伊拉克人对现状都有他自己的解读。但我相信,那种现状不是他们愿意接受的。
建设好一个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毁掉一个国家却很容易,有时候,一个疯子就够了!
十、马岛战争
1982年春季,加尔铁里将军领导的阿根廷军政府突然以武力登上并占领了英国占有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立即作出强烈反应,派遣由航母组成的特遣舰队应战,一向风平浪静的南太平洋地区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双方的冲突以阿根廷失败告终,马岛重新回到英国手中。
马岛事件看似突然,却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阿根廷深陷经济危机,反军政府运动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军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转移视线以应对对国内危机。但是,将军碰上了铁娘子!阿根廷的失败引发了国内大规模的反对运动,导致了军政府倒台。不久,将军被送上法庭,获刑12年。
当面临国内危机时,挑起外部事件,制造紧张局势,转移视线,是政客常用的手法,屡见不鲜,见怪不怪。只是,玩火者常自焚!
谨以老祖宗的话为本文结尾: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 18 - -
战争、帝国和人类命运
黄彭年
战争, 与人类社会生而俱来。人类进化到有了生产,有了生活资料的积累, 有了分工和由此而来的分配, 从而有了人类社会。母系社会奠定了社会基本单元——家庭, 父系社会形成了部落。那时就有了战争, 原始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占有生活资料和生产生活资料的人, 失败的一方沦为胜利者的奴隶。华夏儿女共尊的始祖黄帝、炎帝只是众多部落中强大部落的首领,黄帝战蚩尤,颛顼战共工,明明战场是血腥的, 历史把它们写成了神话, 黄帝、颛顼成了华夏始祖,失败的一方结局如何?蚩尤、共工是死了, 他们的部落是不是灭绝了?是不是成了奴隶?没有记载。根据西晋发现的《竹书纪年》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认知,原先被儒家描绘成和谐谦让的所谓“禅让”,竟然是“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当然这是内部争斗而不能称之为战争。至于后来春秋战国,你攻我伐,战乱不断,直至秦扫六国统一中国。
这里以中华民族的历史为例揭示了战争与人类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如影随形,世界历史何尝不是如此。未来的人类能否摆脱战争,按照马克思学说,那是必然的,但即便是,那也是许多年,甚至万年或许多万年之后的事。
战争与兵器
冷兵器时代
战争与人类社会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战争经历了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 现在进入了核武器时代。人类最早的武器不外乎木棒和石块,中国的商代出现了青铜器,战国广泛使用铁器,大刀、 长矛、弓箭配之以战车、战马成了战场主流武器,延续了数千年。这就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冷兵器时代。
热兵器时代
火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四大发明之一,产生于古代炼丹过程, 唐朝初年黑色火药见诸于文字记载。但火药用之于军事已在宋朝初年,公元10世纪,火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战争史上使用热兵器时代的开始。中国最早发明了竹火枪、突火枪、火铳、霹雳炮、震天雷等火器。虽然技术有进步,火器的种类也不断增多,但认识上始终未能上升到理性高度,热兵器的发展缓慢,未能成为主战武器。冷兵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与热兵器并用,这一时期称为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10世纪至17世纪中叶)。
十四世纪火药传入欧洲,17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热兵器在欧洲得到飞速发展,射击精度和射程大为提高,冷兵器基本从战场上消失。现代科学技术的奠定加快了热兵器的发展,在枪炮之后, 坦克、飞机、军舰把热兵器提到空前的高度,战场的惨烈也史无前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热兵器的发达和广泛使用,战场向世界延申,伤亡不计其数。
核武器时代
1939年,物理学领域里的原子分裂实验就已在德国取得成功。二战前夕,为逃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担心德国抢先造出原子弹,推举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加强利用核裂变过程来制造超级炸弹。罗斯福总统采纳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1942年6月,美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正式开始,由于研制计划的总部开始设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因此叫作“曼哈顿计划”。
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96千米外的特里尼蒂试爆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核武器时代。二战末期的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伤亡,导致日本天皇裕仁8月15日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开了原子弹直接用于战争的先河。由于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各大国都竞相开发原子武器, 进一步发展出包括氢弹、原子弹、中子弹、三相弹在内的核武器, 各式投放核武器的导弹, 以至导弹突破对方防线的能力也成为各方核武器竞争的要素。鼎盛时期,美苏两国都拥有几千以致上万枚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若干遍。
由于核武器的毁灭性威力主要掌握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手里是战略性威慑武器,无人敢轻易启用,但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人类头上。世界热点地区战火不断,大国之间调兵遣将, 皆以常规热兵器,我们处在一个核武器和热兵器并行的时代。热兵器的内容和形式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更新,导弹、军舰、五代战机、激光武器、网络武器、电磁炮、太空军,人类的搏弈不亦乐乎。
战争和帝国
纵观人类的战争史,除了小国之间的局部战争是为边界或某种利益诉求外,上规模的战争都发生在大国之间, 或大国和弱国之间,前者为争霸,后者则为称霸。帝国在人类战争史上占由重要地位。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帝国也经历了不同阶段。
区域帝国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生产力落后, 没有快速的交通通讯工具,帝国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的七雄,后来的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 始终限于东亚大地,虽然也有八方来仪,周围小国进贡,但帝国对稍远的地方鞭长莫及。罗马帝国、奥匈帝国都曾不可一世,但势力范围没有超出地中海流域。成吉思汗依靠战马驰骋, 曾经横扫欧亚大陆,但所到之处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政权,那时后勤保障、通讯联络的困难不难想象,没有强大文明的支撑,这是游牧民族局限。
殖民帝国
十七世纪中叶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和包括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在内的现代科学理论的奠定,欧洲各国率先进入了热兵器时代。航海业的发达, 使世界进入了海权时代。虽然之前有过短暂的西班牙海上称霸,这时期标志性的是日不落英帝国。殖民帝国的特征是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领先一步的热兵器,征服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诸国,并加以殖民化。热兵器对冷兵器,结果不言而喻。领头的是英国,还包括了欧洲诸国,如法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美国等,日本也趁火打劫,发起对华战争,上演蛇吞大象,以失败告终。
殖民帝国是赤裸裸的侵略、征服、掠夺,客观上也加速了全球一体化,催生了地球村,当然这不是他们主观愿望。西班牙人进攻墨西哥印第安人时, 印地安人还处于石器时代。如没有外界推力,他们恐怕还在刀耕火种。事情都有其两重性。
殖民帝国终结于二次大战的结束,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殖民主义延续两百余年。
全球治理性的帝国——美国
二战时的美国处在战场之外,多数时间也没有直接卷入战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速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欧洲战场的最后阶段参加诺曼底登陆,赢得了对德战争;在亚洲战场,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直接导致日本的投降,赢得巨大声望。相比之下,欧洲列强英国、法国, 战败国意大利等,都受到二战的重创。
二战末期的1944年, 美国、英国、苏联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先后在开罗、德黑兰、苏联的雅尔塔开会,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确保了他们二战胜利果实,建立联合国,确定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治理的安排。当然也造成了日后美苏争霸的冷战局面,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垒,直到1991年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体系也因此部分地失效。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极独大,进入它的鼎盛期。缺少制约的美国也有过鲁莽的战争行为,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也许它致力维系的体系是利己主义的,但它以全球投放的军事力量,确保了全球的基本稳定;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维系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以强大的教育和创新能力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品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人们可以不喜欢,甚至憎恨美国表现出来的霸道,但相较于历史上的区域帝国和殖民帝国,美帝国的出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新高度。
中美关系,关系人类命运
中国的快速崛起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经济总量已位居第二,紧追头号强国美国之后。在人类历史上霸权国和紧随其后的挑战国之间总会引发战争,帝国的兴起、衰落和更替规律由此而来,这就是人们所忧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实力的快速接近引起美国高度警惕,和各方人士对中美关系的担心。
人们对中美实力有不少误判,总体来说美国的实力并无明显衰退,相对实力的日益接近是由于中国的快速追赶。影响美国经济的最重要因素是强大的金融体系和创新能力,虽然反恐战争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实力,但根本原因是基础科学研究日趋放缓,制约了科技创新,科技领域的领先幅度日渐缩小,这就是美国特别顾忌中国华为这类公司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总体实力,包括软实力与美国的差距远大于GDP的差距。中国经济依然依赖于美国的科技,芯片只是一角。美国有广泛的盟友,这是中国短时难以企盼的。中国的目标在于民族复兴和民众福祉,并不谋求超越甚至取代美国,一是中国远没有这样的实力,二是儒家文化影响,不会插手他国内政。
虽然中美实力差距巨大,但不会有直接的地缘冲突,军事上有远程相互摧毁的能力,战略的平衡似乎使两国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这是两国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所在。
孟晚舟事件的落幕,前后的中美外交互动,特别是近日美国国务卿苏利文和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的苏黎世会晤, 有理由相信中美无战事,相信我们仍生活在一个总体和平的年代。
在可见的未来,世界仍将是美国主导,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于,多边协商的世界。
结语
战争是人类社会生而有之。人类已经历了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和核武器时代。我们正处于热兵器和核武器并存的时代。
人类大规模战争多与帝国称霸、争霸有关。早期有区域帝国,近代有殖民帝国,现代美国是以主导全球治理为特征的帝国,与人类生产力和文明程度相关联。
中美实力日益接近,尽管争执不断,但和平共处可期,人类进入了新时代。
- - 19 - -
天性好战的童年
刘俊民
儿童天性好战。小时候最喜欢的棋类是军棋。从开始上小学到四五年级,一直和弟弟在家里玩军棋。对如何布置地雷阵保卫军旗,如何能长驱直下挖掉敌方暗藏的地雷,拔走军旗,如何以牺牲最少的兵力,如何与敌方拼掉同等级别的棋子,如何判断敌方的排兵布阵等,那时都颇有研究体会。
棋盘上无论怎么厮杀,都显得文绉绉。动真格的战斗最早发生在幼儿园,最大的战果是和小朋友们把班里总是欺负人的“大王”打得跑回家不敢再来幼儿园。比较文明的战斗是和弟弟们进行的阵地战。阵地战发生在家里,把家里能挪动的东西都挪动起来,建筑堡垒,把能当枪的东西都拿来挡枪用,把能当手榴弹的东西都拿来当手榴弹用。我一个人对付他们俩,战斗总是很激烈。除了满嘴的枪声炮声爆炸声,还有真实物体落地、撞墙的噼啪声,场面也是挺宏大壮观的。母亲下班前打扫战场也总是很紧张、很流汗的。
家境以外的战斗是和大楼大院的同学玩伴们进行的,除了春节期间可以使用鞭炮做进攻武器,大都是虚张声势,佯装攻打,并不很过瘾。弹弓是危险的,不许使用。直到有了“五卵枪”和自行车链条做的火柴枪,战斗场面才开始逼真起来,刺激起来,代价是火柴杆有时会扎进孩子们细嫩的肉中。
最让人激动的时刻,一是冬季在自然博物馆门前广场上,在积雪(那时雪也真大)下边模仿《地道战》挖地道,通向四面八方,进攻和撤退都可以做到神出鬼没,还会打伏击战。二是受珍宝岛战斗的影响,北海公园里挖了很多战壕,成了我们玩战斗的真正阵地,武器弹药是树枝和碎石泥土。
真正过瘾的是打群架。桥北的孩子是有名地有野性,但桥北的孩子永远不会主动去对方地界挑衅。砖头、石头、木棒常常让来犯的对方成群地血流满面,有时也会乘胜追到对方的地盘,大开杀戒。这不是侵略,而是惩戒,意在威慑,并警告对方记住来犯的下场。
文革武斗时,我们还小,真刀真枪的战斗没有亲身经历,但却亲眼见过,也是看得热血沸腾。最早是小学二年级时接触同学张世发大哥的枪。他是工矿厂的基干民兵。某日,看到他站在急速开来的嘎斯车驾驶室外,抱着上了三棱刺刀的半自动步枪,威风凛凛,好羡慕,就让小发子带到他家,经他大哥允许后,激动地抚摸了好一阵子半自动。后来,母亲作为国产半自动步枪测试人员,我摸枪的机会多了,最初的那份激动就没有了,代之的是自豪感。
第一次见识炮击,炮轰的竟是关押父亲的旅大卫校。当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八二四”炮击卫校事件。那天听说要出事,我背着母亲一个人步行大约两三个小时,跑到卫校,却被人山人海挡住,卫校校园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我只能爬到对面的树上观敌瞭阵,担心父亲的安全。当炮弹打到卫校墙上,轰出大洞时,我一面是因刺激而兴奋,一面是因父亲的安全而担心。看到那么厉害的大炮才把墙炸个窟窿,便真心想看到更多的炮击,看多少炮弹才能把卫校大楼给炸塌,却又时时刻刻担心炮弹真的炸到父亲被关押的地下室。最后因为有颗炮弹不知怎么打到附近人群里了,我随着被驱赶跑散的人群狂奔,不知怎么回到家的。后来听母亲说,父亲他们早就提前被红卫兵们给转移了,便觉得当时要是没有担心,对炮击现场的感觉或许会更过瘾。
第一次见识装甲车高射机枪投入战斗是工总司头头李炳尧被击毙,火烧大连饭店的事件。大连饭店在繁华的天津街,离我家很近,过了胜利桥就是。战斗开始时,我们在博物馆门前玩,并没在意,因为当时武斗是常态,枪声每个晚上都听得到,只是觉得枪声响一些。后来,有人从天津街跑回来,说是装甲车来了,还有十二点七高射机枪。话音未落,就有机枪声冲着我们来了,全都打在身后的博物馆墙上和玻璃上,我们孩子们立时发疯般地满地找子弹壳。不长时间,就看见大连饭店着火了,火势非常大。有跑回来的人说,火在七层楼,人站在楼下都被烤得不敢靠前。我们一听,马上拔腿向火光冲去。这种战斗场面一定很刺激,谁都想靠前看看。可惜,等我们跑到后,战斗已接近尾声,街道上有人拦着,不准靠前。最刺激的场面就是看到装甲车上的高射机枪发出的一连串子弹把还在大声叫喊的尖刀广播站楼上的大喇叭给打掉了。最让我后悔的是,没有亲眼看到我敬佩的那批身经“八二四”炮击的卫校女生挎着双枪,攀爬楼墙,进入七层飞身入室救人,并背着人沿水流子下到旁边的食品商店楼上的场面。
为了应对苏修入侵,七十年代连着两年,在旅大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一次是空中演习,空军出动了当时最先进的歼七战斗机。我当时作为学校先进排排长,光荣地选为兆麟小学的观摩代表之一,有幸观摩了这次在付家庄举行的演习。观摩人员都坐在岸边的沙滩上,身后是看不到尽头的高射机枪阵地,好像都是民兵,而且都是女的,很像小说《海岛女民兵》里描写的那些英姿飒爽的女民兵。
因为提前听说能看到最新式的超音速歼七战斗机,所以,从宣布演习开始就一直盼着歼七的出现,然而歼七却迟迟不来。最先出现的是轰炸机群,对海滩对面的小岛上标示的一个个白色大圆圈进行了连番轰炸,炸得地动山摇,尘烟翻滚。这回是亲眼看到了轰炸机俯冲投弹,然后拔高尖声呼啸着从头上掠过的情景,比电影里的镜头震撼得多。难怪遇到敌机俯冲轰炸,第一反应就是躲避,那个气势太强大。几轮轰炸后,夏日里我们很喜欢站在沙滩或礁石上远望的绿色茵茵的小岛已经面目全非。但当时谁也顾不上这些,因为伴随着隆隆轰炸声的是身后无数高射机枪的连续不断的炸响声,还有远处半岛上高射炮的轰隆炮击声。除了震耳欲聋的巨响,还有布满蓝天的朵朵炮弹炸开的如云的小白花,场面壮观。
就在人们被笼罩在岸炮、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的防控火力轰鸣中时,有人突然大喊“歼七来了”。我随着大家观望的方向,朝左侧高高的蓝天上望去,果然看到几个闪着银光的亮点,无声无息从高空划过,不久,传来雷鸣般的巨响。传说中的歼七终于闪亮登场,超音速的(并不大明白其意思),果然不负众望。当歼七们在蓝天上划过一个大圈,再次回到观众视野时,高度大幅降低,机身特别亮眼,速度极快,过后响声如雷,成为我们后来每次看到都要大喊的“小燕飞机”的不灭形象。
时隔一两年后的第二次演习是登陆狙击战演习。演习地点从大连港港湾桥沿斯大林路及长江路一直向通往市政府的斯大林广场方向的中山路延伸。而主要狙击阵地设在长江路,特别是胜利桥与大连邮政局间的小广场。从民主广场到胜利桥,一路碉堡林立,到处是用沙袋堆积的防御工事。相反,斯大林路上没有碉堡,因为那里部署了几十辆各式轻重型坦克,估计是主要防御阵地,因为斯大林路直接通向中山路。令人羡慕的坦克兵们对我们学生非常友好,主动要我们参观坦克,爬上爬下的,甚至攀爬到长长的炮管上,抚摸着,观赏着,好开心,只可惜不让进坦克里边。
更可惜的是坦克对坦克的战斗没有观看到。演习开始时,我们被安排在胜利桥,观看民兵协防,包括运送沙袋和弹药,抢救伤员等。战斗打响后,传来的讯息一直是敌军突破防线,在大连港成功登陆,正兵分两路自东向西而来,攻击我们方向的敌军已抵达民主广场。当时气氛非常紧张,看到很多民兵都很慌张,远不如军人镇定。听到越来越密集逼近的枪炮声,我们观战的都紧张起来,就怕眼前的军队和民兵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
烟雾弥漫中,终于看到打头阵的敌军坦克轰隆隆地驶来。哒哒哒地枪声在坚硬高大的建筑间回响鸣叫着,伴随的还有喊杀声。沿途的每个防御地堡里都往外吐着火舌,有战士扛着反坦克火箭筒朝坦克发射火箭弹。有的坦克中弹无数,仍然轰隆隆地往前跑。好像是穿着蓝色服装的敌军冒着子弹肆无忌惮地猛攻,十分嚣张。防守阵地很快被攻破,当兵的和民兵拖着伤员都朝着火车站方向撤退。
我们看眼的急得要命,大声喊着“顶住!顶住!”有什么用?防御的部队都跑了,一些民兵开始打扫战场,我们便一哄而上要去捡子弹,都被民兵们给轰开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捡了很多弹壳。大家看到的弹壳,跟武斗时捡到的弹壳不一样。弹壳前边的口子好像被钳子夹了一下,往里边收缩。问了大人民兵才知道,这些子弹是演习用的空包弹,没有弹头,而武斗用的都是带弹头能打死人的真子弹。我们就问,子弹打不死人,那那些当兵的干嘛扔了阵地撤退呢?大人民兵们就说,你们小孩子懂什么,这是命令。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初中生了,对战争的无知依然让大人们把我们看成小孩子。
观摩军事演习特别振奋人心,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是民众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民众也会通过观摩军事演习了解战斗过程,强化战争意识,提高战争的警觉性。
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同化异族、异化自身的战争过程,今天的人类只是当年无数被其消灭的早期人的复合体。人类社会的演变发展中,战争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如同儿童天性好战,任何新兴强势种族或国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需求或原因,都本能地好战。比如秦之于其他六国,匈奴之于大汉,金之于北宋与蒙古,蒙古之于周边所有国家。再如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亚历山大三世)之于小亚细亚、西亚及印度西北部各民族,古罗马之于北方各蛮族;英国之于盛极一时的西班牙,俄罗斯之于强弩之末的满清,日本之于衰败的大清国与积弱的民国。被法国被美国侵略的越南,凭着自身的武力,一旦翻身,就把战争强加给当年肩并肩浴血奋战的邻国老挝和柬埔寨。
再看强势而起的北美十三个英国殖民地对于老迈的母国大英帝国的挑战,对于位于美国北部大英帝国北美殖民地(现今的加拿大)的战争(1912年),对于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挑战(夺取古巴,强占菲律宾)。对德意日作战的二战后对西欧的征服,冷战后通过肢解原南斯拉夫对东欧的征服。哪一次征服不是以战争为手段?美国捍卫的是自己的利益,它挑起的政变及代理人战争多到无以计数,打击的对象既包括独裁体制,也包括民主体制。为争夺利益,它可以在盟友法国背后捅刀。而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及舆论面前,反战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六十年代以来反战的美国人,在小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时,有谁敢站出来反对?有谁想被标签为不爱国?
战争与否由统治者决定,无论统治者是自己上位,还是民选上位。对于战争带来的伤害与苦难,自己上位的统治者要为其负责;而民选国家,这个罪责也应由选民来承担。当全世界指责美国发动的持续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时,当年的选民也应当受到指责。人类好战的天性无法泯灭,只有挫败好战者的好战心理,让好战者们忏悔与自责,才能有希望阻止战争。但这又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忏悔与自责往往是得势或得利者的行为,而任何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强势民族,其好战心理也随之膨胀,他们既未得势,也尚未得利,这一切还都在他们的期待之中。待到他们心生忏悔之意时,一切已为时过晚。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对此有恰如其分的演绎。
2021年10月9日
- - 20 - -
黑夜里的的战斗
黄海燕
一个祥和静谧的秋夜,我后院的山坡上发生了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战斗。我是在第二天站在露台上看湖面美丽的风景时才赫然发现的。
战斗的场面非常惨烈:一只雌雉鸡整个尾部被撕咬得血肉模糊几近缺失,她躺在草地上早已香消玉殒。搏斗的痕迹从我家扇形的紫叶李树旁一直延续到露台下地下室的门边,十几米的距离里,不止一只雉鸡的美丽羽毛散落一地。
我不敢想象,在这个漆黑温润的秋夜里,一群美丽的雉鸡经历了怎样的一场灾难,又是怎样的一只或一群凶残狡猾的敌人袭击了它们,使它们遭受如此惨重的伤亡!以至于它们终因势单力薄,不得不丢盔弃甲,仓皇逃离……
我搬到多伦多市郊的一个小湖边居住已经四五年了。我看到过优雅的天鹅,胆小的海狸,戏水的野鸭,欢乐的大雁…..,它们带给我太多的美好和感动。这么长时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血腥悲壮的场面。
这只美丽的雉鸡,她或许是一群孩子的母亲,或许是一个母亲的孩子,她赴死时心里不知是怎样的一种恐惧和绝望!
我的心充满了怜惜和悲哀。我想到了人类和人类的战争。
我从小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电影。对残酷的战争带给人类不可挽回的毁灭性的破坏以及深重的灾难和痛苦深恶痛绝。我恐惧战争,痛恨战争,更痛恨发动战争的人!战争使人们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前些年,我在北约克一所LINC学校学英语,我们班有好几个来自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的难民同学。战乱前,他们在自己的国家生活富足美好安宁,他们是会计师、商人、大学老师、画家……,他们谈起他们战乱中的国家常常眼里饱含泪水,心中充满悲哀。他们庆幸自己逃离了灾难来到了和平安宁的加拿大,但他们时刻担忧着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祖国的亲人和朋友。我为他们的故事悲伤,为他们的亲人和国家祈祷。
自然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我们无法改变。但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级最智慧的种类,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控制自己贪婪的欲望,放弃同类之间的相互残杀,在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里和平共处呢?!
我祈祷人类永远没有战争,祈祷各国人民平等互爱,祈祷世界永远安祥和平!
我把那只苦难的美丽雉鸡埋在了前院我最爱的那棵樱花树下,为它筑了一个小小的坟茔,愿她美丽的灵魂永远安宁。
2021年10月10日于多伦多
- - 21 - -
无语的清晨
周全
一早起来,一怀咖啡在手,我在手机屏幕上看文学社群文友关于战争的思考。
昨晚睡前重读了年轻时被感动过的作品《第四十一个》,还在想着那渔家姑娘的红军战士,抱着她心爱的,有着大海一样的深篮眼睛的白军中卫的头,痛苦绝望的哭泣的神情。
战争把各种符号帖在了脱光的人体上,给出了红白,敌我、正义和邪恶的区别,血肉、泪水、笑声,还有闪动的迷人的眼睛……这些都没有区别。
人类为什么不能远离战争!
突然间思绪被高昂黑猫叫声打断。“咪咪,怎么了?才吃过,不叫。” 我应着叫声说道。黑猫矫健的身姿从后门进来,把一只麻雀摆在我的脚下。她在向我报功。
麻雀做了最后的挣扎,翅膀猛烈地扑打了几下后就不动了。我弯下腰,提死去鸟注视着,它的身体还热着,羽毛很好看。
这已是第三只鸟了,院子屋里的老鼠早已捉光,之前还捉过二只小兔子。
春天换屋顶时,工人从通风管道里掏出三只幼鸟,我用猫食每日精心喂养到会飞,那黑猫在笼子外好奇看着,没有不良动作。这猫不久前产过四仔,那母爱萌爆了家里的所有人,还有她有一双迷人的棕色大眼睛。
三只幼鸟放飞的那天,黑猫也在看,当时她在想什么我无知,嫉妒心爆棚是一定的。我对鸟的关爱胜过了对她,或是用了她的口粮?
战争永远不会终结。怕的是降维打击。
2021年10月10日
- - 22 - -
从妇好到冰雕连
斯夫
妇好,距今3200年前的人物。“妇”是尊称,“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姓(读zi),但甲骨卜辞中叫“妇x”的有二百多个,要知最古老的姓只有八个,一下冒出二百多个姓说不通;一种说是名(读Hao),本人偏向后者。她是殷商武丁王六十四妃子之一,是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位女将军,同时还是一位女祭司,曾多次率兵征伐各方国,是武丁王得力的助手和倚重之人,深得武丁王的宠爱。附图甲骨卜辞表示妇好曾统率过一万三千人的队伍。只可惜妇好33岁就去世了。
前段时间围绕一个贴子中关于甲骨卜辞是否有“妇好率军西出,斩白首两万余”的记载,网上甲骨爱好者们展开了溯源。有人甚至大胆提出是女将军妇好挡住了号称古文明粉碎机的高加索雅利安人的进攻,从而使中华文明免遭了其余三大古文明的厄运。在已知甲骨卜辞中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因为甲骨文时代没有“军”,有“师”和“旅”,“军”字是春秋时才出现的,“斩”字也没有,而且也不说“两万余”,只说“二万”,可见这句托伪甲骨卜辞的话是明显的杜撰。还有人说这话当出自西晋时被盗墓贼发现的编年史《竹书纪年》,但该书历经数代后散秩,现在的《竹书纪年》是后人重新整理收集而成的。我查了该书,但其中连“妇好”和“白首“的影子都没有。
但话又说回来,就如那个由立陶宛女考古学家玛丽亚·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ienė)提出的“坟冢假说”一样,姑且把从高加索向东进入中国的雅利安人,被当时正处于武丁中兴的殷商击败,甚至俘虏作为人牲当成一假说也未尝不可。在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藏中据说找到六个疑似雅利安人头骨,而现在考古界围绕殷商古墓相关人骨DNA检测结果的争论也是沸沸扬扬莫衷一时,在最终结论出来之前,至少说明有这种可能性存在。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调侃罢了,三千多年前没有,三千多年后也根本没有。妇好、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秦良玉、秋瑾、赵一曼,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显示女人从未从战争中走开……
国庆期间推出的电影《长津湖》大热,一下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七十年前朝鲜半岛上那场较量中。尤其令人动容的是那个冰雕连,零下40度,单衣单裤执行埋伏任务而被冻成冰雕的一群人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虽然网上关于为何当时能出现第九兵团单衣单裤奔赴北方极寒之地的各种原因分析,但至少能生出冰雕连的民族绝非孬种,要征服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而我们这几十年远离战争的屠戮,自然和冰雕连们的付出密不可分,就像中华文明得以存续至今与妇好们的付出一样。
哪来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早已替你砥砺前行。妄战必危,忘战更危……
分享一阕我写的词:
满江红 怀古
梦里边关,何曾是、风花雪月?想从前、英雄亡命,壮心如铁。纸上功名成粪土,人间怨恨悲圆缺。缈燕然、勒马踏胡沙,西风烈。
吴王剑,黄金钺。诸葛阵,孙家诀。雁门关外事,只余残碣。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止战须凭血。引长弓、立地作如来,长相悦。
2021年10月12日
(本期图片多来自网络)
本期策划编辑:罗谨平
本期作品来源:加拿大高校文学社2021第36期(总249期)
公众号编辑推送:罗谨平
喜欢文章,请点“在看”,分享;喜欢我们,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