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一个学期眨眼即逝。职责所在,几天来,忙于各种总结,撰写各类发言稿。散学典礼上要为学生总结既往,展望未来;教师大会上,站在学校角度谈教师成长进步以及发展方向。自认为尽心竭力,但效果如何,不甚了了。
当然,最好的回顾,是自发的。可惜,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年年为学校总结,为师生总结,总结的不伦不类,总结的笼统概括,却依然乐此不疲。结果,忘记了认真审慎的自我反省与审视。
相信不少人和我有着类似的经验:一个学期以来,总觉得忙忙碌碌,勤勤勉勉,脚不沾地,日日战斗,但至于忙了什么,往往是一片空白,不知何为。
所以,倘若总结仅仅停留在表象之上,反而不如不总结。除了徒增迷茫与困惑,实在没有太多积极正面的意义。
总结离不开计划,有清楚的目标,才可能有可期待的结果。同样,总结有助于新目标的设定。没有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没有目标的生活,也必然是浑浑噩噩的。
一个学期以来,自己有哪些重大的收获,又有哪些计划搁置或流产?
首先,学校文化凝练有了新进展。一个显性的标志,是围绕核心文化,完成了课程、评价、阅读等五门线上课程的制作;一个重大的成果,是与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签订了上线协议。材料初审以及立项审核已经顺利通过,如无意外,下个学期日新文化的线上课程会如期开课。这项工作对学校发展以及教师成长,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同时,这也标志着,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达到新高度进入新阶段。
其次,学校日新教育评价获批成为2021年广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对于个人及学校,都具有现实的开创性。日新评价,在师生家长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一个扎扎实实的行动研究,同样可以赢得更高层次的认同与推广。教育者的力量,源自于丰富且平凡的教育实践,成功的教育实践在理论提升下,可以产生创造性的教育价值。让老师们更加躬耕于实践,更有目标性针对性地深化理论学习,形成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从这个角度看,日新评价的引领与示范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彰显。
第三,《近善近美——教育的散思》个人专著已经完成了书稿前期整理、第一次校正、交付出版社二次校对等程序,有望于2月份正式出版。当然,著作中表达的诸多教育观点与思考,还比较粗糙,甚至很偏颇,很粗浅,但毕竟是对自己的一份交待,弥足珍贵。这本书酝酿了三年,断断续续写了三年,零敲碎打,收录了三年来自己教育行进中的心路历程,再不堪,也是自己的。自从2013年《教育‘新视野’》出版以后,沾沾自喜,自我满足,思想与行动有所放松,愈加懒散。随着时间飞逝,自我发展的内心渴望与慵懒的现实表现之间,冲突加剧,每每念及,焦虑郁闷是与日俱增。这本小书,与我而言,既是一种暂时的解脱,也是未来继续突破的起点。2022年,如无意外,还可以再出一本个人专著的。再之后,凝心聚力,打造一部属于自己的教育精品,还是很有信心的。
第四,又开启了持续不断的笔耕之旅。从参加一个研修班开始,突然觉得有必要给自己增加点压力,以提升教育生活的节奏感与获得感。于是,每天开始记录下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或者散碎的教育思考,有自然而然意境十足的,也有搜肠刮肚刻意而为的。无论内容怎样,迄今为止,已经写了将近一百篇小文。如今回首,自己都小有感动。看着一个个题目,思维的旅程已经历历在目。当然,还不知道这个强迫行为延续到何时。但,无论如何,起初的目标已经达成,这段教育生涯的质量,无疑是非常之高的。审视与反观,的确是提升境界的好办法,虽然有点苦,有点累,有点压力。
最后值得回味的,就是对日新课堂建设,有了相对清晰完整的思考。教育,让我变得愈加谨小慎微,这是好事。校长的决策,影响着数千师生的发展,不得不慎之又慎。课堂教学又属重中之重,因此,做好顶层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日新课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让学习发生,让师生在教与学中日进日新,进步一点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源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观念的变革,又必须具备合适的路径和载体。日新课堂,就是这个路径和载体。能够用两年时间,稳固日新课堂的基本模式,已经是重大突破了。对此,我充满期待。
有没有遗憾?当然,也是有的。阅读与体育的两翼作用,还缺乏规范性系统性行动支持;融合性课程的项目化发展,还没有具体到实践之中等等。
个人中有学校,个人与学校融为一体,这就是我的生活常态,也是有意义生命的重要支撑。总结中有计划,总结与计划不可分割,这就是总结的价值,总结越具体,目标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