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民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奋战1161,奋进2019”的总体部署,认真对照《2019年温州民政工作要点》,全面履行民生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和专项行政管理等职责,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温州市民政局被*“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乐清市殡仪馆职工倪杨西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5月15至21日民.政部调研组在苍南县蹲点调研,对基层民政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全省养老服务工作现场会、全省慈善基地建设总结推广暨慈善工作推进会相继在温州召开,省厅领导对我市相关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全市民政系统推进村规调整工作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工作经验获市委《工作交流》刊发;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乐清市推行丧事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身后一件事”一站办理等获姚高员市长批示肯定。温州市获批省级康养体系建设试点、省级大救助体系改革试点。
(一)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大”提升工程,圆满完成村规优化调整。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是事关我市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政治意义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今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精心准备、精准发力,举全局之力、主动作为,仅用55天实现了“又稳又好又快”推进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全市行政村撤并率达43.6%,总村数由5404个减少为3049个,城市社区由260个增加到583个,未改制居委会由146个减少为28个。调整过程中,各地创推的“党员包干认领制”、“全程留痕”等独特做法,有效助推了调整工作平稳、有序、快速推进。
(二)实施社会组织“强”参与工程,全面激发社会力量活力。上半年,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及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一是加强规范管理。按照市级抽查率不低于8%、县级不低于6%的要求,开展“双随机”抽查,全市569家社会组织列入抽查名录。做好注销引导工作,筛选2年以上未参加年检的社会组织250家。推进打非工作,全市劝退非法组织11个。二是注重培育发展。积极组织发动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人数突破1.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延伸专业服务臂力,新增社会工作专业岗位190个,完成目标值的146%;引导85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慈善基地,完成目标值的129%;联合出台《温州市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行业标准(试行)》,是全国首个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地方性行业标准。三是引导全面参与。全市全面推进“百社结百村”工作,结对社会组织199家,完成目标值的133%,结对项目118个,涉及扶贫济困、为老服务、产业扶助、平安建设等领域。各地涌现出“红色动力·公益苍南”、“保护母亲河、社会组织在行动”、“互联网+微公益+微商业”等一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特色项目,打响了“亭文化+慈善”、“融文化+慈善”、“互联网+慈善”等一批慈善文化品牌,社会力量正在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三)落实幸福养老“彩”夕阳工程,系统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以“幸福养老”为目标,借助试点契机,突出民生实事落实,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抓民生实事,设施建设再推进。各地全面排摸、科学规划,整合闲置资源,积极落实场所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全市规划新增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0家,已经全部完成选址,建成投用25家,完成任务数的36%;计划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1680张,已谋划约7430张,完成目标值的63.6%。二是抓幸福指数,服务质量再提升。全市827个老年人助餐点提供助餐、配送餐服务;350家养老机构、1978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提供医养结合服务;37486名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摸排出适老化改造家庭1121户,完成改造126户,养老服务水平实现大幅提升。作为全省四大康复养老试点地区之一,确定在鹿城、瓯海、洞头、瑞安、永嘉等地开展试点,探索医养结合向康养结合延伸。三是抓社会参与,服务供给更专业。以“两个健康”创建为契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我市养老服务领域。引进国投怡馨苑养老院、上望安心养老中心等9个民办养老大项目,引入民间资本约7.2亿元。建立温州市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运营商库,引进国内知名养老服务组织及本地为老服务组织13家。目前,全市84家养老机构、46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06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交由专业养老服务组织承接运营。
(四)打造保障民生“好”福利工程,切实提升民众福祉。落实书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的指示精神,扎实抓好困难群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儿童福利保障等工作。一是强化弱势群体“大”保障。争取并全面启动省级大救助体系平台建设试点,计划于8月底实现低保申请“全市通办”。加紧修订《温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户均临时救助水平同比提高21.3%,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发放标准同比增长15%。加强、改进救助管理工作,利用人脸识别开展寻亲服务,一期全市识别59名对象,全部护送返乡,二期256名对象上报公安识别。加强儿童福利保障,全市全面完成孤儿和困境儿童生活费调标工作。二是施行福利彩票“惠”大家。截至6月中旬,全市销售福利彩票8.95亿元。立足福利彩票的公益属性,紧紧围绕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绿色生态殡葬改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困难群体(残疾人)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5大领域、30大项目,安排福彩公益金9000多万元,助力民生保障事业。三是普及民生小事“一键通”。打造一条热线(96345)、一个平台(瓯江红温州市党群服务中心)、X条特色专线的“1+1+X”全天候“一键通”服务模式,整合资源拓展新增养老机构查询、法律专家咨询、自闭症儿童咨询、志愿服务需求对接等特色专线,致力服务群众身边关键小事。推进为老服务“一键通”工作,利用智能手环等设备,为2.5万名老年人免费提供实时定位、紧急呼叫、特殊助急、主动关怀等服务,同步推进“互联网+居家安全管控”服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安装紧急呼叫器、蓝牙锁、翼眼监控等居家安全电子设备,提供7×24小时安全看护。
(五)深化移风易俗“新”风尚工程,巩固殡葬改革成果。上半年,全市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全面铺开,节地生态葬法改革深入推进,青山白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全面推行丧事简办,深化“移风易俗”。乐清市已完成集中办丧场所建设,集中办丧覆盖100万人口,鹿城、瓯海分别开展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其余各地均在加快推进。6个县(市、区)全面完成殡葬身后事“最多跑一次”改革,一个电话实现死亡证明、灵车预约、殡仪馆火化预约等办丧审批手续24小时内办结,深受群众赞誉。二是深入推进生态葬法,实现“青山更青”。各地大力推广以树葬、草坪葬、骨灰格位葬为主要内容的节地生态葬法,加紧建设节地生态葬法示范园区,全市建成私坟生态化改造示范点4处,完成私坟生态化改造4094座。节地生态葬法配套奖补政策更加完善,惠及20575人次,惠民金额1359.86万元。全市发现新建翻新私坟42座、“四边区域”私坟71座,整改率100%,实现“青山更青”。三是改造提升殡仪服务,打造“温馨窗口”。大力推进各地殡仪馆窗口综合改造提升工作,推进硬件设施现代化、软件服务人性化。市本级殡仪馆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展开,预计10月份55间守灵室将建成投用,能满足主城区丧事简办需求。
(六)推进水库移民“真”安心工程,促进移民群体和谐融入。认真贯彻落实王文序副省长对水库移民工作的批示精神,上半年全市水库移民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维护和保障移民权益,聚焦节点管理、聚焦示范引领、聚焦分类融合等方面开局良好。一是聚焦节点管理,项目建设全面落地。精准发放移民直补资金2500万元,安排移民项目资金1亿元,其中投入移民村居基础设施5913万元、社会事业基础设施1749万元、生产开发2212万元等。实施后扶项目401个,项目开工率达97%。二是聚焦示范引领,示范带建设成效初显。3月底前各地全部完成创建方案上报,通过整合资源、资金倾斜,计划打造13条水库移民示范带,涉及水库移民村点48个,具有示范引领、带动力强的移民示范带初具规模。三是聚焦分类融合,移民群体安稳和谐。截至6月底,全市共在57个移民村点开展移民分类融合创建工作,其中创建幸福村居11个、和谐村居27个、平安村居19个,并按创建方案进行实质性创建。深化难题排查制度,及时下达11个难题化解任务,经过主动协调、多方联动,永嘉、瑞安、泰顺已基本完成任务,其他地方进展顺利。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市民政部门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奋战1161,奋进2019”的总体部署,以温州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扎实推进民政“六大工程”,不断推动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幸福养老,深入推进多元化高品质的幸福养老“彩”夕阳工程。一是高速高标完成民生实事任务。严格按照《温州市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标准》,高速高标准地推进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10月底前完成100%的中心建设任务,11月中旬前全部交由专业管理服务机构承接投入运营。二是保质保量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紧紧围绕“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深化社会力量办养老事业改革,打造3-5个示范标杆项目。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床位和公办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11月底前完成新增机构床位11680张的任务数,实现200张床位以上的公办护理型养老机构立项3家、开工建设1家、建设完成2家、投入使用6家,实现护理型床位数占机构床位数不低于50%。三是聚心聚力抓好省级康养体系建设试点。指导鹿城、瓯海、洞头、瑞安、永嘉等承接试点的地区,从现在开始到8月底,集中精力,统筹资源,通过试点研究社区康复资源融入养老服务的途径和方法,重点探索医养结合向康养结合延伸,向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家庭延伸,8月底前拿出成果、完成自我评估。
(二)紧扣移风易俗,深入推进重节俭护生态的移风易俗“新”风尚工程。一是全力推进集中办丧工作。加紧殡仪馆集中办丧场所建设,并依托文化礼堂、宗祠等公共设施探索建设丧事集中办理设施、场所,到2019年底实现鹿城、龙湾、瓯海等主城区街道集中办丧全覆盖,其它县(市、区)覆盖率达60%以上。采取专项督导、培训、专项等方法,加快落实殡葬身后事“最多跑一次”改革,争取7月底前全市全面完成。二是要深入推进生态葬法改革。2019年底前各县(市、区)各建成1-2处私坟生态化改造示范点,各建成5座以树葬、草坪葬为主要内容的节地生态葬法示范墓园,全市海葬、树葬、骨灰堂(楼、塔)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率力争达到3%以上。加大青山白化治理力度,确保“三沿五区”视线范围内青山白化整治率100%。三是要积极改造提升殡仪服务。把市殡仪馆窗口综合改造提升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实现硬件设施现代化、软件服务能力提高的目标。力争10月底前完成市殡仪馆综合改造提升工作,重点是打造园林式、人性化殡仪服务环境,优化殡仪服务流程,规范服务制度,推出系列便民举措,使殡仪服务整体温馨祥和。
(三)围绕共创和谐,深入推进有活力广参与的社会组织“强”参与工程。一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优化执法行动,提高现场检查比例,10月底前完成569家社会组织“双随机”抽查,实现僵尸社会组织减量5%。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全年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社会组织20家以上,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典型案例10个以上,各县(市、区)各打造不少于1个富有区域特色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色工程。二是发挥社会工作实效。全年新增社会工作专业岗位220个,扶持培育新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22家,重点扶持10家各具特色的具有示范导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进社工项目开展,11月底前完成绩效评估等,确保项目出实效出特色。三是打造温州慈善品牌。组织参与三年一次的第六届“浙江慈善奖”评选活动。进一步发掘温州民间“兰小草”式慈善先进典型和优秀公益慈善项目,围绕“两个先行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抓枢纽型公益慈善组织建设,培育孵化公益慈善组织55家,打造慈善项目和品牌各11个,11月底前完成率100%。按照“建机制、强服务、起作用、见成效”要求,高标准、严要求推进慈善基地建设。
(四)着眼安居乐业,深入推进快融入稳增收的水库移民“真”安心工程。一是打造库区移民示范带,实现家园安居。全面实施《温州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移民资金项目进度,12月底前项目竣工验收率和资金支付率达80%。引导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成片成带的库区移民示范村(点)再提升,每个县(市、区)打造1条以上涵盖和谐融入、美丽家园、产业发展、智慧村居、集体经济等特色内容的移民示范带(除鹿城区、洞头区外),争取11月底全面完成。二是开展分类融合创建,促进移民融入。按照移民安置所在村居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情况,打造温州特色的幸福村居、和谐村居、平安村居创建平台,年底前实现75%的移民安置村居开展移民分类融合创建。三是想方设法促增收,维护群体稳定。着眼生活稳定,继续精准发放移民直补资金2500万;有效实施全年后扶项目,切实发挥1亿移民资金社会效益,确保完成后扶项目验收和资金结报;倾斜后扶资金,投入500万元建设20个移民村集体经济项目,助力移民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战;深化小额贷款贴息等金融政策扶持,发放贷款贴息补助300万元,助力移民创业就业,促进移民增收。做好庆祝建国70周年等敏感时期的移民信访维稳工作,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重大不稳定因素,指导各地有效解决难题和化解信访积案。规范有序做好我市境内的各个新建水库系列工作,全力完成既定年度移民安置工作计划。
(五)立足民生普惠,深入推进广覆盖强福祉的保障民生“好”福利工程。一是扎实开展省级大救助体系平台建设试点。做好“大救助”信息平台应用的培训、宣传和落实,确保8月底前实现低保事项“一证通办”、申请受理全市通办;做好社会救助领域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通过购买服务按500:1的比例配强基层队伍力量,借助“大救助”信息平台,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结对帮扶和入户调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系统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修订《温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7月底前出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9月底前完成低保标准动态补差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及时组织开展自查自纠。进一步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深化“四大项目”品牌建设,按节点完成“救急难”基金救助、爱心驿站培育、主动发现、社工介入任务指标。三是继续做好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对照《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管理,11月底前完成儿童福利机构排查整治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争取11月前完成项目打造。
(六)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现代化贴民心的基层治理能力“大”提升工程。下半年,在做实做细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后半篇”文章的基础上,要着力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是深化农村社区分层分类建设。调整模式、重新定位,深入推动农村社区从“多村一社区”到“一村一社区”模式改变。完善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空间、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基础设施,精准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健康服务。12月底前各县(市、区)建成引领型农村社区不低于10%、完善型农村社区不少于15%。二是落实智慧村务通平台推广使用。切实做好政策宣传、技术指导、功能推广应用等工作,帮助指导村干部及村民熟悉村务通的功能和操作,12月底前在全市10%左右的行政村以乡镇为单位启用智慧村务通平台,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管理覆盖面。三是推进全市村(社区)民主协商全覆盖。进一步推进民主协商,明确协商范围、扩大协商主体、丰富协商形式、规范协商流程。12月底前实现全市所有县(市、区)所辖村(社区)民主协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