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小升初

原创 精彩备课:一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二)

2023-09-01 浏览:

原标题:精彩备课:一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二)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课题

分数的再认识(二)

课型

新授课 √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 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

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 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学习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 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以及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3.学习目标确定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 位 。

4.学习重点难点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

位 。

5.学习评价设计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 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 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 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 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动手测量,感受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引入:

用4厘米的纸条去量物体的长度之 后,再用没有刻度的纸条去测量, 如何表示长度?

教师活动1

活动一]用老师提供的纸条(长6.2

学生活动1

首学:独立测量,记录结果。

共学:汇报结果,引发思考。

学生在测量时,把纸条的长当作“1” 去度量,先量宽,1个1、2个1.3个

1,3次正好量完;再量长,1个1、2个

1 / 7

厘米、宽1.5厘米)量一量【数学书 或卡纸片】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

结 果 。

小结:用“1”这个单位可以量出2、

3、4 ……看来整数是可以量出来的。

提问:多出来的部分不能用1个纸条 量完,该怎样继续量下去才能正好量

完?如何表示这部分的长度呢?

1、3个1、4个1,不能正好量完。因 此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的长 度,长是4个纸条多一些,不能正好

量 完 。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积累测量的初步经验。

在用“1”不能测量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为进一步从度

量的角度认识分数做准备。

环节二:实际测量,丰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师活动2

[活动二]想办法继续用附页中的纸 条测量剩余部分,使其正好量完,并

表示测量结果。

测量方法:用这个纸条去度量,

测量结果:剩余部分长一个纸条。

师:在刚才的度量过程中,把纸条对 折一次其实就是把这个纸条平均分

成几份?

师: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这个纸条的

多少?

学生活动2

首学:自主尝试,探究方法。

互学: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度量方

法、度量过程和度量结果。

群学:全班交流,完善方法。

生:我把纸条对折一次,发现不能刚好 量完;我就再对折一次,量了1次正好 量完。因此剩余部分是( )一个

纸条长 。

共学:师生对话,把握本质。

生:两份。

师:也就是以 个纸条作为标准去度 量,发现还是不能正好量完,于是再 对折一次,也就是把这个纸条平均分

成几份?以多少为标准去量?

师:谁再来说说多出的部分为什么是

个纸条长?

师: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再量一下,

注意边量边说你们量的过程和方法。

师:这个标准,还可以度量出哪些

分数?

师:请说得更详细点,你是如何量出

这些分数的?

师:在度量数学书的长的剩余部分的 过程中,当用“1”不能度量时,我们

要创造更小的单位去度量。

生 :

生:平均分成4份,以个纸条长作为

标准去度量。

生:因为我们把这个纸条对折两次

也就是平均分成了4份去量。

生 :

生:用

作为标准去度量,

活动意图说明: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因此,从度量角度

教学分数,关键是建立“分数单位”和“数出分数单位的个数”。

通过以上实际度量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当“1”不能测量时,需要更小的单位 去度量,于是创造出更小的度量单位,也就是分数单位,并深刻理解了

这样的分数单位的意义。而教师的“追问”让学生再次体会单位的作用

通过单位的累加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从而从度量角度拓展了分数新的意

义:将给定的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

果正好量完,就可用分数表示物体的长度。

环节三:借助直观,建立分数单位的意义

教师活动3

【问题1】当“1”不能正好量完时,

我们把1平均分成两份,用其中的

作为单位去量,还想到把1平均分成

4份,用其中的作为单位去量,把1

平均分8份,用其中的

作为单位去

量 ……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用什么

作为单位去量?

出示分数墙的左半边起始部分:

师:由“1”我们可以量出2、3、4等。

还 可 以 将 1 平 均 分 成 几 份 ,

111

……这样把“1”平均分成若干

234

份,取其中的1份的分数,数学

上称之为“分数单位”。

【问题2】用这些分数单位还可以度

量出哪些分数?

师:看来用不同的分数单位可以度量

出不同的分数,从而形成分数墙这一

学生活动3

生:可以把“1”平均分成3份,用作

为单位去度量。

生:还可以用作为单位去量。

生;我用 作为单位去度量,2个

直观模型。(动态呈现“分数墙”的形

成过程:)

3

是 1 。

生2:我用作为单位去度量,

,3

,

就是1。

首学:自主观察,初步认识。

互学:小组交流,丰富认识。

群学:全班交流,完善认识。

生:我竖着看,分数单位的分母越来越

大,分数单位就越来越小。

生:我横着看,分数单位的分母是几, 这一排中(整体“1”)就有几个这样的

分数单位。

共学:师生对话,把握本质。

L

17

10

10

14 10 调

4

明 19

1

19

16 确 16

26

10

e 10 è 10 V

0

B 1 国 1 1% 1/

1 14 1/0

1

1 15 10 19 19 19

19 1/0

19

1/0

/0 0 1/10 间 V0 100

【问题3】观察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分 数墙,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

么?(围绕这一 问题展开四学活动)

师(小结):横向观察分数墙发现,把 一张纸条平均分成几份,分数单位就 是几分之一,“1”中就有几个这样的 分数单位;纵向观察分数墙发现,只 要把这个整体“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 数,还会有无数个分数单位,并且越 往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分数 单位就越小,也就是说,分母越大,

分数单位越小。

师:在认识整数时,我国采用十进制 计数单位,用“一 ”去量,十个一是十,

再用“十”去量,十个十是一百,再用

“百”去量,十个百是一千 ……今天 我们知道了当用“一 ”不能度量时,

可以将“一 ”分成更小的单位去度量。

如用…这样的分数单位去

度量。因此,分数单位是计数单位的 一个拓展、 一个延伸它是分数的计数 单位。(课件动态呈现累加和分的过

程 )

分数

整数

1

4

计数单位

活动意图说明:

量感不仅仅是“1个单位”标准,更多的是标准量的累加应用。因此借助 分数墙这一直观模型,让学生在分数墙的制作过程和观察分数墙的活动中, 充分体会分数单位的产生和累加过程,深刻认识分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领 悟分数可以是以某个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进行累加得到的结果,加深学生对 分数意义的理解。操作活动不仅仅是动手做,还应该动眼看、动脑思.做到

眼、手脑并用。

在这一观察操作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呈现分数墙的动态形成过程,从而 让学生深刻感受分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领悟分数可以是以某个分数单位为 计数单位进行累加而得到的结果,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最后借助直观模 型沟通整数计数单位与分数计数单位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计数单位

体 系 。

·… …

7.板书设计

(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

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6 / 7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 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 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 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环节四:实践运用中提升度量意识

“量感”是需要在度量实践中培养和发展的。在结课环节,我设计了三道练习 题,重在让学生感受任意一个分数都是由分数单位累加而成的,从而体会到“用 同一个分数单位,度量次数越少得到的分数就越小,度量次数越多得到的分数 就越大:整数分数、小数都是可以度量出来的”从而沟通了整数、分数、小数

的 联 系 。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自制长度宽度一定的纸条,可以刚好测量出书的表面的长和宽。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

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 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分数是在分物、度量 和计算中产生的。对于“分数的再认识(二)”这一课,教师从度量的角度展开 教学,让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从度量的角度感悟分数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

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度量的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