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谈话
师:各位同学,上课之前两分钟,我们简单地聊一下。天气很冷,大家穿暖和了没有?有没有和张老师穿得一样的?如果穿得一样那叫什么?生:默契。师:如果大街上两个走在路上,穿得一样那叫什么?生:撞衫。师:好,没有撞衫。有没有学过寓言故事?生:《女娲补天》师:《女娲补天》叫寓言吗?(生说寓言故事)师:寓言有个什么特征?生:言简意赅。师:你的回答也非常言简意赅。一个小故事,一个小道理对不对?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童话故事?(生说童话故事题目)师:安徒生写过很多童话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起读。(生读题目)板块一:朗读句子,借助关键句子梳理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课文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之前让大家读三遍课文,提一到两个问题,现在张老师要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难读的句子读通了。谁会读?(依次出示句子,师指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流畅)板块二:引导提问 学会提问和筛选问题的方法
师:张老师还布置了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让每个同学提两个问题。昨天,张老师已经看过所有同学的问题了,大家的问题总体提得很不错。看看,谁的问题被我摘录到了屏幕上。师:大家仔细看,他这四个问题,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谁发现了?生:前面开头都是写的第几自然段。师:也就是说,他是针对什么来提问?针对自然段来提问。再看,四个问题中,你觉得哪个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对于全班同学你觉得哪个问题质量更高一点?生:我觉得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小女孩有一个小花园呢?师: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有价值。板块三:问题引领 探究课文借物写人的奥秘
师:好,现在我们召开一个问题发布会。小组推了谁的问题,谁就举手。把你们的好问题提出来。准备好了吗?现在张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挑战,看哪一组的问题会和老师的“撞衫”?PPT出示:谁的问题会和老师的“撞衫”?生提问:为什么小女孩见了豌豆并就会好起来?师:哪些组和这个问题撞衫了的请起立。(生起立)师:你们跟他撞衫了。但是没有跟张老师的撞衫。请你上讲台,把问题贴到黑板上。针对全文的提问贴树干上,针对具体内容提问的贴树枝、树冠。(生上台贴贴纸)生:十一自然段,为什么这一天像一个节日?师:只不过是一粒豌豆想要开花,为什么说像一个节日呢,是不是。好,贴上去。生:为什么太阳与第二粒豌豆的身份相称呢?生:为什么之前说大话的豌豆后来都没有好的结果呢?生:为什么只有最后一个小豌豆活下来?生:为什么第四粒豌豆觉得自己是最好的那一位?(生陆续上讲台把问题便利贴贴在黑板上)师:他明明在臭水沟里涨得大大的,却认为自己最了不起。贴上去。生:为什么前面四粒豌豆都有自己的梦想,最后一粒豌豆却无所谓呢?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前面的豌豆有梦想,最后的豌豆却无所谓呢?哪一组也提了这个问题?(部分学生举手)师:好了,就提到这里。(师根据主问题和枝干问题整理板书)现在,张老师要公布答案了。谁跟张老师的问题撞衫了呢?板块四:关注变化 发现豌豆对女孩生命的意义
师:现在请林佳龙,再把你的问题提一遍。林佳龙:为什么最后一粒豌豆要详写呢?师:是啊,为什么不详细写写被鸽子吃掉的豌豆呢?而要把这一粒看似胸无大志的豌豆的结果展开来写,而且写了一个动人的动人呢?如果把这个故事去掉,就只一句“最后那粒豌豆落在了青苔里,最后开出了花朵拯救了一个小女孩”,你觉得这样写这个故事过瘾吗?还值得我们去研究吗?文章最精彩的就是这个部分,我们好好地读。在哪一段到哪一段?好,又一次,一目十行地说,关注有了这粒豌豆小女孩发生了哪些变化,把她的变化找出来。(生默读段落,勾画小女孩变化的句子)师:好,我请同学简要地概括地来说一说,不需要读原文,说一说这个女孩子起先是怎么样的,后来变得怎么样了?生:这个女孩先很虚弱,然后有一粒豌豆在她的窗户边,她觉得好了很多。第二天她又来看感觉很兴奋,她全身都好了起来,快乐地微笑着。师:眼睛里都闪着光是不是。记得同学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是看到豌豆苗探出了脑袋,母亲就觉得这是一个花园?你们还记得这个问题吗?你怎么理解的,一颗豌豆苗,母亲竟然把它形容成一个花园?生:我觉得他们可能很穷苦没有钱买花,但是这粒豌豆却开花了,让她女儿产生了好感,所有她感觉这几朵小花非常有意义,就像花园。师:非常棒,这是你的理解。来,继续。生:因为她根本没有钱买花,但是有小豌豆给她的女儿带来快乐,所以她认为这是一个小花园。生:我觉得这个母亲希望女儿看到这粒豌豆,这个小花园会好起来。师:希望女儿的内心也开出生命的花朵。生:可能是因为女儿从小没有见过花,一直躺在床上,妈妈也没见过,所以豌豆开出的花就是一个小花园。师:亲爱的同学,妈妈虽然穷,但我想,花园应该是见过的。只不过在她的内心她就把小豌豆看成了一座大花园。所以当豌豆花盛开的时候,小女孩生命竟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板块五:对比原文 发现原文和选文的异同
师:生命因为有了希望而更加美好,生命因为有了阳光而更加美好。亲爱的同学们,台上所有的问题几乎都解决了。不过你们手里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不要紧,回去慢慢地读,一定能够自己解决了。张老师的问题解决了吗?这篇文章究竟是写豌豆还是写人?生:写人。师:借豌豆来写人。好,第二个问题,留待下一节课你们老师带你们探索:这篇文章,究竟是童话还是寓言?如果是我来上的话,我会这样做:安徒生的原文,选入课文时改动非常大。找到原文《五颗小豌豆》认真对比阅读,思考:你喜欢安徒生的原文,还是课文?(作为下节课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