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报告

工作总结年年写,怎样写出亮点?这4个方法很管用

2023-10-04 浏览:

来源丨一纸文章为时著公众号  作者 丨薛贵辉寻找工作亮点的4种方法文/薛贵辉

一到年底,上级就催材料,今天报这个总结,明天报那个报告,后天还有汇报稿,忙得不可开交。

一说总结,大家都会条件反射,希图在有限文面里,把自家最亮眼的成绩列出来,把最精彩的工作点出来,把精气神提起来。这个逻辑就像搞晚会,平时干活好比台下幕后,总结则是台上表演,如何将“拿手好戏”精彩演绎出来,呈现给“观众”,很重要。写得不好、把得不准,让人索然无味,观众不会喝彩,更不会打CALL,搞不好还打“差评”,影响年度考核。

可问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却要岁岁年年“稿”不同,很难!写好总结这部年终大戏“剧本”,巧妙采编、剪辑、包装,非常考验笔杆子这个编剧+导演的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思维力和创新力。找寻亮点的过程俨然思维拓展训练过程,充满挑战、想象和创新。

十多年前,我还在基层工作时,参加了一次团委组织的拓展培训,有节课是让200多号学员从同一道拱门鱼贯经过。开始,大家以为简单,嘻嘻哈哈不以为然,没觉得有难度,多以为,不过就是体能训练罢了。可当老师把条件摆出来那一刻,笑不出来了。

什么条件?就跟写总结一样,每个经过拱门的人姿势不一样,前后不重复,过不了,重新来过,后面的人等着,直到你过去为止。一旦谁过不了,整个进程就卡死了,现场一两百双眼睛会齐刷刷地盯着你,有催促,有鼓励,有期待,无形中给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所以,对每个当事人来说,这种压力,正在激发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先经过的学员还好,越到后面的人难度越大,因为可用的姿势越来越少,你能想到的姿势,前面的人都用了,又不能重复,只得另辟蹊径。因此,很多人急得抓耳挠腮,憋得脸红脖子粗,依然束手无策。

我也很“不幸”,排在后段,走了好几次都没通过,铩羽而归。最后,还是小队队友帮忙,想了一个十分怪异姿势才算过了那道门。第一轮勉强算过了,可到第二轮,前面的队友就招架不住了,难度越来越大,通过的人越来越少,大家真正尝到这个训练的“厉害”了,脑中打出几个大大的感叹号!

这说明什么?说明用创新的方法做常规的事是很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员的表现虽然“雷”人,却很开脑洞,得到了老师点赞。那些奇思妙想所折射出来的,是人家思考问题的维度和层次,是创新的思维,观察事物的角度。

说实话,当时的我,思考问题过于局限,只会在一个维度里思考,一股脑考虑“形体动作”上的不一样,这是最低阶的思维。而很多同学呢,人家不局限于形体,而是在多个维度上思考,比如有的唱着歌过,有的换套衣服再过,有的结伴而过,有的找了道具,扛着“枪”冲过,有的装成伤员被人抬过、扶过,千变万化,不一而足。可不管如何变化,都达到了“通过方式不一样”的目的。

这对我触动很大,事后进行了认真复盘,颇受启发。所以,这些年写材料,但凡遇到总结,脑海中总像放电影一样,把当年过拱门的场景再现一遍,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打开视野,多维度思考问题。写作实践中,很多朋友都会焦虑抱怨说,“总结年年写,领导要求年年创新,写出亮点,实在太难为人了,哪有那么多亮点可写啊!我感觉,这个考验跟过拱门训练何其相似啊!它们的底层逻辑都一样,即“标新立异”。

记得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缺乏美,只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写作中同样不缺乏亮点,只缺乏发现亮点的眼睛。面对任何一个事物,只要从不同维度审视,都能获得不同感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总结提炼工作亮点也如此,只要善于比较、分析,总有写不完的亮点,因为从科学视角看,所谓亮点,无非就是因为颜色、光线等的对比而产生的视觉差异。说直白一点就是:有对比就有明暗,就有亮点。下面,有4个对比的角度。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1.从“有无”角度上找

“有无”是看事物“从无到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里程碑”式的,属于质变范畴。这种变化最具说服力、最有视觉冲击力,“亮度”最高。

通常,有无可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有些工作是之前没有人干过的,你干了,那就是突破,就是首创,属于“从无到有”的亮点。二是有的事情一直有人干,但没进展,而你们取得了“零的突破”,那就是亮点,这在科研领悟比较普遍。

对比还可从纵横两个维度展开:

纵向看以往没有做的事情,现在做到了,就是亮点。横向看别人没有做到的,我做到了,也是亮点。

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1:抓好防控物资补短板,全省医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增长到72户,其中一次性医用口罩生产企业达到54户,日产能从5万只增长到1500万只,增长了近300倍,创造了高效组织生产的奇迹,医用防护服、额温枪、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实现“零突破”,全省防疫物资产业链基本健全、基本具备自给能力,正向满足周边国家需求的目标迈进。

这是咱们2020年度工作报告里的一段话。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2020年,我省医用防护服、额温枪、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所以将之作为一个亮点来呈现。

例2:八大产业“三张牌”取得多点突破。一大批水电硅材、水电铝材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或投产见效,北汽云南汽车资质整合取得重大进展,江铃汽车、五龙氢燃料客车顺利下线,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和仿制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项目签约、落地、投产,重要产品下线等都属于“从无到有”的突破,所以也作为亮点写进报告里。

例3:产业规模实现新提升。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消费品3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工业千亿产业达到7个。

产业突破千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绩,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2.从“少”角度上找

“多少”是从数量维度上审视,关注的是工作成绩在数量上的差异,属于量变范畴。

这个维度很容易理解,因为工作成效大部分是定量的,都能通过数字表现。

拿工业来说,定期都有经济运行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完成多少亿?规上企业有多少家?产业产值多少亿?通过对比,能看体量的大小和排名的位次。

多少维度也是纵横两方面对比,横向看比兄弟省区多还是少。纵向看比去年增加多少。一般来说,高出的量越大,亮点越“亮”。

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4: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力度,全年清偿无分歧欠款163.39亿元,提前两月完成清欠任务,速度居西部前列,在欠款总额最大的三个省份中排第一,两年来累计清偿525亿元。

例5:民营经济跃上万亿元台阶。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0955亿元、增长8.7%,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6%,占全省经济比重达47.2%。

例6:2018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稳中有进”态势,主要指标好于预期、高于全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较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2位,增速为近5年来最高。

3.从“慢”角度上找

快慢属于速度的范畴。

有一些事情是难以量化的,对于这样的工作怎么发现亮点?办法是,用“快慢”之眼看速度,比节奏。

比方说,你在干工作时态度比较好,动作比较快,先人一拍、快人一步,完成得比较早,虽然工作没有质和量的差别,可是你效率高、速度快、完成得早啊!值得大书一笔。

这就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电视上某某工程提前完工了,某某单位提前实现“十三五”目标之类报道的新闻逻辑。

不仅如此,抓工作的频率也可作为亮点。比如,一些抓安全,抓环保的单位,别人一月一检查,他却做到一旬一检查,甚至一日一检查。频次越高,说明工作越努力,态度越好、作风越实,也是亮点嘛!

请看如下实例:

例7:2019年,我市完成剩余的745户1715人的脱贫任务,实现存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947户96549人已全部脱贫退出,我市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例8:2020年临沂城区24段黑臭水体全部通过省级“长制久清”评估。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兰山区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 

例9:率先在全国建立重点保供企业贷款需求名单推送制度,争取115户企业进入全国保供企业名单,累计帮助1.73万户企业获贷款近3800亿元。

4.从“优劣”角度上找

优劣是对态度、方法及效果的定性评价。

有些同志写材料,不善于总结,得不出自己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判断力,判断力怎么来?关键就是手中握有基本的判断标尺。标尺找到了,优劣就出来了,优劣一出来,亮点也就跟着闪现出来了。

于是,问题就归结到,“判断优劣的标尺在哪里”这个问题上。

笔者以为,判断工作优劣的标尺很多,比如,表彰奖励情况、上级领导、群众的评价情况,甚至媒体宣传报道情况都是。

请看如下实例:

例10:2020年临沂脱贫成果得到提升,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14元,稳定超过省定脱贫标准,在国家彩票扶贫项目绩效评价中获得全国第1名。

例11: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全系统1个集体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4名个人受到工信部表彰,4个集体、3名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例12:12月25日,省委书记在调查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城县产业脱贫工作经验,要求进一步深入调研,在全省推广我。

以上三例中,“在国家彩票扶贫项目绩效评价中获得全国第1名”“先进集体”“表彰”“省委书记肯定”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判断工作优劣的标尺,只要有,都是亮点。

以上四个角度是对比分析事物的四个基本维度,是比较常用的几种,实际写作中还有很多维度可以用。还是那句话:工作不缺亮点,只缺发现亮点的眼睛。

相关阅读:年底材料多,不会谋篇布局那咋行?“五步谋篇法”很管用

来源丨一纸文章为时著公众号  作者 丨薛贵辉

如何谋篇布局?——公文的“五步谋篇法”

文/薛贵辉

年底了,每个单位的材料都很多,而成天写材料的你,有过下面这些经历吗?

一篇稿子写了半天,才发现偏离了主题,没有写到点子上;费尽心思写出来的稿子,要么结构不完整,要么没有逻辑性,只能推倒重来;写作就像“挤牙膏”,想一点写一点,还经常“卡壳”写不下去;明明一个好观点,下笔时才发现根本写不下去,因为手中没有支撑的素材……

以上这些“写囧”,你肯定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跟我“吐过槽”。我问他们为什么?说的最多的是:写作基础不好!

这个回答过于笼统和宽泛,归因不够准确,甚至可以说错把结果当成了原因了。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写作是思维的物化过程,若想把一件事情表达(包括写作)清楚,首先得想清楚,连想都想不清楚,断然表达不明白。

所以,写不顺溜的深层次原因,不是基础不好,而是方法不对,特别是不会谋篇布局,拿到写作任务后,不会提前作通盘考虑,只会仓皇上马,凭感觉往下写。

没有谋篇布局的写作,怎么不跑题?没有通盘考虑的写作,怎么不卡壳呢?出现前面的“囧事”是必然的。

所以,写前进行规划设计,作出通盘的考虑,是提高写作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方法。

这个道理很简单。

就拿城市的规划设计来说,城市的建设者怎么建好一座城市?那不用说,肯定先得规划嘛!在现代社会,没有规划的城市是很难想象的。但凡专业的管理者,必会请专业的设计师来设计,把哪里修路、哪里建房、哪里作为商业区、哪里作为居住区、哪里修医院、哪里建学校、建筑风格、人口规模、交通、能源这些基本问题推演清楚,然后再形成规划文本,以后的建设都依规划来。如果不做规划,那城市建设就是乱套的,不仅缺乏美感,缺乏品味,可能连基本功能都无法满足。

写文稿也是这样,先得有个规划设计才行,比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表达什么观点、写多长篇幅、支撑素材在哪里,这些基本问题都得有个通盘考虑,把问题想清楚,否则就会乱套,出现前面那些情况。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寄偶》里写道:“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虽然咱们的取喻对象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都是强调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但凡写作,先得构思。

这是流传千古的作文之法。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也写道:“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强调的也是谋篇布局的问题。

谋篇布局是写作构思的核心内容,主要使命就是提前想清楚写什么、搞清楚怎么写?

问题是,如何谋篇布局?

按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观点,谋篇布局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得靠写作者自己去领悟。然而,我不这么认为,谋篇布局也没有那么玄乎,还是有很多规律可循,可以总结出一些方法来。

我的经验是,谋篇布局应把握主题、结构、思路、提纲、材料五个关键,整个过程可以拆解为“定主题—选结构—拓思路—列提纲—配素材”五个步骤。

第一步:定主题

众所周知,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写作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所以谋篇布局得从主题开始,搞清楚干什么了,后面的思考才有意义。否则写作就是无病呻吟,没事儿找事儿干。

所以,找准主题、明确意图、定准调子是谋篇布局的“起手式”,就像战争前确定战略原则、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一样。

主题怎么定呢?方法有四种:

第一,以明确目标来定主题。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在标题里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算是定了全文的主题。

第二,以明确理念来定主题。如《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在标题里用“融合发展”“全媒体”理念为文章定了主题。

第三,以明确要求来定主题。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 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一文,在标题里提出“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的要求,也算定了主题。

第四,以明确措施来定主题。如《稳增长 调结构 促融合 奋力推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一文,标题里用三个短句表述转型升级内涵,“稳”“调”“融”三字为文章定下了主题。

定主题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开头出现的情况——写了半天,才发现偏离了主题,没有写到点子上。定准了主题,你就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不至于偏题、离题、跑题。

第二步:选结构

主题找准后,接着要考虑文稿的结构,因为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很重要,如果没有骨架,就立不起来,就像建筑没有结构就立不起来一样。

如果把主题比作建筑中的业主需求,那么结构就相当于建筑师对建筑造型、结构方式的选择。

选结构的实质就是选择逻辑关系,文章结构关系大致有三类:

第一,横式结构。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逻辑关系:一是平等关系,就是横向几个板块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大小先后之分。如“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三个概念。二是对立关系,即不同板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好与坏、正与反、积极与消极,成绩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等。三是主次关系,就是横向板块间虽然并列,却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能随意铺排。

第二,纵式结构。有三种关系:一是时间逻辑,以先后顺序铺排观点。二是空间逻辑,以事物的上下、前后、左右、远近等空间关系展开。三是事理逻辑,以事物特有的顺序、规定、程序来安排观点。

第三,总分结构。也有三种关系:一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比如人体是一个整体,眼耳鼻舌身则是局部。二是概括与分析,比如人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三是本质与现象,前面是共同特点,后面是具体表现。

选定结构,并且梳理分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写起来就不会出现逻辑“硬伤”,也就不会出现写出来的稿子结构不完整、没有逻辑性,最后推倒重来的情况了。

第三步:拓思路

逻辑关系敲定后,第三步就要拓展细化写作思路,把一级标题细化到二级标题,乃至三级标题,因为具体写作时,你肯定要用具体的观点来支撑,否则就写不深刻,写不具体,写不下去。

理清思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拆解问题、细分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慢慢展开你思维扇面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一个主标题开始,层层深入,衍生形成思想观点“金字塔体系”的过程。

这个过程离不开三种方法的加持,即分类、分块、分层。

所谓分类,即将问题分为若干平行的类别。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经常吃苹果,可是要让你以苹果为主题写点东西,怎么写?是不是突然觉得无法写起,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展开?懂得了分类,你可以把苹果按照颜色划分为青苹果、红苹果、紫苹果等,可以按产地划分为昭通苹果、陕西苹果、烟台苹果等,甚至可以从品种上分为红富士、乔纳金、金帅等。只要展开思维的扇面,每个角度都会划分出不同的类别来,只要划分的维度足够多、足够细,对苹果的理解就谈得上深刻。

所谓分块,即将一个整体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世界是一个结构化的世界,每个物体都由不同板块组成。如人体由肌肉、骨骼、血液、器官、毛发等组成。一个单位由不同的业务部门组成,一座城市由不同的城区组成。但凡事物都可从不同维度切割成不同组成单元。只要划分得足够细,对事物的理解就足够深。

所谓分层,即对问题进行纵向划分层次。世界是一个有层次的世界,大到宇宙,小到分子,组成要素间都会按一定秩序排列组合,并呈现出特有的层次性。若注意观察不难现,不管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铁轨上飞驰的列车,还是手中慢慢展开的书刊、公园里俊秀挺拔的翠竹,无不是一层层、一段段、一页页、一节节地体现着层次性。即便时间、空间这样的抽象概念,也能分出层次来。

细化标题就是深层思考、拓展思路,把能想到的尽量提前想清楚,目的是避免“挤牙膏”式写作,想一点写一点,出现“卡壳”的情况。

第四步:列提纲

思路拓展开后,后面的谋划就顺理成章了,接着要干一件事:列出提纲,把看不见的灵感凝固成看得见的文字。

可以说,提纲是谋篇布局的物质成果,是思考的第一次升华(第二次是成形的稿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很有仪式感。很多朋友之所以写不好,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不拉提纲,认为那样没必要或费时间,这都是错误的认知,必须纠正。

提纲是写作的规划性文本,对写作具有规范性、指导性作用。列提纲是很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谋篇布局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人的思考往往是凌乱的、不成体系的,很多想法是一闪而过的,如果不通过提纲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反复推敲、琢磨,既很难“锁住”灵感,也不容易推演逻辑关系,更难以形成复杂的观点体系。

别小看提纲,小提纲里有大学问,按思考深度不同,提纲有三种:

第一种:概念型提纲。这是提纲的初级层次和形态,是最简单的一种提纲,它类似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概念性规划”,主要作用是明确文章的核心意图、战略目标、搭建文章的“四梁八柱”、勾画文章的基本轮廓。这种提纲的线条相对较粗,一般在写篇幅简短、结构简单的文稿时用,只要划分出基本的结构层次、逻辑关系和段落大意就可以了。

第二种:标题型提纲。这是提纲的第二种层次和形态,是在概念型提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收拢思考范围,缩小思考尺度,对标题进行拆解,明确某部分的具体问题、表述方式、篇幅长短,通过定位、定界、定性、定量,把问题明确化、要求具体化,类似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这种提纲通常用于结构相对复杂、层次较多、篇幅较长的综合文稿,是最普遍提纲形态。如果是一个人独立承担写作任务,推演到这种程度,也就基本可以正式动笔了。

第三种:方案型提纲。这是更为复杂的提纲,在标题型提纲的基础上再细化,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要求,比如材料怎么来,什么人写哪部分,什么时间内完成等,类似于工程建设中施工方案,操作性很强。这种提纲比较全,也比较细,常用在政府工作报告、党委全会报告等大型综合文稿的写作中,因为这类稿子通常由团队完成,不把这些要求明确下来,不好分头实施。

在谋篇布局中,要根据思考深度逐渐细化提纲。我的观点,对于简单的文稿,至少思考到概念性提纲层次,有个基本框架就可以动手了,而对于大型文稿(如工作报告、重要讲话稿等),由团队写作的稿子,还有必要细化到方案型提纲层次,具体需要通过谋篇布局作出最恰当的考虑。

第五步:配素材

有些朋友以为,写出提纲,谋篇布局就结束了。其实不然。提纲写出来以后,还得再走一步,那就是谋划如何调配写作素材。

调配好写作素材也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内容,因为如果不考虑素材,那谋篇布局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你的观点就不一定写得下去,就会出现文章开头列举的情况。所以,一次成功的谋篇布局一定要细化到对写作素材的考虑上。这就像军事里的排兵布阵,如果一个战略家连手中有多少士兵物质都不清楚,其作战方案将是侧头侧尾的纸上谈兵,瞎指挥。

具体说来,这个阶段的谋篇布局还要做三件事:

第一,对素材进行必要的摸排。提纲确定下来后,战略目标也就敲定了。接下来,花时间摸摸自己的素材,看看手中到底有多少可供调遣?还需要补充哪些?对于某些条目下实在无法补充的素材,有必要反过来调整写作提纲。

第二,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分析判断。对于手中素材,不仅要分析量够不够,还应分析合不合用。最好也对素材进行一次深度审查,重点看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并对素材进行必要的粗加工,确保素材“招之能来、来之能战”。

第三,对素材的运用有个初步考虑。对于列好的提纲,要像建筑施工图纸一样,在每个标题下面标出具体设计要求。如篇幅多长、表达什么观点、用什么素材支撑等,细一点的话,还可考虑材料的运用角度,就像军事家作战前部署,方案越细,越具有操作性。

综上所述,谋篇布局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理念、一条抽象的写作要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而是一套看得见、摸得着,可具体操作的、环环相扣的、系统的写作方法。我将其分解为五个步骤,当然这只是一己之见,希望大家一起完善它,共同为写作的理论大厦添砖加瓦。

投稿:y767593159@163.com

商务合作与转载:微信cfbjq3

往期经典回顾

职称评审材料准备好了吗?新闻不是公文不是文学,要用新闻语言!39条涉及台湾宣传用语规范今年上半年新媒体翻车现场不完整记录“未来五年”之失误,是所有新媒体的痛!为啥总是种着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小镇新闻为何能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00个好标题,好在哪?高手是如何找到获奖选题的(完整版)人民日报2021年70个获奖好标题!

入群提示

进新闻业务交流群,加微信cfbjq3,注明真实姓名、职务职称、省市审核后通过。喜欢就分享 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