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研究实际是物理的范畴,我不是很懂,只能解释一下自己实验中的知识
首先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颜色
人肉眼看到的光是可见光,波长在400-800nm,如果是昆虫,可以看到紫外光。这又和眼睛的感受器有关,特别是一些光反应蛋白,目前有专门的生物光化学这门课程,是热门领域。
阳光或其他光源也是一种能量,被物体吸收后,剩下的没有吸收的光就被人眼看到了
被吸收的光,通过物体时,物体内部结构对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是有影响的,也许波长太大就阻挡了,波长太小就拐到其他地方去了,类似彩虹的形成原理。所以,对无机物,特别是金属来说,即使是同一元素,不同价态,实际电子位置不一样,也就对光有不同的影响了。
对有机物来说,只有结构中含共轭双键,才有可能形成颜色。大多数有机物是无色的,双键越多,颜色越明显,如花色苷,蒽醌之类的。当发生化学反应时,大多数反应是无色的,只有专门的显色反应才有颜色。这是因为改变了物质结构,结构生成了双键。双键的形成,无非是脱氢,或是氧化等,如浓硫酸可以氧化很多物质,使其变为小分子含有双键结构的有色物质,于是有TLC鉴别法,比色法等。
另一种则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络合,这种仍然与内部结构有关,一些结构化学,晶体化学研究得更多,特别像一些宝石,打磨成不同形状,颜色也会改变。
总之,光在通过分子内部时,光的波长与分子结构是有很大关系的,最后影响到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