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修改病句,不能过度治疗,制造新的残疾句子
小学生修改病句,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给句子过分的动用手术,制造了新的残疾句子。再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句子的病因。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多说,但还是要简单提一下。我们先来看例子。在例子一里面,我们发现了,这种毛病是错别字,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我们把这类毛病一起归入搭配不当,针对搭配不当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治疗手段就是“换”,把这些不搭配的地方修正一下,例子中很明显修改成了正确的“已经”。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已经”全部删除,虽然这样做句子也是通顺的,但是这两个句子已经成为意思区别很大的句子了。“已经”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去掉后明显会失掉很多意义。
第二个例子,这个句子属于成分残缺,有时候缺的是动词“干什么”(谓语),有时候缺的是名词“谁”(主语)。这类毛病呢,一般用“增”的改法,很少用“删”的改法。如果用“删”的改法,就会出现过度治疗的情况,产生新的残疾句子。
“他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戴着一顶蓝色的帽子。”(增加词语“戴着”)
“他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删掉句子“一顶蓝色的帽子”)
这是句子的两种改法,明显第二种在表达上意思残缺的表较严重,已经与原句意思相差很大了,或者说意思已经表述不完整了。
第三个例句,属于种属(概念)不清。“蔬菜”里面不包括“西瓜”,所以,问题应该出在“西瓜”这里,需要把这个属于水果的词语删掉,手术也应该来这里做,更不应该去“蔬菜”上找原因,令我很震惊的是,有的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时,再做其他例题时,居然去“种属”上动手术,无疑产生了新的残疾的句子。
“调”的符号在三年级下学期,我们暂时不做过多的讲解,需要提醒的是,调换符号的画法。这个在句子搭配上发现语病是有难度的。因此需要先把基本的预感培养好才可以,在四年级便开始了综合的句子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