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近日发布“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资源库人员名单,全国共有2633名专家入选。我区共有5位教师入选,他们是:唐琴、杨勇诚、薛法根、管建刚、张学青。
唐琴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姑苏教育名家;曾任苏州市吴江区高级中学副校长、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现兼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委、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兼职教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专家,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首批入库专家;是江苏省首届领航名师培养工程首席专家,江苏省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苏州市乡村教育带头人培育站主持人,吴江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育、教育科研和专业成长,在历史学科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工作室建设等方面成效卓越,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多次报道。主持(参与)江苏省基于教育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教育部普通高中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9项。在《上海教育科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教学论文8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问史》系列论著9部被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
杨勇诚
正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姑苏教育名家,苏州市特级校长。现任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物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名教师、名校长,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期成员。
自2000年起从事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工作,积极地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地对项目学习本进行土化改造,形成了指向课堂的项目化教学策略,其实践成果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首届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基础教育类)。近几年间,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撰写、出版《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和《伙伴+:让初中教育持续升值》两本专著。曾先后被苏州大学、江南大学、肇庆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院校和省、市、区各级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行政部门聘为教师和校长培训项目的讲师或导师。
薛法根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吴江区教师发展中心书记、吴江区组块教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
扎根乡镇教育三十多年,将一所普通的弄堂小学办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教育集团,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深耕语文课堂,原创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等多个研究课题,以清简睿智的教学风格成为“苏派教学”的杰出代表,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为言语智能而教》等10本专著,先后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7个省部级奖项,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名教师、江苏最美教师、姑苏教育名家、苏州市特级校长等荣誉称号。
管建刚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吴江经济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副校长、管建刚作文研究室主任。
出版有《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线带班》《一线表扬学》《家常课十讲》《不做教书匠》《教师成长的秘密》等专著20多本。《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新作文》《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的封面人物,在人民教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教育报等发表文章近千篇;先后马来西亚、香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四川、重庆、海南、广东、广西等讲座和示范课近千场/节。其主要研究的领域是小学作文教学和小学语文家常课教学。
张学青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任苏州大学附属吴江学校副校长,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儿童阅读教育研究所所长,整本书阅读倡导者、实践者,《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分别以专题、专栏、专刊的形式对其教育成果进行推广报道。出版专著《张学青讲语文》《给孩子上文学课》,编著《小学生沈从文读本》《小学生散文读本》《小学生文言启蒙81课》等学生读物。
张老师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构建,坚持儿童本位,坚持整体性、民族性和世界性融合的原则,对儿童的文学教育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阶段性浸润为操作策略,身体力行,积累了大量的实践个案,为一线教师开设儿童文学课勾画行走地图。尝试提出校园儿童阅读的系统解决方案,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与路径,为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开设公开课、主题讲座,受到好评。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先生评价,“张学青的一堂文学课,真的很对得起她的学生。”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这是以文学的方式馈赠给儿童的精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