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百年中国语文,一直处在纷纷扰扰的口术之中。这场马拉松式的争论, 从宏观上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 从中观上来讲’是语言学派和文学学派之争, 从微观上来说, 则是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之争。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除了上个世纪年代《汉语》《文学》分科教育长期之来,关于语言和文学的争论你强我弱,此长彼消。要么文学教育沦为语言教育的下人, 要么语言教育沦为文学教育的婢女。互相肘制,互相抵触。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就在这种争名夺位中走向“ 双亏” “ 双输”。尽管年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中,以课标的形式下达过语文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的最高指示,但围绕先工具后人文, 或是工具性多一点还是人文性强一点引发的民间“ 纠纷”依然不绝, 致使好多一线教师对于语文教育始终处在雾里看花, 举步维艰之中。
近日, 读到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海洋大学朱自强教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上的《小学语文教育是语言教育还是文学教育》( 下称《文学教育》)一文,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中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 特别是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大受启发。但就笔者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孔之见, 对朱先生《文学教育》中提出的“小学语文的主体理念是文学教育” “ 解词释义必须在语境中进行”及“ 文学语言最能促进语言发展的”等观点, 有点不成熟的看法想与朱先生商榷。
一
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理念是文学教育也是语言教育
朱自强先生《文学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出: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紧接着朱教授再来一次明确提出: 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性理念。朱教授前后两次“明确”, 着实令人费解: 既然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 为何一定要厚此薄彼; 当然, 我们都知道这张纸的两面都写着属于自己的“ 故事”, 同为“ 故事”, 难道一定要说出谁是正史谁是野史。笔者认为, 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理念既是文学教育也是语言教育, 理由有二。
一是从课标立法的层面上。年修订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上: 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中,我以为最显眼的是“统一”。何谓统一恕我用“语言” 咬文嚼字, 百度上解释为合为整体, 归于一致, 于“ 分裂”相对。这种谁主谁副的划分是不是容易挑起对“ 语言” 和“ 文学” 的长期以来的“ 积怨”, 不利于“ 统一”不说, 还制造新的“ 分裂”。退一步说, 即使回到上个世纪年代的“ 汉语” 和“ 文学” 的单独设科时期,两者之间, 也不是一种主次关系, 而是一种平分秋色的互为主体状态。
二是从各自承担的教育价值上。语言教育(仅指汉语) 是指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有关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 其内容涵盖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符号、修辞、写作等。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学教育, 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 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语言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能力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从学科体系上说, 语言属于社会科学, 文学属于艺术范畴; 从教育目标上说, 语言教育主要侧重认知目标、技能价值, 文学教育主要彰显情感目标、审美价值。前者用规范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后者用感性形象、诗意灵动的人性, 共同架构起扎实牢固、瑰丽多姿的语文教育殿堂。在语言中学习文学在文学中学习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文学。互为载体互为主体互相转化, 互相提升。
二
既重语境教育也学抽象理性
《文学教育》一文在关于文学教学方法中特别强调: 识字、解词都应该放在语境中, 在阅读中完成, 而不能孤立地学习。朱先生认为每个字词的意思, 都要根据它在文本中不断出现的位置去揣摩、猜测也就是在具体的语境里, 通过阅读去习,这是儿童学习宇词的一种方式。为此, 他感叹教材编得太不尽人意, 并且例举了《秉笔直书》一文课后助读题。“ 比一比, 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 作者写道: 除了“ 直言”, 其他几个词在课文里面都找不到也就是说“ 美言、谎言、谣言、忠言” 和这篇课文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教材编写者却要求学生“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于是, 作者认为教材编者对于教学方法的处理过于简单化、平面化、机械化倾向。
小学儿童, 处于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正待启蒙阶段,“还孩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语境”, 在语境中开展语文教学, 笔者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更不能形成一种僵死的学习模式。就此, 笔者试着谈两个观点。
一是从童教育的意义上。固然, 儿童教育的起点是儿童当下的经验, 但终点并不是为今日之儿童长期“保鲜” “保质”, 而是促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人性意义的新人。教育是一个改造的过程它立足于儿童的经验世界, 但并不停留于儿童的经验世界, 而是在和儿童巳有经验的对话过程中, 改造儿童经验使儿童从一个个人的、狭小的世界中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杜威曾经为此对教师寄寓重托:“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 真正天国的引路人”。如果说形象思维发达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本能的存在, 那么抽象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代言”“ 引路”,一味让孩子在形象思维中自转而排斥抽象理性的介人, 是我们对上帝和天国的不忠和失职。如果所有的识字断句非得放在语境进行, 无异于拒绝抽象理性。这种一边倒的做法不但延长了儿童的断奶期, 而且容易导致儿童对于社会的格格不人。
二是从课程实施的具体问题上。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的, 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课程方法、课程评价。其中, 课程时间是一个十分刚性的指令。一般小学语文,每周节课。从目前语文教育的实际来说, 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是合在一起的。在这么点时间里既要掌握必须的语言知识’ 培养语言能力,落实工具性; 又要培植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现人文性。既要上课, 又要改作,还要考试。一个语文老师教育任务之重工作压力之大, 非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到的。如果一定要“ 每个字词的意思, 都要根据它在文本中不断出现的位置去揣摩、猜测, 也就是在具体的语境里, 通过阅读去学习”, 非但在时间上不可能, 在语言知识目标的达成度上恐怕也是事倍功半的。
抓住“直言”, 开展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区别他们的“形象”, 认清他们的“身份”, 既重情又重理在有限的时间里, 达到了教学效果最大化。笔者觉得: 任何一种学习, 仅仅依靠感性是不够的, 也是不现实的,还要教给学生理性的学习方式。具体在语文知识教育中, 既重视语境教育也应重视诸如集中训练、个别比较等抽象理性教育。
三
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都是真正促进小学儿童语言发展的语言教育
《文学教育》一文中指出: 文学教育即语言教育。不仅如此, 文学教育还是一种真正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语言教育, 最能将语文学习落到实处的语言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教育是语言下种、语言生长、语言收获的优质基地。笔者完全赞同文学教育是一种真正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的教育的观点, 但对“ 最能将语文学习落到实处的语言教育” 的“最” 字持有自己的看法。
一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上说。新课标第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第二句话“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对于这两句话笔者的理解是: 学以致用。如果说语言文字的交流、运用是综合的、实践的, 那么教学、习得的语言也必须是综合的、实践的。光就综合而言,众所周知小学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语言教学。因而小学语文教材几乎包容了各种各样文体的文章的学习, 各种各样文体的文章的写作知识的讲解, 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学习和练习, 各种各样的语法知识的渗透。而文学教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承担的是文学语言的教养任务。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和非文学作品的语言又有明显的差别。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多元的, 总体上是趋向于求善求美;而非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理性的、抽象的、科学的、逻辑的, 总体上是趋向于求真求实。两者在不同的语境中, 风骚各领。在欣赏阅读文学作品或写作文学作品时, 要求学生从文学语言角度去思维去理解去表达, 切不可—求真求实。比如描写柿子挂在树上的样子, 可以这样写: 柿子成熟的时候, 满树的柿子长得圆圆的, 红红的, 远远望去, 像是挂满了一大串一大串的红灯笼。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觉得有味、有色、过瘾充满美感。但在处理日常生活用语和书写实用文体时, 则要求学生实用语言( 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语言)去表达,做到简洁明了。反之, 将实用语言一味处理成文学语言, 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比如, 你去水果店去买东西。如果你说“ 我要买1斤小妹妹脸蛋般红润、光洁的苹果”, 还真会令店家对你“ 刮目相看”。
二是从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上说。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他的思想情感、思维能力也在发展。但这个语言绝不仅仅只是文学语言, 还应当包括非文学语言的发展。小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 未定人”, 他们将来可能会成为建筑工人, 可能会成为城市设计师, 可能会成长新一代农民, 也可能会成为文学家, 等等。虽然职业未定, 但肯定都会居住在地球, 在人间, 肯定都需要与人交流。我们不能用以文学语言是“ 最美语言”, 去蔑视、侵占生活语言、实用语言。何况日常生活和日常教育频频要求小学生使用非文学语言。如写信, 写请假条, 写留言条, 写科学观察报告, 建立个人成长档案, 甚至小学生自己学着用文字聊天、写短信、发微博…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语言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 掌握必要的语音知识和基本语音, 使其语音规范化, 理解具体语言现象中的词是什么。并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法知识, 如什么叫句子, 怎样扩句和缩句; 什么是修辞方法, 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喻等。而且在教学中, 要将语言知识、语言规律的学习和学生的语言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使这些理性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语言实践, 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从而完成语言教学之任务。
读毕整篇《文学教育》, 总觉得朱自强先生原本是出于对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一视同仁的客观眼光来主持“公平” 的, 如题目《小学语文教育是语言教育还是文学教育》就问的十分客观, 而且开篇第一句就有批评厚此薄彼之意———“ 本来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并不矛盾, 但是, 某些现行教材奉行的语文教育理念造成了二者的分裂, 逼迫语文教学二选一。”但可能因为朱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儿童文学理论家, 出于对儿童文学特殊的情感, 写着写着, 自己提出了三个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观点,每一个观点都夸大了文学教育的价值,突出了文学教育的主体地位, 领袖意识。这样, 无异于朱先生自己动手制造了另一种“ 不公”。
写到这里, 笔者忽然想到了一个文学作品《西厢记》。如果我们把语言教育比作张君瑞, 把文学教育比作崔莺莺, 我想每个人都不愿意去做那个因循守旧、冷漠无情的老夫人, 让张生和小姐抱着相思, 独守一方。而都会积极行动,充当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美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