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课题一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均一性:指各部分浓度和性质都相同。如密度、浓度、质量分数等,“均一”从字面上理解是平均、一样的含义。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液也会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变一般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
注意: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不一定无色,如:KMnO4溶液显紫色,CuSO4溶液显蓝色,FeSO4、FeCl2溶液显浅绿色,FeCl3、 Fe2(SO4)3溶液显黄色等
3.溶液的组成: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从微观上看,溶液是由溶剂的分子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注意:①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②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可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4.溶质、溶剂的判断
(1)若固体或气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2)若两种液体相互溶解形成的溶液:若无水,量少的液体是溶质,量多的液体是溶剂
若有水,则水是溶剂,另一种液体是溶质 如75%的酒精
(3)根据名称判断:
一般溶液名称中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如果溶液名称中没有提到溶剂,一般溶剂认为是水,如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4)如果两种物质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则生成物(除去沉淀、气体、水)是溶质
如铁与盐酸混合,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亚铁,溶剂为水;如果盐酸过量,则溶质为氯化亚铁和氯化氢(HCl)
5.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3mL汽油,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几乎不溶
汽油
碘
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水
高锰酸钾
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汽油
高锰酸钾
几乎不溶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不仅与溶质有关,还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课本29页:在化学反应中总是伴随热量的变化,那么在溶解的时候,有没有热量变化呢?
探究实验: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你还可选用其他仪器和药品),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它们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1)分别向三只烧杯中倒入一定质量的水,然后测出水温;
(2)分别将一定量的三种固体放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并测出温度;
(3)比较前后温度变化。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升温;硝酸铵溶于水吸热降温;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
3.小结:物质溶于水时,通常伴随热量变化。(熟记)
(1)溶解时放热,温度升高的物质: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CaO+H2O=Ca(OH)2
(2)溶解时吸热,温度降低的物质:硝酸铵(NH4NO3)
(3)溶解时温度不变的物质:氯化钠(NaCl)
三、乳化现象
1.乳浊液定义: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油水混合物)
注意:(1)乳浊液的特征: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
(2)乳化原理:把液体分散成小的液滴。乳化过程是物理变化
(3)乳浊液不稳定,乳化能够增加乳浊液的稳定性。
2.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注意:乳化后的细小液滴很容易随水流动,所以容器就洗干净了。
需要记忆生活中有乳化作用的物质如肥皂、沐浴露、洗发水、洗洁精、洗衣液等。
3.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
(1)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注意】!!!!洗涤剂能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功能,形成的是乳浊液,汽油能清洗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的是溶液,两者原理不同。
—End—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