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中考

​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三化学专题复习课实效

2023-09-14 浏览:
旭东化学,你的教学助手  你关注的  正是我们专注的      关注教育 |  关注教学 | 关注化学 立即关注     初中化学知识分布比较零散,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复习记忆比较困难。而思维导图作为创新型的图形思维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形成清晰的、具有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初三化学专题复习课中,可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三化学;专题复习课学生在初三阶段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学科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初中化学知识分布零散且内容较为抽象,在复习的过程中,若只是简单地将书本知识进行梳理记忆,会使得复习效率较低。加之初三即将面临中考,化学课程课时有限,如果学生没有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是很难提高复习效率的。在总复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常常会将某些知识遗漏或混淆,即便是复习过的知识,学生依旧掌握得不全面;对于一些考点较为复杂的考题,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难以从题目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去解答,缺乏思考的方向。为此,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初三化学专题复习课中,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复习方法,现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专题复习课中的意义及应用。一、思维导图的特点思维导图是由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出的,它是以一个中心主题为中心,通过辐射线形方式连接其他关联的主题,形成放射性立体结构,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图解方式,可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主要结合文字、符号和图像,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直观图形,清晰地反映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呈现知识体系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思维认知过程表现出来,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思维导图有多种类型,如气泡图、树状图和流程图等,每种思维导图的构建,都具有较大的空间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同时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解题的效率。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三化学专题复习课中的意义1.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深化理解传统的复习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大多在课堂上以文字的形式进行笔记整理,课后再结合练习加强记忆。不同于传统的复习方式,结合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重新进行自主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新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需要对旧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加强对知识本质的深入了解,提高复习效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复习课中,对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有利于构建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块或专题的知识框架体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素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注重对课本知识内容的讲解,却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构建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构建什么形式的思维导图?每个主题下可分为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涉及什么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在学生自主绘制完成后,小组间进行分析讨论,相互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发展批判性思维。三、思维导图在初三化学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1.在概念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

化学基础概念是深入理解化學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化学概念知识的复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概念知识的复习,多数教师更倾向于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回顾,而这种记忆式复习往往浮于表面,学生如不及时进行强化,容易遗忘。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核心概念为基础,对知识进行辐射式发散的知识网络,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本质上理解概念。例如,《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节概念知识的复习,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习的中心主题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其次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物质是由什么组成或构成的”,得出“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四个副主题,进而让学生自主分析每个副主题所涉及的知识,并按层级依次向外发散排列,得到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物质构成的奥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分析: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原子得失电子变为离子,分子由原子或离子构成。同时它们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微粒和元素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如分子和元素的性质是不一样的。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2.在模块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模块专题复习课需要对同一个主题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需要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相关知识。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模块专题复习课中,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某一模块内容,进而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的本质。同时通过对知识进行层次化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方法与技巧,有利于学生在做题时找到思考的方向,从而融会贯通,加快解题的效率。

例如,关于“常见气体的制备与净化”这一模块的专题复习,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室是如何制备气体的”,明确本专题的中心主题“实验室气体的制备”。其次,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分析出主要从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图、操作步骤、气体检验及验满方法、注意事项这五个方面去思考实验室气体的制备。然后,教师继续激发学生思考每个环节的操作可以从哪些方向去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最后,得出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

在初中阶段,涉及的常见实验室制备气体主要有三种: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氢气。根据上述分析的几个方面,结合思维导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绘制实验室制备这三种气体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较容易地构建出相应的思维导图,最后小组间通过交流意见、相互评价,完善知识框架体系,大致得到如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

本模块专题内容还涉及气体的净化。对于不同气体的净化问题,学生常常容易混淆除杂剂和干燥剂。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具有相同性质的气体进行归类划分,再思考某类型气体的除杂剂或干燥剂。如先将氢气和一氧化碳划分为还原性气体,再选择能除去还原性气体的除杂剂或干燥剂,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混淆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我们如何除去杂质气体,干燥气体,从而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呢?”,将知识点引向深处,得到如图4所示的思维导图。图4呈现的是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净化方法,而对于不同气体的净化可以有多种处理措施。例如,CO中混有少量的CO2,可以将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除去CO2,或者将气体通入炽热的炭粉中,让二氧化碳与炭粉充分反应,从而达到净化CO的目的。四、总结新课改的不断提出,强调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构建知识框架体系,还能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在专题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李雁.基于思维导图在初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5):95.

[2]  许红青.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