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不难发现其中都有一部分有较强迷惑性,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因它们能有效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易被命题者青睐,但是很多同学因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失分.因此,分析出其中可能的原因,并针对性加强引导和训练是可以有效走出误区,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现归纳错因和解决方法如下: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考试中学生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而造成的失分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关于化学用语的题目,中考一般是出现在填空题的第一题,理论上说是送分题,但中考中错误率却很高,如:元素符号的书写大小写字母问题,错字、别字,物质化学式书写张冠李戴等。而试卷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不到位,常见的错误如化学式书写错误,缺少条件,未写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等的情况相当普遍。像这些试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题目本身难度大,而是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高以至对这些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的。
对策:
初中的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用语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根据每一种化学用语的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搞好化学用语教学。比如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用语中要求最高的一种,在教学中要有超前意识,应该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抓起,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时,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结合现象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记住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另外,在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时候,应该从简单的常见的化学反应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书写原则,学习书写步骤,了解注意事项,然后再慢慢加深,逐步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体会和认识,最后加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练习。
因此,对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协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理解和记忆。
二、概念模糊审题不清
学生在完成习题过程时,不少人做题比较浮躁,不能心平气和的读题,加上基础知识较薄弱,因此,题目的意思还没有理解清楚,就已经开始下笔答题了。
例1用右图所示装置电解水,反应一段时间后,对有关现象和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A.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B.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为2︰1
C.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
D.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分析:此题学生解答时往往容易错选B,因为没有注意质量和体积的问题。
例2下列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都生成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分析:此题学生解答时往往选择C,对于实验现象概念不清,与实验的结果经常混淆。
例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B 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C 一种单质只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D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分析:此题最易乱选,因为没有弄清物质分类的脉络,不知道纯净物、混合物是按照物质的种类来分的,而不是按元素的种类来分 。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
对策:俗话说“读题百遍,其意自现”,在考场上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读题,但是把题目的每个字都看清楚再动笔也不迟,所以弄清题目问的是什么问题,再去解题才能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在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定期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强化.对于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在新课时就尽量让学生自已去分析.然后加以整理,增强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就能加深印象,从而减少一些因审题不清带来的错误。
三、读题不仔细分析能力不够
学生在遇到新题或者有数据分析的题目时,不会去分析,不知道如何思考。尤其是分析说明题和实验探究题。
例1 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右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分析:此题看上去很新颖,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去解答,实际上只是换个方式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所以只要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一一去分析,则很容易得到——只可能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然后再深入思考为什么温度会降低,即可正确解答该题。
例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图1回答:①写出a的名称;
②在连接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
(2)采用图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
(3)利用图3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能进行的实验是;
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B.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C.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4)图3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请从图4中选取(选填序号)与图1中a组装成新的气体发生装置,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分析:此题失分点主要在(3)(4)两问中,第(3)小题不少同学会选BD,因为从发生装置一眼就看出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而忽视了收集装置,导致错选B,而C选项因为是课本中了解性内容易被学生忽视导致漏选。第(4)小题可能会错选B,因为没有仔细区分控制反应的发生和控制反应速率的关系。
例3 小明对妈妈破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鱼鳔产生了兴趣,他以“探究鱼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
(1)测量鱼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 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鱼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B 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鱼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你认为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与理由有关的化学方程_______。
(2)探究鱼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瓶鱼鳔内的气体,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分析:学生的错误大多在验证鱼鳔内含氧气这一实验操作上,主要是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要求验证的是“含有氧气”,很多学生认为就是验证纯氧,所以选择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那就出错了。正确的检验方法应该是伸入燃着的木条,可以继续燃烧一段时间,说明含有氧气。
例4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某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 200g,平均分为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1)哪几次反应中矿石有剩余
(2)表中m的数值是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分析:这是一道有数据分析的计算题,类似的还有图像分析的计算题等等,在平时的训练和模拟考试中,学生特怕这样的题,因为好多数据,不知如何入手去分析。实际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分析表格中稀盐酸和石灰石质量之间的关系。四次盐酸的量是一样多的,关键是样品参加反应之后,根据生成的CO2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哪几次反应中矿石剩余,哪几次反应中酸剩余,可以判断3、4两次矿石都有剩余。后面的题目就可以解决了。
对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呢?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讲解题目,分析题目,教师可以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对题目的类型和解题思路做是适当的补充和归纳,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机会多了,首先不会畏惧新题型,其次在分析过程中暴露基础知识的不牢固的缺点,同时也成了学生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动力,最后学生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有相应的提高。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建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在平时的作业中学会去分析题目,在老师要求讲解题目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做完每道题目后一定要去反思分析的过程,而不是记住结果,同时,在掌握基本做法的后再去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久而久之,能力一定能有所提高。
四、记忆不清 运用不灵活
例1小婧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预先在集气瓶底装有少量水。实验过程中她联想到老师介绍过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于是想了解燃烧后集气瓶底部残留的“水”是否也呈酸性。她取“水”多次测其pH,发现其pH始终小于7并逐渐减小,直至稳定在pH=4,证明集气瓶底残留液呈性。随后小婧想进一步了解该残留液是否具有酸的通性,请你与她一起探究:
[提出问题]残留液还能与什么物质反应呢?
[猜想]①;②;
[设计方案]请你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分析:此题只是换种方式考查酸的通性,只要学生对酸的通性比较熟悉,就能很好的作答,但从中考改卷的情况看,此题得全分的并不多,说明学生对酸、碱、盐的有关知识记忆不过关。
例2 右图表示的是物质A—H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G都是单质,气体C常用于灭火,F是一种蓝色溶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请你回答:
(1)C的化学式,H可能是;
(2)写出标号①、②、③、④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分析:此题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很全面,而且要很熟练掌握才可能将其运用自如,很多同学由于知识的部分遗忘而无法下手,同时一部分同学掌握的知识缺乏梳理。不能做到根据生成物,根据有关实验现象快速判断出可能的反应物种类,做题过程中好象处处有门槛,节节有障碍,从而不能流畅地灵活运用已有知识顺利得解。
对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分专题整理知识,特别是酸、碱、盐部分的内容,知识点较多,又容易遗忘。通过整理可以让学生系统的常握和理解知识,如对于硫酸我们可以①从反应物质的角度,能与硫酸发生反应的物质有哪些类别,及需要的条件。②从生成物质的角度,能生成硫酸铜和水的反应有哪些③从应用角度,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硫酸,他们的作用或有何影响。同样对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都可以分别加以分专题整理。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于以巩固。
五、知识面狭窄信息面欠缺
例1 春节前夕,我省遭遇冰雪灾害。为了清除道路上的冰雪,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工业盐融雪剂用于除冰。同学们从资料中得知:①使用工业盐融雪剂后,道路两旁树木、农作物大量死亡;②桥梁路面除冰不得使用工业盐融雪剂。
【提出问题】工业盐融雪剂对树木、农作物和桥梁为什么会造成危害?
【查找资料】(1)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和NaNO2;(2)土壤盐碱化会造成树木、农作物死亡。
【作出猜想】猜想一:工业盐溶液可能显碱性;
猜想二:工业盐溶液对钢铁可能有更强的腐蚀性。
【实验探究】请你填空:
【反思与应用】
对于道路除冰,请你提出更好的建议。
分析: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我们身边会有很多受益于化学的事物。这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但很多同学由于各方面原因,难以接触或很少接触,就是接触也不一定就会想到用化学原理去解释这些问题。所以碰到此类题目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导致思路僵化,错误百出。
例2小云同学对烧煮食物的某种固体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她的探究过程吧!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是固态的酒精吗?
【查阅资料一】: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为C2H6O,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得出结论】:小云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她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Ⅰ】:取少量固体酒精置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蒸发皿中残余了少量白色固体。
【提出新问题】:白色固体究竟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二】:由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作为凝固剂,酒精填充在硬脂酸钠骨架间隙中,即可得到固体酒精。固体酒精在较高的温度下燃烧时,硬脂酸钠可完全转化为硬脂酸和氢氧化钠,硬脂酸和酒精均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Ⅱ】:请你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结论:小云认为该白色固体为。
【联想与解释】小云联想到老师用玻璃导管将纯净的氢气导出并点燃时,燃烧火焰为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分析:此题是一综合性较强的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实验探究题,探究在餐饮中作燃料的固体酒精。需要理解一:物质的三态变化只要看常压下其熔点和沸点既可,而不能根据其名称来判断,酒精的熔点为-114.1℃,即在常温下,酒精不可能为固态,固体酒精是生活中的俗称。理解二: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很容易变质生成碳酸钠,所以实验④中是要求证明氢氧化钠是没变质、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理解三:碱性溶液可以是碱的溶液,也可以是碱性的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含钠的溶液,初中化学要求知道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
对策:由于课改的要求,教材也相应作了较大的改进,生活中的化学教材上比以前有了增加,但是它也只能反映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要求我们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自已去发现身边的化学知识,对其中相应的知识我们在课堂应尽可能多地与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拿到课堂上来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已去发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计算能力差
近几年中考的计算题一直都比较简单,但考试中计算题能得全分的并不多,甚至有些接近满分的学生,错误也是出现在计算题中,这就反映出现在的中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计算能力较差,即使是很简单的计算题都有可能算错。计算题的类型主要有三类: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存在两种困惑:一是题目简单却不易得分,二是解答思路模糊,雾里看花,产生畏惧感。如何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呢?首先不能害怕计算题,其实化学计算题都是由以上三种类型的要素构成的,要想解决大问题,可以把大问题拆成小部分来各个击破;其次强化训练,进行优化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提高解题效率,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注意书写规范,即使是选择题或者是填空题,都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计算过程;最后还要检验计算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还要进行反思。
综上所述,我觉得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培养
阅卷过程中普遍反映出的因为学生读题粗糙,信息理解不够造成的错误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问题的语言文字表述能力。
2、重视基础知识,加强答题规范性练习
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反映出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比较淡薄,规范答题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文字叙述等方面,有的学生词不达意,化学式书写随心所欲。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做到稳扎稳打,通过强化识记、理解记忆、一题多解等形式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并积极开展针对性地类似训练。
3、重视过程教学,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除扎实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外,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不要为提高“效率”而简简单单给出结论让学生记,给题目让学生练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方式,教师应设法唤醒、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重视精选习题,提高练习质量
教学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习题要做,但应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题目的选择上要更具针对性,要精选、精编有实际情境以及有利于落实培养能力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反思,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要大胆放弃一些偏、繁、怪和无实际意义的题目,严格控制习题的难度和总量。
5、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习题类型的训练
此类题型考查内容广泛,立意新颖,具有起点高,落点低,区分度好的优点。该类题目已成为近几年来中考的热点。所以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化学问题,关心社会,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现象和问题,用化学语言解答问题。
6、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研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中考命题的能力立意越来越突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在试题中体现的越来越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使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真正理解化学的精髓。因此,加强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研究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7、注重实验教学,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化学实验。新的课程,增加了很多科学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应该引起教师教学中足够的重视,如果学生不亲自动手实验,只听教师讲解或看教师演示,学生只能获得间接的实验经验,对于很多本源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解答一些注重探究过程的实验题目时就会出现问题,抓不到解答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克服注重实验讲解,忽视实际操作;注重实验验证,忽视实验探究分析;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描述的教学误区。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对学生进行化学科学教学的启蒙外,还需要对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因此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需要初中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实验能力,这样才能在中考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并为以后进入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 | 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感谢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