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之前,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租借地里的洋人欺侮中国妇女的情景,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应该是充满悲愤、无奈的,那么在朗读前确定了这种感情基调才能更好的朗读,带着悲愤的表情朗读这一部分。这样,一入课文,学生就明白这篇课文朗读时的基调是什么了。读课文的基调定准了,朗读的指导就有了初步的效果。
二、依据教材,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是指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强烈感情的一种方式。因此,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一定的技巧来展现。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一些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较肤浅,所以,阅读时难免会有困难,有时甚至显得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朗读技巧的训练,如:语音的轻重、语句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及停顿的处理等,但这些朗读技巧不能孤立地大量讲解,而应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结合语境进行训练。
让学生慢慢感悟到读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技巧,只有在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巧后,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时候,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失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内心的呼声,他在讲述与父亲的回忆的时候说道:“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献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一段话描写的是爸爸牺牲回来后我们接到爸爸的场景,看到死去的父亲,孩子的内心是万般痛苦的。学生们在朗读这一段话时,如果用欢快的语气显然不合适,语气首先使沉重的,其次对于句子中的“钉在、染红、浸满”等词,应该重读。这样结合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能很容易地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
三、教师示范,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大的影响力。《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要贯穿于各个教学目标之中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以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同时又要指导学生从泛读中去借鉴、去领悟、去思考,以达到泛读的目的。
如学习《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他们字正腔圆的“唱读工夫”此刻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我适时地采取了感情泛读文中人物的话,我模仿小夜莺,采用活泼、轻快的语气来读,而日本军官的话我则读得凶恶、狠毒。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都用惊喜的眼光看着我,我趁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我是怎么读的?为什么这样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读,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读。从我的泛读中领悟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并从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自己学会生活”的情感熏陶,再读起来也是有声有色,而不是机械地模仿了。
四、读中创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读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新的过程。朗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读法。朗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揣摩并获得个性的情感体验,展示富有个性的色彩朗读。
如《触摸春天》这篇感人的文章,文章中安静走进花园,极其准确的停在一株沾着露珠的月季花上,伸手捉住了一只蝴蝶,把蝴蝶捧在手心里感受着,最后放了蝴蝶,抬头张望。在朗读这一段话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开始模仿安静做起动作来,对于学生这样的创造朗读,我给予了一定的鼓励。这些学生的几种朗读,既有独特的创新,又有思维的感悟,应给予一定的评价,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的见解有道理,就大胆地读出来,读出自己的风采。
五、引进多种评价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朗读中评价是培养的学生朗读技巧和能力的很关键的一环。好的评价,不仅可以是让被评价的学生有所收获,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启发,知道朗读的标准是什么,改如何处理不同的文章的感情。
1、鼓励式评价。
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
从这些孩子的发基础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我们班的一位男生很胆小,站在人前说话都是在喉咙里哼哼唧唧的,所以平时就给他多一些关注和机会。朗读的时候他抖抖颤颤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这种情况下我不急不躁,只是在旁边不停地提醒鼓励,让他坚持下去。
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了,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糕,可我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他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一定到自己读正确才停下来,多认真、多有毅力的孩子啊!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并反复练习,同时对这位自卑的孩子又是一种鼓励,使他对自己有了信心。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大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2、诱导式评价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句或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这些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如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连声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聪明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
在讲《桂林山水》,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桂林山水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老师评价道:“呀,这下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也来到了桂林,置身在这美丽的山山水水之间。“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桂林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除了以上几方面,还要注意在朗读教学指导中应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要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用自己情真意切的朗读去描绘她,表现她,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其语言表现力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