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小升初

特级教师于永正:5个秘诀,做有魅力的老师

2023-09-07 浏览: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近日因病逝世,教育界多家媒体及多位教育人士纷纷发文悼念。于永正老师这一生最在意的事情:追求在课堂上能把课讲得入脑、入心,与孩子们做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于永正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一起缅怀这位好老师。

教育名言

1.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必须有稳定的课堂秩序,把握课堂的走向,处理好学生与教学的关系。

2. 对所有家长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

3. 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树立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禁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

4.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

5. 恰当地使用胶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于永正谈教师成长

5个秘诀,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身教”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十有八九,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秘诀一: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某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而故意犯错误。有一年,我班里一个小男孩,上课时总和同桌发生纠纷,每次被发现就嬉皮笑脸地望着我。于是我经常找他回答问题,读读课文,还收作业。不久他就和我亲近起来,后来我稍加引导,他的小毛病就都改正了。

其实,每个学生,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

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总之,一定是“行为”。

秘诀二: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

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一,是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就发现不了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美的价值。

我们教书育人需要良好的情感,而这份情感就是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

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二,就是“孩子气”。我带学生郊外游玩,像个“孩子王”似的,带着他们玩小孩子的把戏,我完全就是一个孩子,沉浸在其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师。

也许有人会说我“孩子气”太重,不像老师了。但事实证明,我越和学生相似,学生越亲近我。

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教育之所以会成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后进生这个群体是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我会让他们读两本书。一本叫“无字之书”,这本书就是我。我会努力让他们从这本书里读出尊重、宽容、开朗、乐观、耐心、一丝不苟。另一本是“有字之书”,是我让后进生读的最重要的书。只有读书,才能根本上转变一个人,多少事实让我对书的力量深信不疑。

童心不泯的标志之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岂能不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五十多年了,学生一年年地长大,我却还是个孩子。是一届一届学生的童年延续了我的童年。

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我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秘诀三:身教重于言传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为什么“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比“言教”大得多?

因为,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因为,“身教”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十有八九,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教育有“说服”和“看服”之分。有人研究,人接受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和听觉。就比例来说,视觉占83%,而听觉只占11%。

所以,这些年来,我首先要做到:

穿戴不敢随便

字迹不敢潦草

说话不敢随意

态度不敢生硬

错误不敢不认

行动不敢落后

备课不敢马虎

书报不敢不读

……

秘诀四:学会正确激励学生

教育的第二个名字是“激励”,我深感激励的巨大作用。因为我从小就是在老师的激励下逐步成长的。

当然,激励是有讲究的,我归纳出四条原则,与大家分享。

1、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什么是真诚动情的表扬,什么是随便说说,学生能听出来。学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我都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不但郑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激励要及时。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

3、激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

4、激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

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

秘诀五: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我有一位学弟,他说我是一味甘草。我问为什么,他说,甘草有三种特性,你跟他很像。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

“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首。

这对老师尤为重要,“性温”让你在要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懂得控制,学会“冷”处理;还让你知道作为老师一定要与学生为善,对孩子的错误一定要原谅。

“温”是所有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期盼。

2、包容

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

1985年,我刚评特级教师不久,一次研讨会上有位老师说:“有人就备好了两节课,到处教,不算本事!”同事们目光都转向我。

这位老兄语言够刻薄,我也完全理解他的心态,站起来对发言的老师一笑,说:“这位老兄显然是在说我的。感谢你的提醒,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我是应当努力上好每节课。”落座不久,有人递我一张纸条,上书“雅量”二字。

至于对待学生,我会更包容。人是易怒的动物,开始当然也很生气,但我记住了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3、调和

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在二者之间把握一个“度”,这就是调和。

比如学生挨了我一顿严厉的批评,一定会感到沮丧,甚至怨恨于我,以至于产生抵触、厌学情绪。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第二天或第三天,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在班里郑重地表扬他。

实在找不到夸他的理由也无妨,学生都很乐意帮老师做事,可以请他做一件有益的事,学生会认为这是对他的信任。更简单的方法是主动找他说话,注意,不是“谈话”,是说话!

做甘草就是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

于永正谈课堂

做到这四点,上课真的很有意思

把课上得轻松一点,让学生有愉悦感,是我一贯的追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这是笃定的。

“轻松”来自哪里?

1.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

我备课时,可能把课文钻得很深,想得很多,但到了课堂上,我不会一股脑儿把备课所得“灌”给学生。老师一定要研究学情,借用理论家的话来说,就是考虑学生的“解读先结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的人口普查员问一位老太太:“您有配偶吗?”老太太愣了半天,反问道:“什么藕?”这位普查员就没有考虑这位老太太的“解读先结构”。

了解了学生的基础状况,我们才能深入浅出,才能举重若轻。

2.轻松来自游戏

学习方式与儿童的生活方式有某些相似,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儿童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儿童的生活方式是游戏。

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时不时地与学生游戏一把。

3.轻松来自老师的幽默

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课堂使人精神放松。老师只有笑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

虽然我一直强调“重感悟”、“自主学习”,但课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是很难自己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

1.词语教学就可以教出“恍然大悟”来

如一位老师教“眸子(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学生说是“眼睛”,老师说“对”,就完了。倘若有人出试卷,在“眸子”的“眸”下面加个点儿,要求讲讲“眸”的本意,学生不就傻了眼?如果这位老师再加上一句:眸的本意是指瞳仁——黑眼珠中间的、能照出人影的部分——也叫瞳孔,岂不更好?

2.写字教学可以教出“恍然大悟”来

我在指导写“帽”字的时候,大约请了30位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写对的,寥寥无几。

请看“帽”字的楷书。

错在哪里呢?错在“帽”字右上部分,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mào)。里边的两横,不和两边相连。

“冃”是古“帽”字,是象形字,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我特地讲了“帽”字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帽”字就是“冃”,是个象形字;后来变成“冒”,意思是帽子戴在眼睛(目)上面,成了会意字。“帽”本来指古人扎的头巾,后来被“借”走了,无论戴什么帽子,统统用“帽”了。“冒”的本义便没有了。“冃”更可怜,连个独体字都不是了,成了字的一个偏旁。

看,写字是不是也能教出“恍然大悟”来?这样的例子几乎每课都有。

“朗读好了,有意思”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何范读?

教低年级,多是我先读;到了中高年级,一般情况下先让学生尝试读,然后再范读。文学性课文全文范读,其他文体的课文,有的读全文,有的读其中一部分。低年级不但范读,还领读——我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我读一段,学生跟着读一段,让学生一开始就走“正路”。

有人研究,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一篇课文朗读下来,课文的规范语言基本上就属于他了。

“学有收获,有意思”

我常常想,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是的,我们要带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教书。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得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感情,留下兴趣和习惯。

1.留下语言

要让学生识字——尽量多地识字,积累词语,让学生有好的语感。所以我强调大量阅读,强调朗读、背诵,强调“抱着学习语言、学习表达的目的读课外书”。

2.留下能力

书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我特别重视写字的能力,要学生遵循写字的规律——描红、仿影、临帖;我特别强调“带着思考读书”,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我特别重视作文教学。不会表达,语文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3.留下情感

语文是最“人文”的学科,是情感最丰富的学科,但被“应试教育”桎梏束缚了。大量的练习取代了学生的读书,大量的讲解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在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听到师生像样的朗读。许多老师也不会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走进作者和课文情感的深处!

4.留下兴趣和习惯

学生们如果爱语文,养成了读书、读报、写作的习惯,这是我最得意的。知识缺失了还可以再补,如果兴趣没了,习惯没养成,语文教育就意味着失败。

每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感到上课有意思,这个“有意思”才是我的目的所在。

人物名片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曾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