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班共有学生 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五()班共有学生 人,相比之下,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近 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平,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长方体(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和总复习,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有趣的测量”和“数学与购物”3个专题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4.感受1立方米(m³)、1立方分米(dm³)、1立方厘米(cm³)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在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的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加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难点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折纸(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长方体(一)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
第1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1~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1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1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
(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1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
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12~13页第2、3、4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美中不足的是本节课的教学容量有点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展开与折叠(教材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教学反思:
探究的方法从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先感性再理性,使学生活动贯穿始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从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延伸到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先易后难,富有层次感,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教学效果良好。
第3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6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探讨:教科书第16页“试一试”。
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哪个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3、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4、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5题。
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
5、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参观一些实物建筑,让学生在参观中获取知识,加强直观教学,获得生活经验。
第4课时
教学内容:露在外面的面(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准备:
每桌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综合运用
1、观察右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图,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2、观察左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左图,用书本当墙角,拿出带来的盒子搭一搭,看看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是怎样找出来的?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
一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计算全部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其中,里面的纸箱没有一个面露在外面;二是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在计算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3、4人小组合作,将4个盒子换一种方法放在墙角处,露出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
搭好后进行交流。
二、找规律: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
1、教科书第18页三中情景摆放正方体。
师引导学生发现堆放的正方体个数与露出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再小结:
第一种情景: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面。
第二种情景: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面。
第三种情景: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5个面。
2、练习:如果按上述三种方法摆放16个小正方体,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教学反思:
本节课,如果没有模拟情景,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弄清弄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配以适当的讲解,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