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小升初

2021-2022秋季学期数学教学总结与心得

2023-07-28 浏览:

这是在深中任教的第三个学期,越来越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份有意义又幸福感满满的工作。在年初一回顾这学期所做的和收获。

本学期是高二第一学期,由于不当班主任了,在备课上得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知识的总结,课堂教学方法,以及一些创新的活动上都有一些收获。

一、选修课

学校给每个老师自由开选修课的机会,这三学期我一直开《数学强基课程》,给选我课的学生介绍竞赛级别的知识。这学期每节课我都做了PPT,将每节课做成了一个专题:分别是数学中的必胜策略问题,叉乘,拉姆赛问题,仿射变换,极点和极线,坐标系的旋转,组合趣题,数列求和,特征根法求数列通项等等。借着上强基课,我也得以梳理不同类型的题,并学习了很多知识。

讲几点让我印象深刻的。

解析几何中的极点和极线我本来不知道,是从学生口中得知。查了些资料后发现,很多难题都是以此为背景,于是自己查阅了很多书,把这块内容自学了一遍。为了系统地建立它的知识体系以及衍生知识如调和点列,我查阅了《高等几何》(梅向明等),《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孟道冀),《平面解析几何方法与研究》(刘连璞),最后一本是非常好的高难度的适合高中生的解析几何的书。我给同学们讲解了这块知识以及以它为背景的题。与之相关的调和点列我也学习了一番,但权衡教学实际情况后最终没有给学生讲。在讲完这块内容后,我给学生强调:虽然用极点极线可以“秒杀”很多题,但我讲这些是为了拓展知识,让你们看到题目后面的背景,而不是把这些结论当做救命稻草。须知数学培养的是能力,而不是记忆力。背的结论再多,都不如掌握必备的能力重要。不要执着于去背数学结论,这样并不能提高数学水平。

我开心的是,因为需要给学生讲好一块知识,我必须自己先把它掌握透彻,并以一种有逻辑的方式理顺这块知识。极点和极线其实是比较古老的射影几何的知识,大学数学现在基本不讲,而我以这种方式领略到了我之前所不知道的纯几何的美。

我还讲了拉姆塞问题的发展以及由此改编的竞赛题,甚至讲了两道IMO的试题,并由R(5,5)至今没有确切答案讲到了保罗·埃尔德什,这位曾经的数学神童、一生善良的人、一生痴迷数学的纯粹的人,并把了解他的生平作为选修课唯一一次的书面作业。我相信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必定能给很多同学带来震撼与启发。

二、普通课程

这学期我每节课都制作了PPT,既方便自己教学,整理教学思路,也有利于积累电子资料,这样下一轮上同样的课就会轻松很多,随着教学经验增多,还可以不断改进PPT。我在备课时还预估了每块内容讲多长时间,并把它写在每页PPT的备注页,课前把PPT打出来作为教案。这种充分的备课让我很享受,如何引入知识,按什么顺序讲解,学生们会是什么反应,例题讲哪些,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什么方法,是不是足以应付课后作业,在做PPT的时候,都得思考一番。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本学期也受益很多。虽然听课次数不多,但每次课我都会好好把握那些值得学习的教学风格与技巧。学校里林健老师的上课方式让我受益良多:对部分偏离主题问题的适当忽视,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起来完整发言,等等,都更新着我的一些教学习惯。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很多的老师是一个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博士,他给我们开“教师如何做课题”的讲座,他的讲座内容我没有太多收获,但他上课的方式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他全程没说多少话,都是一步步跟着PPT上的主题进行提问,让我们来说,这种方式让我大受借鉴,我很快把它用在了自己的课堂上。

前段时间喜欢在Bilibili上看啊粥粥啊粥解读《人民的名义》,看到领导们如何引导会议风向时,也在思考如何把这种把控讨论的方式用到课堂上:让同学通过讨论,最后自主得出需要的结果,也有了较多教学细节的心得。在经历别的事的时候,也总会去想能不能把某些方法用于教学上,这就是热爱吧。

三、创新活动

本学期多了一节数学连堂课,这节课如果用来讲课,就是一个班连上两节数学课,学生不高兴,我也会比较疲惫,而且会导致两个班进度不一样,作业不好布置(两个班的连堂课不在同一天)。于是想了点新花样。

考虑到口算能力对解题速度和提升数学自信有很大帮助,我写了一个简易的口算程序,在班里举办了口算大赛。分小组比赛,获得冠军的小组可以获得精美的“清华草稿纸”,这是我让学弟从学校买来邮寄给我的。为了增加参与度,我不断改进比赛规则,让每个小组尽可能更多人参与,减少“躺赢”的情况。我还用它作周末作业,每周至少完成3次,一些同学们甚至不断练习,不断地刷新最高分。

后来学到解析几何,我发觉学生的代数运算能力也需要提升,由于算得太慢经常算着算着忘了自己在干什么。于是在加减乘的基础上加入了代数运算。这块程序的代码我构思了很久都没有想好,拜托了学生来写,本来没有抱太大期望,没想到他第二天就写出来了,我大为震惊,而且程序的构思非常巧妙,输入上有很好的特性。我把他也署名到了程序界面。我曾经也考虑过去字节跳动当算法工程师,从我的眼光来看,作为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程序是非常了不起的,且他没有调用任何外部函数包,因此思维是非常好的。不过他目前学科成绩不算优秀,如果他能够提升成绩,去好的大学进一步深造,将来会不可限量。

再到后面,比赛的模式又加入了24点,程序能够随机生成可以算24点的四个数字,由同学们抢答。发现有不少同学是24点高手,同学们很喜欢这种抢答式的比赛方式。

一个学期下来,口算程序已经集成了加减乘、多项式乘法、24点三个功能。我对它这学期来的“成长”很满意,它会因为教学的需要而不断被改进。这个过程既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也让同学们感到有趣,并且真正地对同学们基础能力的训练有帮助。目前程序只能在电脑上运行,我希望能够把它做成网页版,这样每位同学都能随时玩,还能够加入排行榜功能。

四、感想

虽然在学期中的每一天都很普通,但回顾下来,发现这一学期确实做了很多事,有很多收获和成果。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感觉,感觉自己在不断成长,越来越有心得,越来越热爱教育,对数学的领悟也越来越多。

有个知友和我说,“当老师就是每3年把同样的话重复一遍,同样的思维过程说了一遍又一遍,永远都是和16、17岁的未成年人打交道,一辈子无法成长很枯燥”,确实,如果这样当老师是很枯燥,但我可以选择不这样做。我可以当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老师,当一个热爱所教学科的老师,当一个不落俗套的老师。我可以把自己在本科、硕士、博士学到的思考方法,看待问题的方式,更前沿的知识适时地介绍给他们,这样就不辜负我所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原本的知识也有更多的理解,为了更好地教学,我也有时间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和同学们想处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和他们交流的方式和相处的界限(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毕竟较好的表达能力和扎实的学科知识,仅仅是教出好成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于我而言,教育从来不是机械的可以一成不变的,甚至我担心用一辈子探索都很难做到多完美。假使真有一天,我在上述的各方面都已经趋于完美,我仍然会为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比如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受到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人对当老师有不一样的想象,究其原因是理想不一样。我知道教育是一件伟大的事,就会为自己所做的而自豪,为自己的成长而开心。这种开心与职称无关,与职位无关,与学校的考核无关,而在于心中的理想在一步步靠近。

我也了解过别的学校是怎样的,了解到很多教师被开会、琐事、形式主义的活动占据了大量时间,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这虽然可以避免部分教师偷懒,却会抹杀本就对教育充满热情的教师的创造力。我知道自己是足够幸运的。还记得在教师节的大会上,校长叮嘱底下的校领导,“一定要对老师好,因为老师是直接接触学生的,只有老师过得好了,学生才能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却很少有校长有这样的格局。我感谢学校给的宽松的环境,让我能够一直单纯,能够把大部分时间投入教学,能够自由地发挥我对课堂的理解。

年末的时候听说了深圳教师要降薪。如果在我当初快毕业时,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可能会犹豫要不要去深中。但在有这段工作经历之后,即使时间回到那个时候,我还是会做一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