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出“推荐、莫名其妙、密密麻麻、删掉、规范、燥热、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并能根据课文内容给词语归类。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清课文思路,巩固用“合并自然段”的方法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文中“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如春风拂面”和叶老的评价语两处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进一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和对青少年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展开想象理解文中两处含义深刻的句子。
2、 进一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修改符号并能修改句子。
教学过程
课前,和学生聊聊家中的绿色植物都有哪些?
师:同学们,课前咱们来聊聊家里的绿色植物,你家都有哪些花花草草?这些植物给你们的生活带去了什么?
一、 激趣导入,分辨文体
师:家里有没有种着爬山虎的?你看。(欣赏图片),看着这满墙荡漾的绿色,你想起了哪些话语?引导学生回顾《爬山虎的脚》和本文中的语句。这些语句都跟一个老人有关。
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叶圣陶老先生的四合院去看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读出爬山虎的生机盎然。
二、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大声读课文,尽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上序号。
师:检查一下对词语的认读情况吧!出示
莫名其妙 愣住 春风拂面 树立信心
融洽 融化 庆幸 意义非凡
密密麻麻 删掉 认真 平和 亲切质朴 堪称楷模
扑入眼帘 绿葱葱 燥热 迷离的光点
绿得沉郁 摇曳 虎虎有生气
师:我们读词语不能见字出音,要尽量读出词语的色彩、滋味。同桌一人一词读一遍。
师:把这些词语分分组,你会怎样分?
师:由此可见本文是----(写人记事)的。同样写爬山虎,《爬山虎的脚》是写植物的。由此可见,给文章取题目学问真不少。
师:写了谁的什么事呢?
师:写了两件事,怎样把课文也分成两部分呢?
师:我们可以用合并自然段的方法来把握文章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的感受是?
三、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1、自读自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淡淡的感受走进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这份浓浓的情谊。
师:请大家根据学习要求展开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1—5自然段,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可像叶老一样勾画批注。
2、 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1)句子1: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这就是当时被叶老修改后的作文,你看到了什么?的确是---(密密麻麻),当时的叶圣陶已经 岁了,还担任着很多重要的工作,你来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样修改的?
指导朗读:指导方法:抓重点词语来读出作者的特殊感受。
(2)句子2: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你来说说,一幅画像怎么就比一张画像准确了?
师:所以作者用了哪个词来表达他的感受的?大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呀!
(3)句子3:“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这就是叶老修改时的样子,这是什么符号?(删掉)这是什么符号?(删改)
师:的确使得句子干净了,规范了,简洁了也避免了歧义。
师:我们来配合读读,我读没有修改的句子,大家读修改后的句子,体会一下规范的语言味道。
3、拓展资料,深化感受
师:我们再来欣赏两组叶老的修改,读读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原句:开学了。第一节课是几何。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
修改后:开学了。第一节课是几何。王老师,我们的新班主任,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总结:长句断成短句,读来顺口,开门见山,意思更明白。
原句:他那魁梧的身材,黧黑的面孔,粗粗的眉毛,简直就看不出他是教几何的,倒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
修改后:他那魁梧的身材,黧黑的脸,粗粗的眉毛,叫人看不出他是教几何的,倒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
总结:修改后更准确,句子更简洁流畅。
师:透过这钩钩画画,你体会到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师:所以,作者发自真心地写道,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寒冬过去,暖暖的春风吹在脸上是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
师:这样一篇被叶老修改过100多处的文章,叶老却给出了这样的评语,(出示评语)叶老是不是没说真心话呀?
师:大家也体会到了叶老的良苦用心,真正用心读书了。
师:从这则评语中看出,一篇好作文的两个基本要求是-------(具体真实+真情实感)
师: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记住这两项基本要求吧!
四、 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作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心情也是波澜起伏的。大家来梳理一下,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 ).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
五、 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今天我们不但认识了一位认真、平和,给人温暖和信心的叶老,还学到了一种修改作文的方法,学习了两种修改符号,出示前边的句子,再次认识删掉和删改两种符号。
师:那我们也来当回叶老,火眼金睛来发现。这是资料袋中接下来的一段。出示:
画完后,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谁知看得正带劲,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画给拿走了。我生怕让老师瞧见,就急忙说:“别闹,别闹,回头再让你开眼……”
师:同桌两人讨论一下,如何修改。
师:那我们来读读修改后的吧,出示带有修改符号的文字。(还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修改?)
我递给同桌的小强看,还悄悄地给他讲着。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几何课本给拿走了。我生怕让老师瞧见,急忙说:“别闹,别闹,回头再让你开眼……”
拓展延伸,质疑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修改到这里。我已经把作者当时的文稿发给大家了。
师:请大家课后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形式,(出示),仔细阅读发给你的文稿,写一写你的发现。(直接印在文稿上。)
叶老把改成,
使得句子
或者我感到。
师:看板书:文中写的两件事都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却是----(生读),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我们下节课再解决。
板书设计: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作文(1-5) “我”
认真 字 准确 温暖
平和 句 规范 信心
文 事实、感人
邀请做客(6—10)
【初中语文教案】《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3、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4、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读一读,记一记:怡情 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 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1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2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3囊莹映雪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 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4、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五、品味文章语言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七、布置练习: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⑴ 诵读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⑵ 讨论法: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
⑶ 练习法: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情感价值观:⑴ 在品味语言的美感中,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
⑵ 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教学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你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他就是培根。
二、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已才华出众,12岁进剑桥大学。1596年受聘为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后受牵连蒙冤而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写出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被黑格尔赞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1626年他在进行一次科学实验时,受寒致病,不治身亡。代表作有《培根论人生》。
三、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同时思考:课文围绕读书谈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提示: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四、探究内容: 1,读书有哪几种目的?作者是如何进行阐述的?体会对比论 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作者阐述了哪几种读书的方法?
提示:浏览、略读、精读
3、作者阐述了读书哪些方面的作用?作者分别是如何论证的?
提示: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1)作者在第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五、拓展与积累。
1,读书的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名人读书的故事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
六、练习: 摘抄并背诵课文中有关读书的名言。
附录:【板书设计】
读书的目的 比喻论证
` 谈读书 读书的方法 举例论证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
【高中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官场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官场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