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射线和角》教材解析
《直线、射线和角》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起始课,教材第35页至36页。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教材进行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五、教学实施的思考。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今后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和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所以,这一小节的内容,教材分为了三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从小孔射出的手电筒的光线,直接描述了什么是射线和直线。并进一步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知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巩固对直线和射线的认识。第三个层次,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做一做”的两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在按要求画射线和直线的过程中,感悟到“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但还不够稳定,知识和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操作口述能力比较强。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我认为应注重学生对形状的直观感受,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设疑诱导法、启发式谈话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获得新知。当然,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直观地描述线段和角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就为我们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经历直线、射线、角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是:
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角的概念。
五、教学实施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教材解析及学情分析,我认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上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尽管这一教学内容比较少,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材中的许多结论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安排在练习的操作活动中,所以,在教学时,我认为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