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地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本名李佳佳)可谓风光无两,先是她的原创短视频在YouTube爆火,并获得YouTube“银牌奖”;去年8月,李子染又获得中国超级红人节最具人气博主奖、年度最具商业价值红人奖;12月份,获得中国新闻周刊“年度文化人物”;2020年1月,李子柒入选中国妇女报“2019十大女性人物”;2020年5月,李子柒受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框。
可以说,过去的一年,关于李子柒的热搜几乎没有中断过。
李子柒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大家都匆忙奔跑的快节奏时代,她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自然、健康和平静的都市理想化的田园生活。
“喜欢她视频中千金难买的祥和、健康、平静的生活。”
“她的视频是百忧解,为人消乏减压,从印尼到伊拉克,跨越万水千山。她把生活过成了梦,尽管依旧艰辛。她藏掖了苦和眼泪,让你看到美好——激励凡人的,永远是美好。”
“将她视为典范,她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
以上都是网友对李子染作品的评价,也从受众方面说明了她备受关注的原因。
但笔者认为,使得李子染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数以亿计的海外网友开始认同并爱上中国的文化。
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近几天热度从未间断的李子柒又一次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与前几次相比,这一次就没有那么“正能量”了。一是“李子柒被越南博主抄袭事件”,二是“李子柒被写入小学语文试卷引争议”。
第一个事件我们不过多的赘述,简而言之就是一位来自越南的视频博主,精确“模仿”了李子染视频的拍摄风格及叙事方式,将自己打造成了另一个“李子柒”,并且还收获了众多的粉丝。
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第二件事,那就是前几天,李子柒因出现在“小学语文试卷”中而备受争议。
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份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个关于“李子柒”的考题,在一篇阅读材料中,讲述了袁隆平、李子柒等三段材料,让学生任选一个,为“心目中的风云人物”写推荐表。
对于此事,很多的家长开始纷纷吐槽,指责出题老师知识浅薄,会带偏孩子的价值观。另外,还有人对于出题人将李子柒与袁隆平“并列”的做法感到不满。认为“李子柒和袁隆平,不管是涉及领域,还是影响深度,两者没有可比性。这种题目不适合小学生,老师自己作答更合适。”
但,对此,也有人表达的不同的意见,认为“网红”与“网红”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网红”中也有很多正能量的人,可以为孩子传递很多正向的价值观。
其实,我们从双方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双方的争议核心主要在一个问题上,不是李子柒本人,而是“‘网红’这一备受争议的群体能不能被传统教育所推崇”?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火爆,很多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开始无下限的炒作营销,或者做一些低俗、讨眼球,没有内涵的东西,只为满足网友的“猎奇”心理,过去发生的很多热点事件均与此有关,并且八成都是负面的新闻。这就导致大家尤其是家长朋友,对于“网红”这一群体都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提起“网红”便是嗤之以鼻的心态。
那么,网红到底该不该跟教育挂钩?该不该受到校园的推崇?
其实,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背后都带有价值观的扬弃,将“网红”写进试卷,就涉及到了如何看待“网红”价值观这一深层次问题。涉及到价值观,我们的看待角度就要从整体转为个体,具体到人,而不能根据某一群体的特性就得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
李子柒虽然作为自媒体博主,背后也会有团队的运作和营销,但是她们产出的内容以及最后做出的成果总体确实是带有很多正向的价值传递的,她在对外输出中国文化上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她的成长和成功经历里也有很多值得孩子去学习借鉴的地方,从这一点来说,李子柒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并无不妥。
其次,在涉及到“网红”这一类人群时,出题者的侧重点也很重要,我们要突出的不是他们生活的何其光鲜,何其“成功”,而是应该聚焦于他们的专业精神,他们的个人坚持,他们优秀背后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他们优秀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笔者认为,涉及到这个问题,还有一个角度需要我们去看待,那就是未来。
对于“网红”这一群体,不能一刀切,在网络时代,自媒体发展迅猛,势必会成为未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与其一味抵制,不如择优劣汰,给那些可以提供给人们有价值的精神产品的创作者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偏见,同时对于一些无下限炒作,恶意营销的人少写关注,少写吹捧,让整个舆论以及流量的方向,向优质创作者转移。
毕竟,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就是,自媒体服务一定是未来的发展主流之一,甚至变成孩子未来生活的一部分,想象一下如今地铁站、公交站中那些刷着短视频、看着直播的低头族们,你还认为这样的时代不会很快到来吗?
针对这一事件,微博上也有人做了一个投票,截止今日,已有2.6万人参与了投票,其中有1.8万人投了“支持”,占比近七成。这说明,大部分网友并不认为正能量网红不能作为学习对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教育,应该就有包容性。如果我们对于生活中众多的热点人物或者事件,都是一种像对待“抽烟”“喝酒”“染发”“早恋”一样的态度,那么小孩子就不能正确的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是默认为了这并不被正统教育所接受,从而“先天”便具有了某种偏见。
最后强调,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观点,还望能理性指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