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需依照语文核心素养理论,引导学生找到最佳“习作状态”,精准地把握习作的本质特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培养习作思维与价值观。本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探讨了小学语文传统习作教学中的问题,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供新思路,旨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习作教学
关于如何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效性,在学术界至今还存在着诸多争议。有的学者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论的习作教学新设想,即注重训练基础知识、技能,在交际、交往中完成习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习作思维、价值观等。
一、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习作状态”,但纵观当前教学现状,针对习作教学如何开展,如何提升教学效果,都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具体而言,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明晰
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理念不清晰。很多教师在学生习作前随意找几篇范文,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进行写作,教师评改后选择优秀的习作读给学生听。如此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毫无创新,更无效果。
2.重情境、轻点拨
有些语文教师会担心学生在进行习作时,会出现“无米难炊”的现象。于是,习作教学便成为了教师肆意发挥的“跑马场”,又是音乐、视频,又是表演、图片等。教师觉得在如此真情的铺垫之下,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习作时肯定是“下笔成章”,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仍然是哀怨连连,下笔困难。究其原因,还是情境有余,而关于习作方法的点拨不足。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习作教学创新策略
1.切中学生弱点,精准引导习作教学
在习作教学中,切忌盲目地面面俱到,而应瞄准学生习作困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其习作难点多集中在文体意识淡薄,各类知识相互杂糅,导致写作时思路模糊。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教师还需走出传统教学思路,将习作教学更加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在习作教学中,知识呈现切忌过于抽象,最好利用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展现出来。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为例,为突出“特点鲜明”,可采用散点扫描、“细节聚焦”等方式,将习作知识图像化示意出来,利用思维导图,在方便学生记忆的同时,还有助于其言语技能的提升。
2.明确教学逻辑,引导习作知识的言语转化
梳理习作教学脉络,往往是先由习作知识的开发到生产,再到习作语言的转化。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沿着教学逻辑,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关于具体教什么,教师需由“类”教学,走向“个例”开发。在教学时,教师应从单篇个例着手,深入教材,找出每次习作的重点训练点,引导学生逐步提升习作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全篇切入,但具体指导必须聚焦从某一点展开,练笔也应集中在此点上,达到“整篇切入”“局部攻克”,最终回归全篇的目的,使训练全面贯通。
3.注重预设性点评,使评价由盲目走向科学
对于习作教学而言,除了需要加强知识指导、当堂训练以外,还应增设讲评环节,这不是要求教师就学生的习作进行精批细改,而是注重预设性讲评,避免即时性讲评的盲目性。讲评时,重点在于所学习作知识是否在段落中落实,有针对性地展开习作诊断。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知识在言语上的转化,对于已经达成目标的,教师应进行表扬鼓励,若未达成,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修改方向,并不断鼓励,给学生信心。具体评改时,可先将目标呈现,使学生逐一加以对照,利用可视化教学目标进行自我诊断,然后再小组合作集体诊断。
三、总结
为了切实提升小學语文的习作教学效果,教师还需树立学科核心素养观,不断创新习作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层次及知识掌握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进入良好的“习作状态”,最终,学会写、爱上写、写得好、写得真。
参考文献:
[1]吴勇。精准知识开发:教师的习作教学核心素养--“精准习作知识”的特征及教学逻辑[J].小学教学参考,2017,(34) .
[2]吴月圆,钟晓杰。桎梏、追问与消释:核心素养背景下习作状态开发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