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小升初

基于公开课后对小学数学课堂审视与反思

2023-06-25 浏览:

小学数学课堂审视与反思

一个学期的数学公开课听过之后,我总感到有些话想要说。经过静心思考之后,我认为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是有一些需要审视的现象存在。

现象一:数学课堂缺失完整知识体系的架构。数学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对于概念的认知上。关于概念的学习,也无外乎理解、运用。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学习规律的,是遵循数学学科概念形成规律的,不是简单由我们把书本上已经生成的理论化的概念教授给学生的。这种有认知规律的东西,你教给学生,学生不经历学习过程,他的感知也总是一知半解的,或者说是模棱两可的,或者说在理解上也是夹生的。同时,数学教学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的。教师一味把自己的理解,经过咀嚼教授给学生,未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学生不容易接受。正如有很多学问高深的教师未必是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大概原因是教学体系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吧。再者,整个小学的数学知识体系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目标和教学要求,但是各个学段之间必须有联系,有不可忽视的知识体系间的内在联系。就是某一节课的数学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由浅入深的,题目的测试也应该是有层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螺旋递进的。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知识间是割裂的,为某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而教学,缺失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的生成美,整体美。教师的一节课教学是独立的,学生的感知也是孤立的,这种数学学习不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的,我感觉就是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每个阶段的数学教学都被莫名地重视,莫名地放大、加深,但是底线在哪,好像拿捏不是那么精准。所以,有时教学的内容是偏于简单化、表面化的;而有时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又是偏于加深化的,甚至有点难于接受。这种对于某个阶段教学目标的理解上的偏颇游离,我认为就是教师缺失对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造成的。这种现象存在普遍,不容小视。

现象二:数学课堂教学缺失引导探究活动的设计。多数的数学课堂一样涛声依旧,重视讲授,忽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忽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发挥,讲解多,学生活动少。唯恐学生理解不了,大多将概念、知识嚼碎了,填塞给学生。多数教师认为,每堂课的知识点太重要了,如果学生理解了这些知识点,那么,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就没有障碍了。所以,拼命地给予、讲解。其实,这中教学方式也违背了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反之,数学课堂的教学如果将知识、概念的学习寓于教学活动之中。在组织活动中,师生双边互动,共同去探究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对概念的形成背景感知,体会。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课堂。教师在其中发挥的是组织、引导、推进、提升的主导作用;学生充当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作用。我们平时讲授的课堂,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是被动的,无趣的,对概念的认知处于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建构知识的快感。这种学习效果持续短暂,容易遗忘,长此以往,学生更加缺失建构知识的兴趣、能力。那么,对于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体系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常常感到有很多的小学生数学学习有障碍,原因 就在于此吧。

现象三:数学课堂缺失学科的美感。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应该有思维上的逻辑形成过程,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课堂上知识生成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数学的发展史,数学的经典故事,课堂上应该有传承。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具备数学的逻辑严密的美,思维训练的感受美。

综上所感,我认为目前数学课堂必须少一些断章取义,少一些按部就班,少一些游离偏颇,多一些整体美,多一些生成美,多一些数学艺术美吧。那么具体反思,谈一下做法与大家商榷。

一、 重视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创设一定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前,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设计一些问题导入新课。问题的设计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过渡。能起到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学习新知间衔接,以达到“最近发展区”的作用。当然,也可以也可以创设一些知识形成的氛围或环境,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一些认知准备。数学知识的生成、建构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观察、感知、分析、比较的认知基础上,进而归纳、形成知识本质属性的过程。所以,对已有知识基础的调取,对于学习新知的联系和架构数学整体知识体系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有效数学学习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我们还可以多种形式地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讲故事、做游戏、造悬念、问题引入等。这个环节也是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的,还必须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

二、 教学方式以组织活动为主。

概念的学习、掌握不是在于教师讲得如何透彻,而是在探究中进行学习和体验。数学学习是具体性和抽象性的辩证统一。理论是抽象的,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学习内容是具体的,这种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是要经过学生个体自主感悟和体验的。所以,凌驾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之上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是有弊端的。我们倡导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主动学习、探究,体会知识形成的快感,习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学习的愉悦感,幸福感,感受到学科的美感。设计教学活动完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或组织动手操作,或者组织小组讨论等。总之,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实验。其中动手操作是数学课堂管惯用的探究方法。操作也包括简单意义上的折、剪、摆、量具体实践活动;但其中也有深层意义上的操作,如观察、运算、比较、总结、归纳等认知活动。当然,目前,我校进行小班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活动时,要重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处理好小组成员间自主探究与成员间合作的辩证关系。能做到自主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不游离在形式化上。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有效度还应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活动进行有效也在于教师有效引导,否则,一定会流于形式化。教师的引导应及时,有助推作用,一要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关键处引导点拨,加深探究的深度感知;二要在学生对学习内容总结、归纳、提升时引导,以便学生深刻掌握学习知识。

三、 重视课堂总结阶段的学习

课堂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本课学习内容的环节很重要。当然,我认为每一个知识章节不是割裂的。在总结的阶段,我们可以构建知识体系的完整,结合旧知铺垫,总结本课所学,再梳理这个章节所在的知识体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留下伏笔。数学概念的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相互联系,应该在知识系统中建构知识,才可以建立数学的学科美感和学习的逻辑美感。融会贯通的知识总是结构化的,像一张网似的。 如果教师注意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融会贯通,那么,所谓的数学课堂知识建构的完整性、生成性、美感就会自然显现,完美交融了。

总之,我想,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那么,我们追求数学课堂的高效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