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都在实施有效课堂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对课改新形势,面对个性纷呈的小学生,更应该深入反思语文教学中的每个细微环节。笔者以前一贯以分析透彻、旁征博引等特色深受学生好评,可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落实有效课堂的理念下,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缺乏学生主动思考的体验
课堂一直是展示个人才情的舞台。笔者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自以为效果不错,因为学生的反应良好,课堂气氛活跃。但笔者发现这些“良好”“活跃”,这仅仅是学生被笔者的热情感染而已,殊不知这反而让学生当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理论,被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自己的感悟,长时间的单边训练,使学生们思维僵化,而且滋生了依赖思想,久而久之,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巧母拙子”,母亲心灵手巧,包揽一切,孩子自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老师的讲解全面透彻,那就是越俎代庖,其实反而害了学生。当然,笔者也曾试图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是一个问题提出,下面死水一潭,无人响应,几番“哄、诱、骗”,眼看一节课白白浪费,笔者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便只好又开始滔滔不绝。于是,就这样恶性循环,囿于老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就是单一地要求他们认真听讲、做笔记、完成作业,怎么会有独立思维?更别提发现和创新。
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而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云:“人皆可为尧舜”。“尧舜”传说是上古时期我国的君主,后来泛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此说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人欲成为“圣人”,务必要有一个培养与造就的过程。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刺激学生自觉学习,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为人皆有头脑,皆有学习知识、探究真理的需求,如果有善于播火的教师,定会燃起他们求知的圣火,定会照亮蒙昧、驱除无知,获得智慧的硕果。如果教师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学生学得再好,充其量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或者是读了几本书的“两脚书橱”,而离一个有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现代人”相去胜远。
二、缺乏学生与书本的之间对话
除了在预习中,学生粗粗地阅读课文外,一般老师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毕竟课堂时间有限。然而,一篇普通文章,诗歌的意境、散文的灵气、小说的底蕴,学生对课文缺乏咀嚼甚至完全不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怎么能被领会?老师在上面纵然讲得天花乱坠,殊不知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缺乏学生与书本的密切接触,缺乏学生的主动深入思考,再优美的文章对他们来说也只是雾里看花。老师的架空分析,只能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就想把金鱼从水里捞到桌面上来供大家欣赏一样,语言文字的那份韵味、那份灵气荡然无存。这就是为什么优美的课文上不出优美的感觉。以前,我们总认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不讲能行吗?那是对不起学生,不负责任,老师讲不出是没水平。一次,笔者心血来潮,想让学生独立阅读,培养自学能力,结果学生十分抵触,认为老师是在偷懒,自然无功而返。
其实许多情况下,老师都是费力不讨好。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在读中,沿坡讨源,批文如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老师要放手发动学生自己阅读思考,不能只有老师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理解和回应,书本潜在的意义才能处于不断地被创造性的流动之中,学生的心灵才能与书本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三、缺乏新鲜的有活力的课题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伴随着笔者。教材千变万化,学生性情各异,可是笔者的教法却几本没有多大长进,惯性思维和惰性思想使我在新旧教材的变轨中,一切跟着感觉走。所谓的成熟就是在教参的诠释上更高明一些,所谓的经验,无非是一些方法技巧:作文如何开头?如何写得生动具体?应试课外阅读要分几步走:整体把握文体,粗知文章大意,对号入座问题,回答力求详细……都是抽象的理论,冷冰冰的原则,全是准备好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去装去填。偶尔,也安排一些对课文初步感受的讨论,可最终还是不自觉地引导他们众口一词回归或靠拢、迁就教参的标准答案,什么个性化、人文性、情境性和创造性均难以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学习。”理想的新教学方法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了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颠簸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的问题,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那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而教参上未必涉及的新鲜问题,激发他们自助探究的兴趣,使他们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
四、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上,盛气凌人地发号施令,板着面孔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不允许学生有不恭敬的表现。老师要求学生动作整齐划一,回答异口同声,把学习不好的学生称之为差生,希望学生想工厂里的产品一样,批量生产,品质统一。学生一不听话,教师便把他们视为另类,先是劈头盖脸地训上一顿,然后想尽办法,要把他们刻成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产品。这样生硬的沟通,只是老师一个人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师生之间缺乏共同语言,没有深厚的感情,教学难有成效。
五、缺乏自我素质的提高
多年来,我们常教导学生:“不学则退,不思则殆”,可从没对自己说:“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惯于严格要求学生而疏于自我提高,在纷纭复杂的事态面前,我们是那么孤陋寡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老师显得固步自封,孤陋寡闻。对于学生要什么,想什么,教师未必了解,师生之间有了代购,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
总之,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它既给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又给每一个学校、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机遇。作为小学基础教育阵地,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检讨自身,发现问题,改变观念,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为教学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