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小升初

【教研】“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续)

2023-09-08 浏览:

活动简报

       2023年6月8日下午,孟庆平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与普陀区教研室,面向全区高一年级语文教师,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联合举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张赟、杜蕾高级指导教师团队应邀参与活动。活动由领衔人孟庆平老师主持,并特邀国家语文课程“新课标”制订组核心成员、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主编、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对活动进行评点并作专题指导。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观摩研究课。孟庆平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于晶老师,在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在工作室课题《理性思维与母题写作》框架内,在该校高一(2)班,执教了读写结合的区级公开课《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

      于晶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文本,梳理教材有关内容,倾听魏征、杜牧、苏洵、王安石等古代知识分子关注与思考社会现实的声音,聚焦文本内容的理性;在写作了《“有思意”与“有意义”》材料作文的基础上,聚焦表达方法的理性,组织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并合作修改习作,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理性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升了思辨能力。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后集体研讨。在于晶老师坦诚说课之后,研修团队成员和各校语文教师们一致认为,在时下公开的研究课多为阅读指导课、少见作文指导课的背景下,于晶老师的挑战精神非常可贵,所执教的《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读写结合课具有明显的示范价值和探索意义。研讨中大家畅所欲言,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也就于老师课堂的改进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郑桂华教授对活动进行评点并作专题指导。郑教授指出,从战略层面上讲,课堂和课堂研究问题,首先是教师和研究者的精神状态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说,今天,于晶老师、课堂上的学生以及研讨活动中畅所欲言的老师们,表现都非常优秀;因为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大前提,没有这个大前提,其他问题都失去了探索的意义。她说,从战术层面上讲,如何使课堂更有效则是核心问题。她建议,为使作文交流评价和修改活动更加有效,所使用的工具《议论文写作练习评价量表》的设计,要尽可能更加科学,而做到设计更加科学的重要途径是使评价目标结构化,她说,讲好“为什么”,先要讲清“是什么”,教师先要指导学生把概念阐释到位,把概念界定清晰;今天的话题“有思意”与“有意义”涉及两个概念,有较高的难度,建议高一的孩子最好从学习单概念的阐释与定义开始;还可以把核心概念拆分成重要概念,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最后她说,尽管理性表达是高难度的学习活动,但如果能够从易到难,从低到高,从浅到深,从窄到宽,从慢到快,那么持续而稳定的真正学习就会发生,写作教学也就会“更有意思”和”更有意义”。

      活动的第四个环节是主持人孟庆平老师作总结。他说,今天的专题研究活动既具有人文价值,也具有科学价值。他说,有理性,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显著标志;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做到思辨有理性,实践有理性,是人生中一件很难的事情;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倾听理性的声音,学生将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增强理性;引导学生表达理性的声音,在借鉴他人与自我表达的实践中,学生将逐步做到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两结合、双提高。他说,今天的活动,特别是其中郑桂华教授的评点和指导,为于晶老师、为研修团队、为区域内语文同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

      孟庆平老师最后鼓励大家,虽然这次专题研究活动的时间有限,郑桂华教授和大家都意犹未尽,但研修团队成员和各校的语文同行们,可以在活动后研读郑桂华教授关于写作教学的系列论文,以进一步延伸拓展这次专题研究活动。

教后反思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完成在真实情境下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活动。基于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今天,我把教学重点定在“如何说理”这个问题上。即通过阅读文本,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并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表达。

      现阶段,我所任教学生写作上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堆砌素材、以叙代议,缺少对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深入思辨。基于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议论文写作练习评价量表》,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些理性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希望通过集体交流、合作修改同学习作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写作技巧。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和思考。在思辨性阅读中,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是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结论的对错,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都有一个客观的、公共的判断标准。这样的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进行分析与论证、权衡与判断,而这些恰恰是我的学生暂时尚未达到的高度。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的思维常常处在杜威称之为“非思维”的状态,信马由缰,自由散漫,读罢拉倒是一种常态。但思辨性阅读要求是一种理性思维的磨练,目的是为了知识的获取或者问题的解决,因此,阅读的终端,不该是杂乱无边的思绪,而应该是理性清明的判断与结论。在此基础之上,才会有有感而发、逻辑清晰的表达。这,也是我的学生暂时尚未达到的高度。因此,这将成为我接下来的教学重点。

      其次,关于写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核心概念界定”。研讨中,郑桂华教授的评点和指导,深入浅出、细致入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正如她所言,我们的写作训练确实可以从“单个概念”到“一组概念”,从“添加修饰性词语”到“同义词近义词比较区分”,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重锤敲打重点问题,然后从文学短论、文学评论写起,从简单到复杂,从而有效完成思辨性表达的系列训练。

——于晶(上音实验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孟庆平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

研修感想

       高中生作文,能否理性表达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关注点,尤其是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刚刚从初中大量练习写人叙事类的文章转换到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来有效又深入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程上,在学习方法上,他们还没有找到较好的抓手。于晶老师今天的课做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尝试。课堂上,学生的身份从一个写文章的被评价者,转换为一个评价者,而一张评价量表也为他们提供了评价的参考支架。这是一次“有意思”的尝试。课堂上学生的惊喜表现,让我们在他们的理性表达中,看到了于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一节课最“有意义”的效果。这正如李镇西先生所说,“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近年来,随着个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针对写作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能针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在表达实践中发展逻辑思维”,“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如何引导学生在表达实践中,找到既能张扬个性,又能理性表达的方法,这看似矛盾的两方面,却恰好地聚焦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而如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统一,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路漫漫,于晶老师的研究课和课后的研讨活动,只是拉开了问题研究的序幕。

——杜蕾(普陀区政协委员、语文高级指导教师、孟庆平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群展开,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但现实是,高一阶段的学生或被外界的多声部所困扰,丧失了理性判断的能力;或有思维能力,却无法用逻辑的语言表达。所以,理性判断和逻辑表达对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我们知道,高中议论文的力度是由文章结构层次所决定的,而结构是文章推理过程的外在表现。从思维方法上看,无论是对哪个论题的剖析,都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的思考逻辑。“是什么”需要在行文之初界定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要在论述的过程中一以贯之,不能偷换概念;“为什么”需要重点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怎么办”是根据道理给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这样三个层次的层层推进,才能彰显理性的辩证说理能力。

      于晶老师在《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的作文课中,设计和使用了《议论文写作练习评价量表》是亮点。它基于学生作文写作学习的难点,努力破解写作指导和写作过程单一、写作评价空洞等普遍存在的重点问题。它关注到作文中核心概念的阐释是否清晰准确、分析问题是否有理有据、说理过程是否逻辑严密等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于老师的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张赟(普陀区语文高级指导教师、孟庆平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

      聆听于晶老师的这节课,收获很多。

      这节课从课内文本出发,梳理出内容理性和方法理性,筑牢学生理性表达的基础。

      我想,基于阅读的写作,一定是方向正,根基实的。果然,这节课由阅读进而推进到学生的写作训练。于老师于课前让学生依据她设置的评价量表,在小组内从内容和方法两个维度对同学习作“概念阐释”“分析问题”的环节进行分析评价。不止如此,她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修改和集体交流。这样,阅读、写作和修改,环环相扣,内在关联紧密,循序推进有效。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交流成果时,于老师及时用西沃依次投影相应小组分析时的手写材料,言说,耳听,目睹,极大地增强和丰富了交流效果。交流过程中,每一小组都能得到展示各自成果的机会,使全体同学的分析交流更加充分深入,这就促成了分享交流成效的最大化。令我极为赞赏的是,小组的分析和修改,都有的放矢,精彩纷呈,我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暗自叫好。而于老师在每一小组代表的发言之后,都巧妙地再点评,这更是点睛与升华!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个体与群体,形成全方位的良性互动与促进,最终很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这是一节优质课!

——丁少国(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语文高级教师、孟庆平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

      于老师《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的作文课,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互相点评、修改作文,并以评价量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有目的性地修改,这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正如杜蕾老师所说,学生在课堂上经活动的形式完成了身份的转变,由平时的被点评人成为了点评人,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难忘课堂上同学们竭尽全力为伙伴修改文章的卖劲模样。

      在课后研讨中,郑桂华教授就于老师课也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她说,应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可多分一些小组,让同学们更充分地展示自己,体现思想的差异,从而产生碰撞;针对量表,教师应思考“目标结构化”的问题,明确量表中体现了哪些要素,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结构,那样可以让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郑教授的意见紧扣本堂课的实际情况,为我们提炼出进一步改进课堂的方法指导,让我收获良多。

 ——陈致远(上海市长征中学语文教师、孟庆平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

      有幸聆听了于晶老师的公开课《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收获很多。

      于老师的这堂课分两个环节。一是回顾课本,温故知新。这个环节展示了教材文本内容的理性、方法的理性,呈现了作文题目,并总结了写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即缺乏理性表达。二是开展小组合作修改、评价交流活动。这个环节分为修改习作“概念阐释”部分和修改习作“分析问题”部分。在这堂课中,于晶老师的引导很有导向性,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有位学生的发言将“有意思”和“有意义”进行对举界定,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于晶老师的课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很有针对性。在课堂上,学生由被评价者变为评价者,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后的研讨中,老师们无拘无束地发表了各自的感受。郑桂华教授也给出了她货真价实的指导。她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到“敬”和“诚”;要讲究有效的课堂战略和战术。她地叮咛,让我深受启发

 ——汤梦甜(上海市桃浦中学语文教师、杜蕾语文高级指导教师团队成员)

      6月8日下午,在上音实验附中,我观摩了于晶老师的作文课《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本堂课内容充实,课件制作实用,教学效果非常好。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作文教学方面还非常缺少经验,但听了于晶老师的课后,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的收获有如下几点:

      一是课堂主体地位变换,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本次课堂座位采用环绕式,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并且选取了班级学生的作文加以评析,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于老师通过量化表格引导学生观察作文要素,并结合表格对同学作文加以修改,不同的小组表现出不同的见地,在合作探究中,“有意思”和“有意义”两个要素碰撞,迸发出许多令人惊喜的火花。

      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问题直观化。在展示学生修改的作文时,于老师及时投出示学生修改的部分和段落,用直观的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修改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于老师的课件内容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内容,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能让学生聚焦关键的问题。

——张婷(上海市桃浦中学语文教师、杜蕾语文高级指导教师团队成员)

      于晶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基于“双新”背景下读写结合教学理念的新诠释。课堂通过“回顾文本、展示习作、评价修改、合作交流”等板块,四位一体,全部指向“写作”,以一次完整的写作任务作为最终的达成目标,贯穿在其中的核心是具体而真实的、支撑目标达成的“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

      相较于以往的阅读材料,于老师更注重学生从内容与方法两方面关注“理性”的诠释,引导学生体会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意识与文本所具备的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于老师的这堂研究课,推动我们在理念和实践上有了新的突破,为传统的读写结合打开了另一扇窗。于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脚手架”,通过有层次、有焦点的写作训练,促进思辨性读写融合,相信在这样的坚持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一定会得到逐步提高。

——周梦卉(普陀区祁敏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成员)

      如今现实世界的信息茧房,丝网缠杂,理性的声音常常被纷繁的叫嚣淹没。

      正处干成长关键时期的高中生,往往无所适从,极容易受嘈杂声音影响。因此,于晶老师设计的这堂《倾听和表达理性的声音》作文评改课,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具有格外的意义。我也从于老师的课堂设计中受益匪浅。

       首先给我的启发是教学环节要具有梯度性。于晶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从必修下第八单元文本出发,梳理“否肯句式”“反向质疑”“假设推理”等理性的表达方式,结合“有意思”与“有意义”思辨性作文题,以读促写;接着她指导学生从习作中“概念阐释”和“分析问题”两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修改;最后她组织学生再根据所习得的修改方法和经验修改调整自己的文章。

      “理性的声音”强调的是文本特质,“理性地倾听”强调的是读者的阅读素养;“理性地表达”强调的则是读者的思辨素养。于老师的教学过程从指导学生评价分析到组织学生动笔实践,调动的是学生阅读和思辨的双重能力。于老师的这堂课,梯度性非常明显,很值得我学习借鉴。

      其次,是课堂的另一个亮点给我的启发。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使用了作文评价量表,提供给学生评改的“写作支架”。由此,习作指导就真正下沉到了学生的言语结构之中,评价量表就成为了改善和优化学生思维的利器,成为了推动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看来,教学工具的设计和使用问题确实是一门大学问。

      最后是语文教育专家郑桂华教授的评点和指导给我的启发。郑教授针对“理性的声音是什么”这个话题提出了目标的结构化和有效性建议。她说,如何达成作文教学的结构化,首先要教会学生对议论文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除了提供具体可以操作的方法之外,还要设置写作的梯度:先学会界定一个概念,再比较界定一组概念,再进一步思考概念间的逻辑关系。郑教授所给的这些操作性很强的策略,我会在自己作文教学中借鉴使用。

      最难忘郑桂华教授在评点和指导中所说的肺腑之言:教师对待课堂永远要有敬和诚的态度。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要保有教学的热情;要努力适应学生的发展,不断尝试多种教法,真正地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我会把“敬”和“诚”二字,当作我教学之路上的座右铭。

——夏育妃(上音实验附中高一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