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小升初

语文特级教师步根海评课指导 | 整本书阅读《童年》教学课例

2023-09-07 浏览:

3月28日,“步根海阅读教学实验基地”本学期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在上海市民办莘庄初级中学举行。该基地由原市教委研究室语文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步根海老师领衔,步老师定期来校指导并进行公开课示范教学。

课堂再现

本次公开课环节由莘庄镇教育联合体莘光学校孙重阳老师带领莘庄初中六(二)班学生进行《童年》的整本书阅读学习。

首先,孙老师请同学朗读了《童年》一书扉页中关于作者高尔基的部分。学生再读过之后会发现主人公阿列克塞的童年就是根据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而写的,且《童年》即为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但是,书中所写也并非全部呈现作者本人完整的真实经历,因此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公开课)

在引导学生领悟到“自传体小说”这一概念后,孙老师抛出“你最喜欢的人物及其人物特点”的问题,将课堂以主人公阿列克塞为核心,将思路聚焦到书中人物关系图的梳理。

学生普遍最喜欢书中的“外祖母”——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产自相残杀,外祖父把舅舅们的错归咎于外祖母,甚至对她拳脚相加,而外祖母却始终不抱怨生活,宽容、乐观;所有人为了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唯有她仍然保持“圣徒一样的胸怀”;从小猫嘴里救下一只八哥的外祖母又是博爱的……

外祖父则不同,他经常会生气,会在“我”犯错的时候用枝条抽打惩罚,后来“我”被打昏甚至生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学生们感受外祖父的残暴。

讲到这里,孙老师讲到作者在第七章以“两个上帝”为小标题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外祖父与外祖母。这里的“两个上帝”如何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外祖母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有罪也是值得宽容、宽恕的,而外祖父的“上帝”主张惩罚一切有罪的人,是令人恐惧的。

分析完书中在主人公阿列克塞童年中出现最多的外祖父外祖母,孙老师又提出疑问“联系生活实际,孩子最亲近的人一般是谁?”是父母。那么本书中关于阿列克塞父母的描写又是怎样的?

全文开篇就呈现了父亲的去世,因此关于父亲的描写并不多,但在回忆中,“父亲会跳舞,活泼、热情”,周围的人对父亲的评价也大多是正面的、称赞的。

结尾又写了母亲的去世,母亲曾外出谋生,后改嫁给继父,生活仍然苦不堪言,最后的细节描写聚焦在母亲一双“像枯树枝一样”的手,她饿死了。

除此之外,还有争家产的舅舅们、残暴的继父,在双亲的先后离世中间的这段时间构成的整个童年中,“我”在这个家庭中更多感受到的是纷争、痛苦。而这样的痛苦背后,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丑陋、卑鄙和健康、善良一同长在这块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地上,后者点燃了我们的希望,幸福离我们不会永远遥不可及。”

最后,孙老师向学生介绍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关联性,并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主拓展阅读。

评课说课

课后,闵行区语文教研员殷秀德老师带领“步根海阅读教学实验基地”学员老师们进行了关于本次公开课的评课活动。

进行公开课教学的孙重阳老师首先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了简单说明——基于对步根海老师公开课《草房子》的体会,孙老师充分赞同步老师讲到的“整本书阅读要对篇章阅读产生方法启示”,而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三要素就是二者相通的。因此,孙老师选择了三要素中的人物为切入点,梳理由主人公阿列克塞为中心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的人物关系图及其各自的命运走向,最后提炼中心主旨。

对于这堂《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公开课,听课老师们纷纷表示受到很多启发。孙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整体的泛读与局部的精读结合得很好,整体的概括、人物关系图的呈现包括最后主旨的提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本书阅读整体的把握;而部分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的剖析又让学生能够形成对人物特点的理解。

另外,孙老师设计的预习单也让老师们讨论了许久,有的老师认为几个问题涉及非常全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地把握,同时也有老师提出有些问题的描述略显空泛,可能让学生的回答显得空洞。

(步老师评课)

对此,步老师给出了系统的点评及建议——预习单中几个问题的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内容、语言形式、结构和主旨。但仍然有可以完善的空间,一方面,问题的表述可以再细化,另一方面,几个问题应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首先,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可以通过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来体会的;结构也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童年》这本书中的首尾设置,从父亲之死到母亲之死构成了“我”悲惨的童年,此外还可以关注章节与章节、标题之间的关系等等;另外,作者在书中描写的环境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就往往是怎样的;还要关注语言形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有的是直接通过文本语言表达出来的,有的是蕴含其中的。这样,四个问题就可以形成联系而不是独立开来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阅读路径,能对学生产生更多的方法指导。

教学研讨

在最后的教学研讨环节,学员教师们就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向步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步老师也一一做了解答,并对教学基地之后的活动进行了方向指导。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读完一本后续的书目怎样确定?具体参考的依据是什么?

考虑的维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式。

第一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这堂课后可以建议读作者高尔基其他的作品;第二类,主题趋同的。比如同样表达童年苦难的《草房子》和《童年》,但处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别,仔细品读可能还能不同的创作意图,让学生对比后产生感觉;第三类,恰恰相反的。读表达欢乐的和表达苦难的,学生的体会就是不同的。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读书进度及程度的把控很难,如何解决?

对学生阅读进度、程度的监控要有不同层级的目标规划。

第一,痕迹。可以不用摘抄,但要留下痕迹。比如对《青铜葵花》这个书名的感受,从未读时的猜测到进入文本后最初的感受,再到深入探索后形成的感觉。

第二,梳理。随着阅读顺序逐步深入,梳理人物关系图、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图中的重要节点等。

第三,交流展示。小组交流的形式,既是个体的阅读又是合作的阅读,问题的产生与碰撞就是一种监控。

第四,专题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作为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初的小组交流可以无主题,以表现情节、人物关系、语言感受或者结构为主都可以,从完全自主到解决核心问题。

第五,测试。到了一定阶段,应该是有测试的,但我们这里说的测试是以鼓励为主的,甚至可以不要分数,而以评级的结果呈现。

整本书阅读能不能考核?怎样考核?

整本书阅读的考核应该是要多方面的,主要人物与人物关系、情节与结构、表现环境或人物的语言形式、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问题等。

通过这样的考核,我们既能知道学生是怎么读的,又能指导学生接下俩应该怎样读,因此这既是一种考核,又是一种导向。形成规模以后,每一种类型下面要有一定量的题目储备,比如说主旨方面怎样命题、结构方面怎样命题,从这个方面帮助学生读得更加深入。

文| 张楠 编辑| 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