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李国惊 刘芳 供稿。
本文首发于《全视界教育》2020年一二期合刊“群文阅读”专栏,作者李国惊,刘芳。
李国惊,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沙堰小学校长;刘芳,成都市沙堰小学教学与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阅读篇目
《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
《人类粪便首次检出9种塑料微粒》
《触目惊心的海洋污染》
《“限塑令”出台十周年,效果如何?》
议题解读
统编教材六上第六单元人文主题为“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要素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其中,“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指向阅读策略学习。
本单元课文仅在《只有一个地球》中,让学生初步学习了“结合关键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结论是如何得来”,未明确提出“观点”及相关概念。因此,借助群文阅读议题“读懂观点”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可迁移的阅读策略,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观点。
本课以《语文新课程1+X读本》中与教材单元相对应的文本为载体,指导学生阅读一组与塑料垃圾相关的文章,在阅读实践中建立对观点和依据的基本认识,并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发现阅读“表达对某种事物或者问题的观点”这类文章的规律性阅读策略—抓住表明依据的关键句,读懂这些依据共同证明或支撑的观点,以此有效落实教材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1.建立对“观点”和“依据”的基本认识:“依据”就是生活中的现象和事实,“观点”表达对这些现象和事实的态度或立场。
2.结合文本,理解作者往往通过多个角度、互为补充的依据,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3.运用“抓住文中事实依据,读出观点”的方法阅读组文,发现依据与观点的基本关系,能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运用观点和依据之间的基本关系,在阅读实践中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文本材料、课件、记录单、马克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享交流,建立对观点的基本认识
师:这节课,我们谈论的话题是“可怕的塑料垃圾”。塑料在大家的生活中大量存在并且带来了诸多便利,作者却认为塑料是可怕的。对这个话题,你怎么看?具体看到什么样的现象或事实让你觉得可怕?
生1:我也觉得塑料垃圾很可怕。
生2:我觉得塑料也没有这么可怕,只要我们好好用。
(板书:观点)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怎样的现象,可以说明你们各自不同的观点?(生:我看到过……)
师:亲眼见过?看到过这些现象的同学点点头。看来这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是一个事实。
(板书:事实)
师:你喜欢这样的事实吗?
生3:不喜欢!因为这些塑料堆成一座座垃圾山,还散发出臭味……
师:嗯!听出你的态度和立场了。
(板书:态度 立场)
生4:这些现象我不喜欢,但是如果我们用好了,其实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
师:像这两位同学,要表明对某种事物或问题的观点,需要一定的事实来加以说明,阅读时要学会抓这样的重要信息。
二、共读共议,理解观点和依据的基本关系
师:我们先来共读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900多字,大家是六年级的同学了,我们要多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抓住重要信息。试一试,你能不能读出文章表达的观点和说明观点的事实,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标出来,开始!(生浏览勾画)
师: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生1: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
师:这个观点在文章的什么位置?(生2:题目)
师:这篇文章的观点可以从题目直接读出来。
(板书:题目)
师:一起读这个观点。(生齐读)
师:真的吗?外卖,能毁灭下一代?作者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依据)
生1:我找到了一个依据,每周最少有4亿份外卖,飞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
生2:每周4亿份外卖,会产生4亿份塑料包装,这么多的塑料垃圾还只是一周产生的!
生3:一个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时间只有25分钟,并且一个普通塑料袋的降解需要几十到几百年。
师:一个塑料袋使用时间短、降解时间长,就会毁灭下一代?
生4:不是一个塑料袋,每周有4亿份外卖产生太多的塑料垃圾,一个塑料袋降解需要几十到几百年,这么多的塑料垃圾要降解到什么时候。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位同学为了理解第二个依据,将第一个依据补充联系起来了,这样联系起来说,
有什么好处?(生:说得更清楚了)
师:了不起的发现,依据与依据之间还互为补充呢!除了这两个依据,还找到了别的依据吗?
(板书:互为补充)
生1:陆地承受不住的大量垃圾被丢进了海洋。
师:塑料垃圾丢进海洋就会毁灭下一代?
生2:人类离不开海洋资源,海洋被污染了,最终会影响到我们人类。
师:这个依据谈到了环境被污染的现状。
师: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为什么要用三个依据,只用一个依据不行吗?(PPT出示红色概括文字)
生3:用一个依据,作者可能觉得还不能说服人,用不同的依据更有说服力。
师:说得多好,你真会思考。记住了吗?作者选择了多个角度的事实依据,让文章更有说服力。了不起的发现!
(板书:多个角度 有说服力)
师:我们在阅读时,找到文中具体的依据,读出作者对这些事实和现象的态度或立场,也就读懂了作者表达的观点。
(板书:读懂观点)
三、分读共享,学习运用基本阅读策略
师:接下来,我们分组采用分读共享的方式阅读三篇文章:《触目惊心的海洋污染》《人类粪便首次检出9种塑料微粒》《“限塑令”出台十周年,效果如何?》。你们敢挑战吗?
师:请组内分工把文章的观点记录在橙色纸上,依据记录在绿色纸上,小提示:精选三个主要依据,一张纸记录一个依据。(小组合作阅读)
分享:《触目惊心的海洋污染》
师:首先邀请这个小组上前来。同学,你负责记录观点,念一念,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生1:塑料污染正在严重破坏我们的海洋资源,塑料垃圾危害大。
师:这些观点在文章哪个位置?
生1:在小标题里。
师:哦,观点还可以从小标题里读出来呢!
(板书:小标题)
师:(贴观点)这三位同学负责记录主要依据,商量一下,你们打算在黑板上怎么摆放这三个依据?(组员小声谈论,将依据摆放成围绕观点的图形)
师:说说这样摆的理由。
生2:因为这些依据都是围绕观点来说的,先说“每年约有100万只海鸟和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因塑料污染而丧生”,说明塑料垃圾杀死了很多海洋动物。再说“塑料污染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约80亿美元”,80亿美元是一个很大的金额,每年都损失这么多。
师:这个损失是谁的损失?
生2:是我们人类的损失。
师:这个依据是从经济损失的角度来谈的。继续说下一个依据。
生3:最后说“鱼吃塑料,我们吃鱼”,这是说塑料对食物链的影响。
师:你们真会学习!不仅读出了文章表达的观点,还特别选取了不同角度的依据。观察你们摆放的图形,能说一说依据和观点的关系吗?
生3:我觉得依据都是围绕观点来写的。
生2:我觉得依据都在证明观点。
师:说得很好!这就是依据对观点的证明关系。
(板书:证明)
师:一起看看文章中的海洋被污染的事实吧!(音乐声中,学生观看海洋污染的短片)
师:看完这组图片,你想说什么?
生1:太可怜了!这些动物被塑料垃圾害得死去。
师: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真可怕!
分享:《人类粪便首次检出9种塑料微粒》
师:这篇文章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生1:这项研究能够明确的是,已经渗透到全球海洋及多种生物体内的微塑料,迈开了“入侵”人类身体的步伐。
师:这篇文章的观点不在题目里啦?
生2:不在,是在最后一段。
师:原来,有的文章可以从关键句里读出观点。
师:三位组员分别念一念主要依据,大家仔细听,看这些依据是不是很好地证明了观点。(学生依次念三个依据)
师:采访一下,你听到这些依据,有什么感受呀?
生1:好吓人啊!塑料都进入我们人的身体了。
师:所以,作者的观点明确告诉我们,塑料已经在
伤害人体了。(贴“伤害人体”)
分享:《“限塑令”出台十周年,效果如何?》
师:最后一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哪位同学能大声念出来?
生1:限塑令的实施效果非常不乐观 。
师:我们来读题目,你读观点。
全班:限塑令出台十周年,效果如何?
生2:限塑令的实施效果非常不乐观!
师:(贴“限令不佳”)发现了吗?咱们这是在一问一答。看来有的观点不仅是文中的关键句,甚至还是对问题的回答。看看这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和其他几篇文章的依据对比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这些依据都有很多数字。
师:有意思的发现!在不同文章的不同依据里,都有很多数据。为什么作者喜欢用数据来证明观点呢?
(板书:数据)
生4:数据更加科学。
生5:用数据会更有说服力!
四、统整认识,建构基本阅读思维
师:我们通过阅读一组文章可以发现,有的观点在题目里,有的观点在小标题里,有的观点在关键句里,甚至有些观点是对问题的回答;并且,作者往往选择多个角度、互为补充的事实依据来支撑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读这样一类对某些事物或问题表达观点的文章,我们抓住这些事实依据,就能读出作者的态度和立场,也就读懂了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读一组文章多有意思!
来回顾一下,这些是四篇文章的观点,这是这节课的话题,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试一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
生1:因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塑料污染正在严重破坏我们的海洋资源,塑料垃圾危害大;微塑料迈开了“入侵”人类身体的步伐;“限塑令”实施效果非常不乐观!所以,塑料垃圾真可怕!
师:概括得很好!当你想表达对某个问题或某些现象的观点时,也可以像这样从不同的方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这组材料很特别,是一组由图表、数据、概括性的文字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送给大家课后去阅读,尝试读出自己的观点,并从材料中选取最能支撑观点的事实作为依据,使你的观点也有说服力。下课!
课例反思
群文阅读的“建构”与单篇阅读的“感悟”有着相互关联又本质不同的策略特征。群文阅读的建构意识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最终为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与创造发挥“绵长”之功效。
对“1+X”的实践意义
“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温儒敏)
统编教材六上第六单元导读中清晰地呈现了语文要素目标:“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指向阅读策略学习。通过解读单元教材发现,仅在《只有一个地球》中,让学生初步学习了“结合关键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结论是如何得来”,未明确提出“观点”及相关概念。
为了更好地落实本单元的阅读策略目标,借助群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习得阅读策略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可怕的塑料垃圾——读懂观点”一课以《语文新课程1+X读本》中与教材单元相对应的文本为载体,指导学生阅读一组与塑料垃圾相关的文章,在阅读实践中建立对观点和依据的基本认识,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阅读“表达对某种事物或者问题的观点”这类文章的规律性阅读策略,即“抓住表明依据的关键句,读懂这些依据共同证明或支撑的观点,有效落实教材单元目标”。
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做到了在单篇阅读教学“1”的基础上,借助深度阅读拓展并延伸了“X”,真正实践了“1+X”的阅读理念,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思维建构意义
在阅读中到底如何把握文章表达的观点,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找到观点?本案例基于这样的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组文本,探寻读懂观点的阅读策略。
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明确建立对“观点”和“依据”的基本认识—“依据”就是生活中的现象和事实,“观点”是表达对这些现象和事实的态度或立场。
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发现依据与观点的关系——作者往往通过多个角度、互为补充的依据,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进而习得读出观点的策略—从位置来看,可以关注题目、小标题、关键句中是否包含观点;从内容来看,可以抓住文中多个事实依据,读出作者的态度和立场,验证依据是否支撑观点。这样就可以读懂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
认知建构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通过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文本,自然会引发人的思维,进而培养人的思维能力。阅读最为重要的目的在于构建思维方式。群文阅读教学的精髓,就是对多文本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解结构。结构化有助于整合信息、明察规律,有利于超越碎片化思维方式,走向高阶思维,让学生触摸更深邃的思想。
理性阅读意义
阅读中的感性阅读之“感”和理性阅读之“理”同等重要,但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感性阅读轻理性阅读的现象却比较严重。
谁也无法否认,阅读的“体验”,都是由需要所引发的主体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如果我们的阅读能在感性阅读中进行必要的理性分析:或对自己的阅读感知进行恰当的概括和说明,或明晰文本中各种材料的相互关联,或厘清段落安排上内容的递进关系等等。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会在阅读者的心中真正建构起阅读的意义。
与感性阅读相对轻规律、重随性和感觉不同,理性阅读强调遵循规律、讲究逻辑,强调追求方法、讲求效率。这也是一种阅读者主体创造精神的体现。这种阅读的认知建构是理性思维的体现,而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能力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引导学生会用一定的深度思维来理性阅读,学生也会在这样的阅读中达成“会读”的目标。“可怕的塑料垃圾——读懂观点”一课正是利用群文阅读教学“建构”的特点进行理性阅读的一种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