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特邀 | 三省三校二模语文试卷分析 —— 哈师大附中名师姜洋
2023年东北三省三校二模语文 学科
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这套试卷整体结构靠近去年的新高考全国卷和二月末的由教育部考试院统一命题的四省联考的适应性测试卷,因为这个适应性测试就是帮助刚进入新课改的考生熟悉试卷结构,从而进行平稳过渡的,所以还是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设置试题的时候相应进行了调整,题目力图向适应性测试靠拢。
关于试题类型和结构不赘述,我想结合试卷难点,谈谈我们试卷设计力求考察学生的几项能力,以及据此给现阶段备考的考生们提出一些建议。
一、逻辑思维的严谨
现在高考的导向,必然是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而这套试卷对学生思维的考察是比较有层次和深度的。
首先是思维的严谨。比如信息类文本,我们的出题设计突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客观题目有一定难度。比如,1题C的逻辑关系,这个题选错,其实是因为平时的逻辑思维训练不到位,现在高考这个题目的考察,都不是把选项和原文进行简单的比对,而是需要细致、严谨的逻辑比照,所以,平时同学们在复习备考的时候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争取读文章的时候就研读句间的关系,看选项的时候弄透和原文逻辑异同,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就草草选出,这样选出的答案也是错误率很高。
再强调这道题对于高考很重要,语文是第一科,这道题又是第一题,所以,做题的质量关乎高考开始的情绪和发挥,理应花时间去高质量训练。另外,这道文本的训练,尽量多做高考真题,因为很多模拟题水平参差不齐,这个题可能出的不太“正”,这样做多了也容易误导思维。还有,这次模拟的文本并不难,同学们复习备考的时候也是需要涉猎多类型甚至有难度的文本的,比如美学、科普、自然科学类的,因为高考也会出现难读懂的文本。相对来讲,对于理科生,美学类,尤其文艺理论会难一点;对于文科生,自然科学,尤其是带有大量科技术语的也是有难度的。
思维的程度,比如辩证思维和高阶思维等。从一模、适应性测试到二模,作文其实都属于一定程度的思辨类,有的明显一些,比如那个谚语架构的,考察的还是遇到问题具体分析和决策。这次模拟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个材料是捕鱼打猎却看不见山水,第二个材料是专注于粮食还心怀天下苍生,把它们往作文要求的“专注”上理解,会发现,两个材料的共同点是都有“专注”,对“专注”也有一定认可。不同点是前者不关注其他,而命题者不赞同;后者关注苍生,作者肯定这种做法。所以会得到两个关键要素,“专注”是应该的,不过更要关注其他重要的事物。但是这样道理显然不严谨,为什么还要关注其他?关注其他有什么用?怎么关注其他?对原来的关注之事没有影响吗?顺着这个想,我们会找到,关注更重要的事物,其实对于原来关注的事也是有益的,关注山水能可持续发展地捕鱼,关注苍生才更有内驱力生产粮食,而你只有足够的视野和格局才能看到这些。所以,关注需要格局、境界和视野,有了格局才能关注更重要的事,也才能更好地关注。
能够思考到这一点,显然比别的孩子思维要高,自然立意的分数起始就高了。我们都知道高考立意定等,不跨等打分,所以高考作文考察的基础也是思维能力,然后才是表达。而同学们在作文复习中,固然可以追求和强化语言,也可以积累和整理论据,但是,现在有限的时间内,特别建议同学们多练习多类型作文的审题立意和论证结构,这样性价比确实是比较高的。
提醒同学们,除此之外,要关注热点,按常理来说,高考现在不回避热点了,我们就要关注,以避免出现一些时评类材料让我们感到陌生;积累论据可以的,但是要保持质量,建议可以准备主题人物或者事件,尤其可以进行多角度解读的。一定不能套作,比如说我提前写个范文,背个范文什么的,但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这种,在高考就别容易偏题甚至跑题。
直播截图
二、知识储备的扎实
整本书阅读在2023高考中会不会考察,如何考察,都是学生们比较关心的,我们试题中对此也有所思考 。第2题 就把材料和《乡土中国》进行联系,如果你读过《乡土中国》,你是可以立刻选出来;如果你没有读过乡土中国,你通过仔细研读文章也可以分析出来。就如同之前的材料是“红楼梦”的作文。不过,以现在的时间,考生读整本书显然不现实,但还是建议没读过的同学们至少翻翻目录,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文言文11题,涉及的文化常识和与课内文言词汇的迁移,都需要我们在现阶段要适当回归课本,回归实词。有人说文化常识太多了怎么办,那你就先把课内古诗文课下注释先看看,然后以此为纲,适当辐射,这样性价比最高。文言词汇,要看看120个实词,要利用背诵古诗文熟悉句意 ,然后在翻译中识记它们。虚词要抓语境,结合语境判断比识记更重要。还有,咱们两次模拟比较少涉猎初中篇目,但还是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们适当看看,中考的记忆还是会容易恢复的,咱们备考不就是图万无一失吗。
语言运用题,考察的修辞、成语病句、句式变换、标点等都是需要扎实清晰的知识,比如句式变换,非常简单,容易得分,但是很多学生就是掌握得一知半解,导致丢分就太可惜。所以,回归知识点,把知识凿实。成语得分率一直不高,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这个成语你不会,你一看答案,这个熟啊,但是你就是填不上来,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调动,调动知识储备,你得翻翻字典做做题,不是背,也不只是刷,而是熟悉成语的感觉,这样填成语你也是相对能容易调动出来。这里包括诗歌鉴赏,主观题考的是艺术手法,实际上考察的是浪漫主义诗风,很多看似套路的题,实际上考察的点是很见素养的。
三、文学素养的水平
这个小说选择了莫言的作品,莫言的作品很多时候有难读懂的地方,而且,比较有文化深度和现实力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但是,去年的萧红的作品也是很难的,所以,难是必要的,平时接触有难度的作品是好事。
选择题比较难,尤其第七题,一问学生,没几个对的,A项设计 是叙事学概念,但学生错的有时候也是有点觉得顾名思义,第三方叙述怎么能真实呢?他就没有细细考量这个第三方的特点,他不是作者,是小说人物,内聚焦视角让他带着我们体验他感受的世界,那个世界对他是真实的,自然让我们也容易感到真实。B项他们选的比较多,其实,不见得他们有完整的思维链条,他们选出来是因为能靠上主旨, 觉得这么一拼贴就好了。所以,有难度的文本和题目,对学生素养都是考验。
还有主观题作答,一定认真审题,“黄金无足色”指定是优点多缺点少,既不是反过来,也不是各占一半。所有的主观题,第一要务是认真审题,甚至你都可以读两遍,题审好了,答题的方向、思路常常就自然而然出来了。切记,答题不能直接上套路,比如一答作用就是主旨和内容,一答情节就罗列线索、推动、伏笔等等,你是让老师挑正确答案呢?这很让人反感,这样肯定影响分数。更有甚者,罗列一堆,里面还有自相矛盾的,就更让人无语了。这也是我下面要说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题目,灵活作答。
四、考场应试的灵活
这次试卷选择第一题B项“一定”的绝对化说法,学生一看就顾名思义觉得错了,19题修改病句,一看“ 虽然他们只有满足的经验……”就理所当然觉得主语和关联词语位置颠倒了……这些都是机械掌握知识和刷题,而不能灵活对待处理具体题目导致的。所以,考试过程中,所有的题目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觉得“顾名思义”就怎样怎样,要知道,高考毕竟是为高等学府筛选出会思考有能力的学生,所以,所有的题目理应要动脑去思考才能解决。如果考试过程中,遇到了让你陌生的题目也不要慌张,对于你来说陌生,对于别人也必然不能太熟悉,咱们只要认真审题,细致作答就够了,至于别的,不要有太多负担,这样才会发挥得更好。
姜洋:哈师大附中语文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岗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高考成绩优秀。
编辑| 张岩
【有奖纠错】若本文内容有误,请在后台回复:纠错
▼「找试卷,查资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