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三问三学三练”教学方式变革案例
东莞市第六届慕课创新案例大赛
案例名称: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三问三学三练”教学方式变革案例
制作单位:东莞市麻涌镇大步实验小学
制作人员:蒋燕君 袁笑珍 李创成
研究背景东莞市麻涌镇大步实验小学,是市慕课试点学校,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建立慕课办公室,组建慕课骨干教师队伍,配置了一批平板电脑和建设了慕课课室。而且我校有多年平板课堂的教学经验,从设施设备、资源环境到人力资源,为我们基于信息技术在品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广阔和坚实的科研基础。
顺应东莞提出的“品质课堂”行动要求,我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行“三问三学三练”教学模式。
二、研究内容与价值
基于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三问三学三练”教学模式品质课堂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和平台的支撑。
三问三学分别是,引问一一自学、疑问小组合学、追问同桌对学。三练分别是一练互改他析、二练错题我析、三练知识重组。课前学生通过学习单或电子设备在网络中自主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课堂上通过网络学习中各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关资料信息和各种交流互动方式,对本课数学知识点进行排疑解难,体现了课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主,进而有效提升了课堂的高效达成。我们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教学效果的即时检测,让我们的老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践过程
下面就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为例,来具体探究“三问三学三练”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和意义。
(1)三问三学
1.引问一一自学,独立思考,自我探索
教师在导学单中设置本课的大问题,然后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若干有助于学生突破大问题的小问题。
比如在《鸽巢问题》中,老师只是设置了一个大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 )支笔。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在导学单引导下开展独立预习,完成导学单中的引问,上课前利用回家的时间自学完成。
疑问小组合学,生生互助、师生互动之和课上用3分钟左右的吋间进行小组内自学成果的交流解疑,然后小组汇总展示汇报。
例如在《鸽巢问题》的合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师:“算式1+1=2,请问这两个1分别表达什么意思呢?”
疑问小组合学追寻的课堂表现在,“果”让学生自己分享,“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去说,“题”让学生自己去解,“法”让学生自己去探,“情”让学生自己去抒,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竞争中提高。
追问同桌对学,掌声不断,享其乐融融在学生疑问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主动对其进行追问, 通常追问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引问和疑问两个环节尚未完全正确理解和掌握的重、难点知识,或者还没发现总结出来的结论性公式或者定律。此课堂教学环节一般只需3~5分钟。
例如在《鸽巢问题》的合学过程中,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追问。
师:“把8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同学们列出8÷3=2……2,2+1=3,为什么是2+1,不是2+2?”
又比如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至少数等于什么?
追问同桌对学的教学设计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参与、表现、提高的机会,促进多向交流,探索多边发散新教学模式,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2)三练
设置国测要求下能力导向的练习,从不同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1、一练互改他析,经过批改实践,对知识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一来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二来通过别人的错题,自己可以引以为戒。
2、二练错题我析,自我改正,重拾信心。通过观看平板的答题功能的数据分析,细致观察到,错误学生的名字,再给一次机会来进行错题重做,而且能分析出刚刚做错的原因,加以纠正,激发订正的冲动和激情,让学生重拾信心。
3、三练知识重组,能力提升。围绕知识的本质内容,通过不同的例子或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从而产生出更高层次的综合题目的能力。我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度会更高,思路也更开阔,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加快,该阶段练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0分钟。
四、反思与未来展望
任何一项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中教与学的变革亦是如此,带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假思索地“随意”使用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未来在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入发掘和科学利用,通过深度挖掘区域特色传统文化,形成带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