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的数学一直都比较好,所以总有人问我学习数学的经验,我也总是跟一些网上的官方回答一样,说没怎么辅导,在别人眼里,一定是我藏着掖着,其实细想起来,关键是我从来都没有好好总结过孩子的学习历程,没有琢磨出什么惊艳的经验可以说出去。
现在孩子凭借比较出色的数学成绩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初中,给小学画上了句号,我就把他的数学学习历程好好回顾一下,看看能否总结出个什么。
一、启蒙
孩子的数学启蒙可以说是从记事开始,记得2岁的时候,他在一家早教中心锻炼体能,认识了三角形的大积木,在一次家族聚会上,儿子指着我手中的扇形葱油饼说:“角——”,顿时惊动全场的姨奶奶们(孩子有5个姨奶奶),获得一片的夸奖,也许那时他就开始喜欢上数学了吧。
我给孩子的思维或者数学启蒙书籍主要是kumon和逻辑狗,当时我不在孩子身边,每天想念孩子的时候,就去网上搜集各种孩子的物品,主要是玩具和书籍,每个月回家都会拎个装满孩子物品的行李箱。kumon和逻辑狗就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书籍,我也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接受,就下载了电子版,自己打印出来,带给孩子看,当时还有一些英文绘本也都是自己打印的。
寒暑假的时候,我就跟他一页一页地玩kumon和逻辑狗,孩子基本都能接受,后来我推荐给其他同事,他们也都说孩子不排斥书里的内容。
kumon是日本出的一系列书籍,中国叫做“公文”,不是很好听,但我觉得早期内容很不错,有剪纸,填图等等,通过不断地填图,孩子对形状和颜色就有了很深的认识,通过连线,孩子对数字有了认识,并且也明白了奇偶性。这个系列的书籍非常多,很全面,值得拥有。
逻辑狗是德国的产品,跟kumon类似,但有点深度,我觉得对于早期的孩子,重复性非常重要,所以就多给他准备些同类练习,他做起来完全没有难度,自然就喜欢做了。
嗯,第一条经验就是让孩子重复简单的事情。越重复越有成就感。
kumon的高级别的书籍就有些枯燥了,比如到了数学加减法,满页全是计算题,孩子稍大以后就坐不住了,做起来没有了小时候的兴趣,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转移思路,让他挑战高难度的题,比如,在没有背过乘法口诀的情况下,让他计算乘法,仅告诉他一句话,乘法就连加,举个例子后让他自己领悟,然后就考他个位数相乘,这时他的计算思路还是加法,所以我们其实是在复习加法。
当时复习加法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孩子他爸带他上街,就跟他算汽车车牌上的数字之和,算着算着他就很熟练了,十位甚至百位的加法也就水到渠成。
记得5岁多的时候,一位叔叔问他9*9*9是多少,我没想到他居然算出来,当然用的还是加法。
第二条经验,告诉孩子自己思考的方法,然后启发并助长他,不刻意讲求效率,即使走了弯路也无所谓,只要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就该鼓励。
二、强化
上了小学以后,不用说,孩子的加减法早就很熟悉了,所以第一次校考,孩子的数学就考了班级第一,当时他们班只有两个满分的,可以想象数学试卷的难度。但是紧接着的区考,他就没有满分,而全班一大堆满分的。区考的试卷显然比校考试卷要简单,我们家孩子在思维上没有问题,在基础上就差了一些。
于是我们加大了计算量的巩固练习,每天都在练习简单四则运算,这种练习一直持续到小学五年级,这就增强了他的口算能力,数学题往往不用草稿纸,很多题通常都是一出来题,答案就说出来了,这节省了他很多计算时间,所以每天的数学作业总是最早完成的,十几分钟就搞定,而语文通常一个小时也做不完。
在一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推荐我们做《举一反三》,也因此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应用题,遇到不会的题的时候,我只给他一个提示,让他自己寻找答案,通常是在每个学期之前的那个假期,就把对应的《举一反三》做完,比如秋季的练习在暑假完成,春季的练习在寒假就做完,这样他这个学期的内容学起来就一点都不吃力,但我不教他规范书写,只告诉他解题思路,规范的内容留给学校老师教。
我们一开始并没有超前学习很多,那时候还没觉得要鸡娃,三年级结束的暑假,我让他尝试了一下学而思网校的课程,因为没有进高端班,所以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压力,上完没感觉。于是四年级寒假又尝试了一下网校的高端班,好像也能跟得上。我当时怕他在上学的时候额外加课会有太大压力,就只报了假期课程。
考虑到网校的效果还是不太行,我们从四年级下,正式报了线下的学而思,一开始是勤思,后来是S+,一直上到双减政策,再跟着原学而思老师私底下学初中课程。他一直都不排斥,觉得都能听懂,压力不大,学而思的每次考试一般在中上水平。其实每次我给他总结错题的时候,觉得他错题也挺多的,但似乎都是比较小的点上错,给点提示就能做对,不是完全不会做。
我还是比较认可学而思的数学的,尤其是线下,线上的就简单很多不推荐,而且因为大势所趋,学而思的教材一直都在做减法。但我觉得我自己教是无法教得这么系统的。我们曾经买过学而思的大白本,自己在家做,做了一部分,孩子觉得难就放弃了。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道几何题,孩子不会做,如果要我做,我一定会用到sin、cos,所以没法给孩子讲,于是问了孩子的表哥,表哥一直上着学而思,直接告诉我们说这是鸟头模型,于是我再问他什么是鸟头模型,这个模型在学而思已经很普通了,在小学课本里却没有出现过,而我就更不知道了。后来我搜集了一些网上的教辅书,发现也有讲到鸟头模型的,所以系统学习很重要,自己在家学,很可能会丢掉一些方法。
学而思的教材,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循序渐进,广度和深度都兼顾了,配套的还有每日一练,所以我们每学期和假期把它的内容都学好,我觉得就已经了不起了。感觉我把学而思吹得太多了,其实我喜欢的,是它的教材,不是很赞成它的教学方式。反正它现在也基本解散了,很多原来的老师在出售它的教材,我们就会买过来,让孩子有空就做做。
我们没参加任何的数学竞赛,这算是一点遗憾,六年级的时候,我曾经想让孩子试试希望杯、华数杯什么的,但是孩子拒绝,他不想给自己压力,于是我也没强求。
整个小学的经验就是,狠抓基础,兼顾提高,对于提高的高度,不要强求。
三、兴趣
说实话,孩子的数学学习就是这么按部就班地学下来的,所以让我说有什么高招,还真没有什么可说的。大约都是平时的潜移默化,不显山不露水的。
但有一点我一定要说,就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小学生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如果过早地让孩子产生厌学和畏难的情绪,那想提高就很难了,所以鼓励他是关键。
孩子从一年级第一次考试就考第一,得到了很大的心理满足,以后几乎次次考第一,成为班里的数学牛人,这极大地刺激了他对数学的兴趣。每次作业一定是先写数学,分分钟搞定。学校里关于数学方面的小竞赛他都会参加,平时也爱看《最强大脑》这样的节目,《诗词大会》他是一点儿都没有兴趣。
我平时也喜欢跟他说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也是我的爱好,所以只要我们娘俩的对话,必然脱离不开数学的元素,比如聊到国际形势的时候,我就爱用博弈论的观点给他建模,他呢,照单全收,也不知道他是否能听懂。
最近,我比较刻意地在扮演预言家的角色,遇到一个事情,我就特意去预估一下未来的情况,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就是锻炼逻辑思维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也会让他去预言,他通常说不知道,但是慢慢地他就会接受我的思维方式,遇到事情的时候,先预估一下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只看眼前利益。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就被人称为“半仙”,就是因为我常预测,对错其实无所谓,只是喜欢预测这个事情,很锻炼思维能力。
所以,兴趣的维持,是学好数学的一大关键,靠强压是学不好数学的,以后数学会越来越难,我会一直不断鼓励他。遇到难题,我会用一种简单的思维去提示,让他觉得他只要抓住一个关键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难题自然就不难了。
兴趣是慢慢培养出来的,整个过程很漫长,里面也许有些技巧,但说白了,就是潜移默化,这个经验我总结不出更细节的东西,每个人都不同,所以方法也不一样,让孩子爱上数学,跟家长在旁边的潜移默化绝对有很大关系,而家长的用心,是关键。
现在我就在摸索如果培养出儿子对语文的兴趣。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就是每天都和他聊对应的话题,慢慢他自然就有兴趣了,我现在的问题是每天跟他聊什么语文方面的话题,关键是我自己知道得太少了,都差不多忘光了。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说用学数学方法一样可以学好语文,我在尝试……
四、自学
从五年级的假期开始,我们开始学习初中的数学知识,当时只是问了问他想不想学,他觉得可以尝试一下,于是我们就开始了自学。我没有给他找网上的教学视频,也没有对着课本讲(主要是我比较懒),而是拿出一套基础单元测试集,这些书前面都有知识点的总结,我先把某个单元的知识点都简单讲一遍,让孩子明白每个知识点的概念是什么,然后就把单元测试题给他,让他自己做。做完后,我们再针对他的错题一一讲解。就这样两天学一个单元,只要求他掌握基础知识,也就是让他拓展一下广度,没有更深层级的要求,甚至在他不知道怎么做证明题的情况下,让他自己任意发挥。
这是一种降低了难度的自学,因为当时我们还做着小升初的分类卷和真卷,时间实在有限,所以没有过多希望学会什么,但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不错,因为他可以信誓旦旦地对他的同学说,他已经学到七、八年级的数学了。提前学,就可以让他得瑟很长时间。
六年级寒假,我们跟着一个原来培训班的老师系统学习初一的知识,这个老师沿用了学而思高端班初中的教材,题还是比较难的,我们跟着他一步一步走,算是比较深入地开始了初中知识的学习。
小升初的那个暑假,他开始做七年级的《奥数教程》,基本上不看例题,直接做后面的习题,有错题的话再改正一遍,很快就把整本做完了。
就这样,孩子在数学上的深度和广度就都有了,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所以小升初的时候,凭借着他一直高居不下的数学成绩,进入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初中。
系统学习的经验,就是广度、深度都要抓,还有培养他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