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错误的方式就是某高赞说的做题,给三年级孩子做题。认真讲,之前给长城贴瓷砖的是不是您提的。
你咋不上天呢,想让自己孩子从此惧怕语文,你尽管给孩子加课,硬逼着孩子背作文和词语。
他考试的时候,背下来没用,你就揍他,我保证这孩子之后畏惧语文如虎狼,而且一点进步都没有。
小学的孩子,可塑造性特别强。但是,不能瞎塑造,一堆治标不治本的答案。拜托,这是在学语言。
主要一定关注到思维和认知限制,在此基础上,特别紧抓孩子的习惯和心态。
很多回答谈的积累,陪伴啥的,也关注了词语学习和短文的阶段性特质,但是没有考虑孩子的认知。
认知特色——形象思维,体验的,单一的,非秩序的三年级孩子的语文学习主要任务很简单。
第一,词汇积累,不在于记忆,而在于认知但是词汇积累的目的性,很多家长是不理解的。
家长眼里的词汇积累是背默词汇,是记住。
实际上,词汇积累,是让孩子把词语和外界一一对应,然后为之后用词语搭建一道桥梁,去认识世界,以及表达自我。
如何用词语对应世界中的一切,这个是核心。
比如苹果这个词汇和苹果实物,如果在没有见过苹果的情况下,硬要三年级孩子学词汇。他背默过了,之后在表达里也不会用它。
即使有孩子硬背下来,这个链接没有建立,之后也没法用于理解和表达。
三年级课本上的词语类型,偏向和这个年纪的孩子生活相关,在内容上,大部分是形象的,具体的,很少有抽象的词汇。
所以学词汇艰难的孩子,家长需要做得,不是硬让孩子背诵默写,而是多和他沟通,以及多带孩子出去,让他把词语和世界对应起来。
比如,之前我教孩子写一段关于植物的描写。这时候,如何让孩子词语丰富呢?
我找了一盆绿萝,然后玩传递游戏,每个孩子都说几个关于绿萝的感受和描述。中间要不断引导孩子去触摸,闻,多角度看,深入看。比如,学生说,它有些叶子是黄的,有些是绿的。我就问,那么能具体是什么样的黄和绿呢?我们前排的同学背光看不清楚,快给我们细细说说。孩子就会说,绿色是有的是浅绿,有些是深绿,和某某同学的衣服颜色很像。哎呀,你们还想不到?!就是某某动画片里,草坪的那种颜色。黄色不是橘子皮黄色,而是柠檬黄色,而且上面边边是咖啡色,它快要掉了。然后,一节课下来,你会发现,经过具体指到物品,学生对词语的感知会特别深刻。班上即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会在文章里写到很多生动的词语。后期,他们对于这些词语的记忆和沿用,绝对比硬背下来的强。
很多三年级孩子记不住词汇,除去经验问题,再就是家长和身边人没有和孩子好好聊天。
小学阶段学习语文,其实功夫不在纸上,在嘴上。听说,重于读写。
孩子对于世界的基于语言的初步认识是概念的,来自成人世界的体系,不是内发的。这些词汇不是他创造出来的。
表达的困难,在于孩子心里不理解,生活没经历,表达不会用。
家长得学会和孩子聊天。比如路上就可以说,你看那边,亮闪闪的是啥呀?孩子估计就会看,是玄武湖。然后就一步步抓住细节,让孩子去描述,但是要不动声色。
还有就是表达情绪,不开心,开心,难受。这些可以具体问,让孩子说,开心的程度,理由,具体感受。从而让他把这感觉细节化,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子,孩子作文里面就会出现,我特别开心,和之前站在山顶上吹风一样痛快,心里像是六月天吃了冰激凌。这样子他的表达就不是干涩的。
这种链接的建立,基于多看,多闻,多交流。这个阶段,家长带孩子出去有意识地探索,家长和孩子多聊天,这就是最好的辅导班。
第二,句子的秩序和文章的层次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孩子读文章找不出层次,写作文没有段落和句序。
很多家长很头疼这个,认为是练习少,然后硬逼着孩子背作文,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很简单,小孩能背文章来吸收转化,前提是他能理解,内化,联系自己经验,转述表达。
这里面牵扯了很多能力点,注意,是能力问题,三年级小孩能做到理解文章,他还和文章内容有类似经验,然后能内化,然后还能转为自己的表达么?
有这能力,他早就不在三年级了好吧。起码得初中阶段,能力完备,背和借鉴才有可能。
麻烦放过孩子吧,别整这没用的了。
还是要从认知下手。写东西无序,那是因为他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无序的。
他压根就不知道有顺序这种玩意的存在,知道了,那也很模糊,你让他咋理解,还要表达有顺序,这不是强小孩所难么?
很简单,怎么能让孩子在写状物文章的时候,从东一点西一点,到层层递进,层次分明呢。
很简单,你得让他感知到顺序这种东西。
比如,以上面写绿萝为例子。我让孩子表达的时候,无序说词。
但是之后,可以给孩子归类。让顺序从生活里出来。
比如,总结孩子看绿萝的知识,我们刚才看绿萝的时候,某某同学是站在椅子上,从上面看的,他同桌是从底下趴着的。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把绿萝详细完整描写出来呢?很简单,从上往下。集合某某某四位同学的方法,一共写四个位置的绿萝,这样才完整。
我们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个方法,大家要记住,特别是这四位探索者,为他们鼓掌,我们大声说一遍刚刚看绿萝的顺序好不好?
比如五感,再比时间,都可以用这个方式归类出来。让孩子感知认知顺序的存在,在心里认同要按顺序会更好。这样子,内化后,他读文章也会有意识去感知顺序。
再就是表达的顺序。这个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上课多引导孩子说话。
孩子说了观点,那就询问理由,说了理由,就要求他说说感受,总结一下。
比如日常生活里,你可以问孩子包子好吃么?
观点:孩子回答好吃
内容:你就问,夸夸我,怎么好吃法?他自然就从几个点来说了。如果就一个点,你可以有意识多问几个,如果没顺序,你可以帮孩子调整顺序。
感受:然后再问他感觉,吃妈妈做的包子,你幸福不?然后问清楚,是怎么个幸福法?
时间久了,口头表达的有序的建立会反射在文本上。
第三,以上的认知层面内容,要固化在习惯培育和阅读中孩子听说读写的习惯,特别是课内阅读动笔读文的习惯,这是要培养,读文章,读题目得有痕迹。圈点勾画得到位。指读的毛病得戒掉。
表达上,家长一定在生活里观察和培育孩子的词语丰富性和表达方式,要以鼓励方式,而非批评方式来建立孩子表达的秩序。
比如,他描述粗糙,但是很善于说感觉,你不要批评孩子的描述,要夸奖感觉的这部分,然后反向让孩子的描述细节。
鼓励不是哄骗,是建立一个积极的外部反馈机制。
三年级的孩子,他真就是个孩子,他对世界的理解来自家长。写错三个字,对一个字,你就夸那写对的,错的字,帮孩子找问题。这样子,让他习惯,对了有夸奖,错了找问题,他就认为世界上所有问题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就是合理的纠错。
如果是对了一个,写对的东西,家长看不见,写错了三个,家长发泄情绪,说孩子笨死了。那你想,孩子他的世界观是啥样?他对于学习的认知是啥样的?
课外阅读,麻烦家长收手,别再问孩子能不能读冒险类,童话类啥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他就是读厕所里的标语,电线杆上的广告,他也是在培育听说读写能力。
让他广读,让他随便看,让他觉得读书挺有意思的,让他乐意钻书店。动画片电影啥的,给孩子看。
以及,历史类,思想类的,情感类的,这个阶段孩子不理解,他也没啥兴趣。别难为孩子了,发育问题,时间没到那,空间和时间思维都没建立起来,抽象思维那更没有了,不是孩子笨,他没长大好嘛。
麻烦家长去了解下小孩的脑部发育和认知建立的事情,学习归学习,别瞎搞,有空辅导作业气出心脏病,就没空去了解下你和小孩的思维差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