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全文,关注楠喃书语公众号:
2022年版《新数学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从附件说起(Ⅵ)
所谓“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指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引领儿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且提升儿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数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主题式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主题活动:方向与位置(东南西北、上中下、左中右、负数);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项目式学习: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更加强调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供大学科背景下进行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纵向知识融通学习能力。
“欢乐购物街”主题活动
今天,以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欢乐购物街的主题式学习为例,讲述多课时的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的历史变迁。伴随着几个历史问题:人民币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套人民币背后的历史故事有哪些?人民币为什么采用“元”作为单位呢?我国的人民币自发行以来,历时60多年,至今已发行了5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人民币的单位为“元”(RNB),辅币单位为角和分。以“元”作为货币单位是从明朝的万历年间开始的,那时候欧洲流行的银圆进入了中国,因材质为银质,形状呈圆形,所以叫做“银圆”。一枚就是一圆。后来人们为了便于书写,就同音字“元”代替了圆。着重讲解一下第五套人民币,这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完全独立设计与印制的货币,这表明我国的货币设计印制体系已完全成熟。第五套人民币正面采用的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图案,充分展现出中国历史悠久的壮丽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第二课时之前,教师先做一个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曾经去过的购物场所,以便拟定模拟学生熟悉的场景。第二,学生希望购买的物品以了解学生的购物倾向,为后期的购物节做准备。第三,布置购物前的准备,让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体验一次简单的购物活动,规定金额不超过20元。第四,自行准备好钱币学具(包含:1元、1角、1分、10元、20元、50元、100元等面值)
认识人民币以及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于人民币进行基本的分类,分类与整理是小学乃至初中“统计与概率”中所强调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按照币值进行分类,也可按照材料来进行分类。其次,认识各人民币之间的转化关系,譬如:1元=10角、1角=10分、100元=10个10元。第三,让学生理解为何要有人民币的转化?这里就必须要以生活情境作为铺垫,比如教师录像生活中菜场阿姨计算和找零的场景,学生会意识到要进行转化的重要性。让学生每个人带来两件物品(要贴上标价:不超过60元)、学具钱币、装钱币的盒子。首先,在上课之前,对教室提前进行“欢乐购物街”的展览与装饰,让学生感受到此次活动的欢乐氛围。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对于学生带来的物品进行分类,放置在不同的货柜层次。最后学生角色扮演,先要选择4位精明能干、能说会算的学生作为市场销售的老板,学生们每个人抽签拿到一个号码牌,这个号码牌决定了你购物的顺序(包括1、2、3、4个货柜),教师要精心设计购物牌,应尽量保证每一位同学去四个货柜购物经历4次买和卖,每一位学生都要遵守购物的秩序。(1234、2143、3412、4321)一个购物牌安排十人.我的想法是,每位学生购买了商品后,马上和老板交换位置,这位刚刚购买的学生自行升级为老板,下一位排队的学生购买完毕后,将购物牌给售卖的老板,然后自己当老板。之前,学生要填写表格-----自己购买的商品是什么?价格是多多少?记录详细的过程:你选择了什么钱币去购买,找零多少?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的?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讨论自己购买商品的过程,最好能让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上台来进行展示讲解,以便激起学生对购物过程的反思与思考,让学生充分体会购物时钱币之间的换算,感受货币的意义,同时交流在买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