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秋阳普照。在这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日子里,连江县文笔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在尚雅楼五楼的录播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围绕着两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进行,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本次的听评课教研活动。
环节一:课堂展风采
第一堂课是由二年级的林丹老师所执教的一篇科普类童话《我是什么》,林丹老师从儿童视角出发,准确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运用视频与图片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了水变成汽、汽变成云这些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兴趣盎然,紧跟课堂。
本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充分获得了语言的训练。
第二堂课是由五年级的孙斯娜老师执教的《猎人海力布》,斯娜老师以人物串联法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突破本课一个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描写海力布的相关句子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后紧扣本单元的单元要素,一步步教授创造性复述的技巧,让学生学有所获。
环节二:反思促进步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连江县文笔小学 林丹
《我是什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第2课教学内容课文。本课是一篇主要用拟人手法写作而成的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关系。
一、成功之处
1. 谜语导课激发兴趣。采用了有关天气的谜语进行导课,迅速引出对新知的学习。
2.字词教学自主扎实。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的是集中随文识字和分散随文识字,把生字最多的第四自然段作为重点来教,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和同桌一起读,然后在去掉拼音试读,在学生觉得读好了的时候,再指名读词语、男女生赛读,孩子们很顺利的掌握了字音。
3.整体感知方法得当。在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水这位魔术师”来引导学生读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水的不同变化,借助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水可以变成汽、云、雨、雹子、雪,抓住“落、打、飘”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了解云的不同变化。根据板书及时总结,梳理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读懂了我是什么。
4.细读文本灵活多样。第一、二自然段时,我选取三个表现水的形态变化的重点语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辨析形近字。这些做法能够巧妙地化解本节课教学难点。
5.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贴近儿童的语言,不断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板书设计独特新颖。我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不但用简明的文字概况了水的变化形态,还有简笔画展示了水的六种变化后形态,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二、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评价语还应再丰富一些,同时对学生的上课表现的评语还应在具体而又有针对性一些,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语速还应再慢一些,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相对比高段要来得慢一些,教师的语速过快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一节课下来,我为之感到收获颇丰之余,体会到教学研究任重道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猎人海力布》教学反思
连江县文笔小学 孙斯娜
《猎人海力布》是一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主要叙述了善良的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变成一块石头,人们因此世世代代纪念他。这则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通俗易懂,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人”这一中心事件,层层铺垫,寓理寓情于故事中,打动人心。
本单元的单元要素之一为“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因此我把了解课文内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创造性复述作为教学的难点。
经过课堂教学,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人物串联,了解故事内容因为本课篇幅比较长,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圈画出文中的主要角色,并思考本文讲了关于海力布的几件事。用简单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件事,再通过人物串联的方式概括整篇文章的故事内容,那么本课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搞清楚了。
直奔教学段落,关注本课教学难点直接进入本课教学的重点段落——第八段,让学生再次阅读本段,找出描写海力布在得知灾难即将降临时的所作所为的相关句子,从学生找到的三个“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品质,并指导朗读,读出三个“急”程度的逐渐加深,感受海力布的内心。
加入三个“急”所能想象的海力布的心理活动,为后文的创造性复述打基础。
给学生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教授创造性复述的技巧,举例说明后,同桌交流,交流过后请学生大胆举手发言。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以海力布的口吻进行创造性复述,并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提示可以评价说得好的,也可以给出些小建议。
四、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我自己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课堂的表演者变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体。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的引导语和过渡语设计得不够严密,指向性不够明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让自己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精心推敲后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模仿和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老师的课堂效果。
环节三:教学共相长
科学与语用的和谐共生
——评《我是什么》一课教学
连江县文笔小学 李晓菡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类童话,这类课文的教学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科学知识与语言训练的关系。林丹老师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就第一、二自然段而言,描写水的形态变化,各语句有一个共同的表达特点,那就是:什么时候(或有时候),我变成什么,人们叫我什么。这一句式是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所不多见的,又是生活中可以经常用到的。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感受水的变化多样的同时,聚焦这一语言材料,引导发现其语言表达的共同特点,并在语境创设中迁移运用,成了这两个段落教学的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林丹老师从儿童视角出发,准确解读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活泼有趣的情境创设
《我是什么》这一课没有涉及太多太难的科学知识,但有些事物是学生在生活中没有注意过的,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视频写下的图片,前行的语言加以说明,扫清学生在理解上到拦路虎,如阅读理解水变成汽、汽变成云这个知识时,在品悟朗读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再借助云形成的动画:动画中,一轮火红的太阳当空照,大地的水蒸气不断往上冒,水蒸气在天空中遇到冷空气后小颗粒堆积成一片白白的云。色彩鲜明的画面,动感十足的事物,直观形象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理解了云的变化过程。
二、朗读指导的个性化品悟
林老师在课堂上能细心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抓住孩子朗读时的生成,引导品悟 “无数、极小极小、漂浮”这几个词,感受到云形成时“多、小、轻”的特点。事物不同,其适宜的动词运用也不一样,这个语用知识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体验来获得。在感受“雨、冰雹、雪”的匹配的动词不同时,林老师采用了换词比较、生活经验调用、动作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读出动词的力度与速度的不同,使朗读呈现出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三、语用训练的课内外迁移。
“ __________(什么时候),我变成___________,人们叫我________。”这个句式是本课时教学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因此,句式的迁移分别安排在两个地方进行。阅读第一自然段时,利用课文对不同的云的介绍,用上这一句式说不同的云;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用这句式说说水还会变成什么,学生既说出了彩虹、露珠、霜、雾的变化形态,还得到了语言表达训练,实现了知识获得与语言习得的和谐共进。如此从课内到课外推动语言训练的逐步深化,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感悟与内化。
小荷才露尖尖角,执教四年的林丹老师已初具风范,如果继续磨练自己研读教材和学生的能力,继续锤炼自己的评价能力,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猎人海力布》评课稿
——黄永英
孙斯娜老师的这节课是五年级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点是:一、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二、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斯娜老师以第一个训练点为切入点教学本课,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围绕“复述故事”展开。我觉得本课的亮点有以下三处:
一、在了解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时,斯娜老师以“故事围绕海力布讲了什么”,由此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突破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二、故事的第二部分,是这个民间故事的重点,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海力布,老师让学生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海力布的无私伟大。而这里的人物细节分析,也为下面的创造性复述打好基础。
三、创造性复述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在创造性复述这个环节,斯娜老师先让以海力布的口吻进行复述,并授予技巧:1、换人称,2、加细节,3、有情感。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在复述时加上人物的内心想法等,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复述过程中,教师能适时加以评点,积极表扬学生的优点,不足的加以改进,将复述引向深入。比如有一个孩子以搞怪的语气讲述的话,老师适时引导:“你的情感太过了”等等。通过创造性的复述,孩子们再次感受民间故事的传奇与魄力。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环节过渡语不够自然流畅,有待加强。
本次公开课活动为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学习,扬长避短,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来源:连江县文笔小学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