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小学语文新课标全员培训——暨滨海新区“教研扶持“项目培训 听课笔记
记录时间:2023年3月19日
主讲人:崔峦
崔栾老师对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笔记
课标修订的背景: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历,人类先后经历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面的,包括对我们教育的影响。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改变教育,这一次肯定也不会例外。
现在形势下,我们党和国家需要这样的人: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而又有智慧的头脑,有创新的思维,有创造的精神。通过他们使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力走在世界的前面。今天国家经济实力位居第2,但科技创新能力全球位居29,差一大截,这一大截,需要我们用教育的创新、教育的改革来追赶,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
就语文的课程标准来讲,有哪些主要的变化?7个方面。也就是说通过这次课表的修订,我们想解决语文教学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语文的课程标准,首先是课程目标的标准。这个课程目标的标准直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宣布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和世界同步,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第二,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标准,用整合的、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来改变我们的课程内容教学。
第三,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和”学“学业质量的标准。”教“和”学“怎么来评估?从哪些维度,哪些方面,用哪些方法来评估?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变化,今后我们评估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不仅要看学生学业的成绩,而且要看语文核心素养的表现。
第四, 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标准,语文教学的标准。
所以这一个课程标准里边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下面我一个一个地说。
第一点, 这次课标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提升。聚焦培育和提高学生地语文核心素养。这次课改是国家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到今天,这叫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那个时候我们提法是什么?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在过去是一大进步,但是三维目标是从三个方面来提的教育目标,比较松散,缺乏整合。另外比较注重语文课程你学到了什么、学的怎么样,一句话注重学业达标,也就是比较注重学业成绩,注重分数。而这次提出课程目标,是强调四个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从这四个维度来诠释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这四个方面的整合、四个方面的融合,就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
1. 文化自信
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提出了四个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想来想去,最根本的,最基础的,是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就动摇了我们的根基。美国搞颜色革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颠覆你的文化。他把麦当劳、肯德基开到我们的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哪个地方没有肯德基,哪个小孩子不喜欢到麦当劳里,输入的目的是美国的餐饮,同时输入了美国的文化。所以,很多年轻人过春节看得很淡,过圣诞节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文化侵略。所以这一次,课表第一提到的就是文化自信。而语文通过增强祖国通用语言文字来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要重视育人,重视立德树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两个地方截然不同,澳门非常拥护回归,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很快。我到澳门坐出租车,司机都跟我讲:“回归太好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香港则相反,回归地方地区回归,但教育没有。教育还是延续英国的那一套,从教育制度到课程内容还是延续英国那一套。而澳门主动请求支援帮助他们来修改课程编教材。所以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
2.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指学习语文重在运用,在用中来提高语文的关键能力。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我们语文的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次修订加了一个定语——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我们语文课程的核心,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四个内涵的基座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总主编温儒敏提出我们怎么样理解这四个内涵,他们什么关系?应该是以一带三。这个一就是语言运用。用语言运用来带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提高语文的关键能力有四个关键词:一培育语感、二形成经验、三提高能力、四增进感情。
培育语感就是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初步的、良好的语感。什么叫语感?简单的说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就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理解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文言文书面语和现代文书面语的语感。
形成经验就是在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和了解语言文字规律的基础上,孩子们通过一节节语文课逐渐地形成自己的语言经验。这是学号语文的关键。
提高能力,指提高语文文字运用的能力。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学生的学习所需、生活所需,能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体现了语用为本。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根本。
增进感情指在感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当中,不断地增进对我们母语的感情,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台湾绿营叫嚣要独立,我心说你独立的了吗?从他们的学校到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比我们做的还好,我们是同文同宗,说着同样的话,用的同样的语言,独的了吗?这种文化的联系是割不断的。
3.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的认知表现,思维活动的能力。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思维能力、第二个是思维品质,第三个是求真创新。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的形象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条理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
求真创新指我们一定要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要展开想象、联想,甚至幻想。勇于探索创新,乐于提出和解决问题。
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要想发展语言,必须同时发展思维。无论是读,无论是写,都是如此。语言是表象,是外在。思维是内里。
美国的教育界认为,核心素养当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意志力和毅力。这些年在美国的教育当中,他们非常强调毅力,坚毅的毅,毅力。
一个人有坚毅的精神,什么困难克服不了?马云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但他越挫越战,越败越战,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不仅要培养语文的核心,还要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意志力、毅力。我们教材里有很多培养发展思维的好的课文。
4. 审美创造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观念。
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一个人有正确的审美挂念非常重要。
审美经验是指感受、理解、评价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审美体验,获得审美经验,学会分辨美和丑,善与恶。现在美丑的观念很多都被颠覆了。过去衣服破了大口子难为情,现在口子越多越好,而且开的越来越大,几乎保不住隐私了。
审美能力指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罗丹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文本中,要发现自然美、人性美(《四季之美》写的是自然美,《穷人》讲的是人性美)、语言美、文化美、艺术美。并且学习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
审美观念是涵养高雅、爱美的情趣。语文教学是丰富审美经验,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诗文阅读诗文能提升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阅读诗文来培养我们的美感,审美的情趣。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打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四个方面语言运用是躯体,文化自信是灵魂,思维能力是翅膀,审美创造是面貌。四个方面合起来,勾画出一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勾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样子。
第二点, 我要讲的是课程内涵。这次课程目标的修订下最大的力量的部分,就是课程内涵,从理念到内容到呈现方式,进行了大的变革。
1. 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和暂时的优化,号召我们要在课表的指引下,进行语文课程内容和机构的改革。
我们传统的课程内容包括识字写字、单篇阅读,以及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今天除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待以外,还包括整本书的阅读和跨学科的学习。从知识文化的层面来说,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既要以文学作品为主,又要包括实用类、科普类、思辨类的作品。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内容上坚持和突出中国特色,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凸显三个文化的主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且在不断加强。统编教材修订以后有一些小的修订,就有增加革命传统文化的。语文课程内容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凸显三个文化的主题。
2. 进行语文课程结构的改革。
我们的语文教材最早是一篇一篇,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编订教材的人想到了组织单元来编,开始出现扣着单元。再到后来,想单元要有个名目,就以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再后来,叶圣陶先生在上个实际七八十年代提出,教材应该有读写训练的项目刺激。各位老师们,如果你们翻翻七八十年代人教版的教材,会有36或40个读写训练项目。 直至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提出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形式。教材结构的变化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次课标的修订,在优化语文课程内容和组织结构上又向前进了一步。也就是瞄准了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内涵: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来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这是效法高中语文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颁布),把他的思想下沉到义务教育阶段,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的任务驱动下的整合的方式。
这种尝试,不是从天山掉下来的,他是有根据的,第一个是我们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十六个课程标准上面是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管所有标准学科的,课程方案里就提出学习任务群,所以,学习任务群并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很多学科的课程标准里都有体现。第二,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受近一二十年语文课程实验,包括课程教学实验改革经验的启发。比如说,情境教学、比如语文主题学习、比如单元教学、比如全文阅读、比如全阅读、比如跟着名家学语文,以及组块教学。受到这些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经验启发。
在三个文化的主题的引领下,提出六个学习任务群。使学习任务群,成为优化语文课程内容,以及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式。
六个学习任务群,分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梳理学习任务群。他是六个学习任务群的基础,是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的基础。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语言文字的积累包括很多内容:识字、写字、学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的梳理。句段篇的梳理都可以算进去。
第二个层级叫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这三个群里边,基本涵盖中小学语文学习文本的类型。文学性、实用性、思辨性。
第三个层级叫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的阅读和跨学科的学习。体现的大阅读、大语文,开放语文、生活语文的观念。母语的学习的条件得天独厚,所以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资源、机会就有多广。所以这次的课标把整本书的阅读和跨学科的学习,很郑重地作为两个任务群,放在课程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六个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梳理、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什么叫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有三个要素,一个要素就是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目标,他却决于这一群的学习内容到哪里去。第二个要素是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最重要地是文本所提供的语言文字的情境。不管在哪个群学习,一定要以语言文字为抓手,不能离开文本的语言文字去泛泛。当然,真实情境还包括生活情境和解决问题的情境。第三个要素学习活动。在学教里边,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由以往的老师教什么的思路,转到引导学生,学生用哪项活动来学习,学到哪种程度,我们一定要转变思路。这样的提法,实现了我们教学的转型,由着重于关注教,转到着重于关注学。
学习任务群的优势特点是什么呢?第一,他有特定的学习任务来统领,所以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第二,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是整合的,就避免了我们以往的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窄化。让我们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活动起来,避免了凝固化、窄化。第三,是由相互关联,有一定逻辑关联的一个个活动组织起来的,而且这个活动是指学生的学习。由学生的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贯穿,最终完成我们这一个群的学习任务。所以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生活性的特点和优势。
那么什么叫学习任务群?北师大的教授,高中课标的组织者王宁提出:所以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的情境下确立和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相关的人文主题。简单说就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人文主题来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而进行的自主的学习活动。自己去体验情境,自己去完成任务来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运用的系统。这就叫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好是好,怎么落地呀!有的老师说统编教材先于新课标出来的,2012年就开始了漫长的实践。学习任务群怎么样在教材中实现软着陆。不能撇开统编教材另搞一套。因为一这是一个新思路、新工程。课标只是一个顶层设计,需要教材和教学来经过研究实践完美实现。这中间需要做很多的研究和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今天天津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研究任务群怎么在教学中落地,走好最后一公里。
统编教材尽管先于课标编出来,但是他部分的体现了任务群的思想。语文教学一直在发展,老师们有很多的创造。统编教材里吸纳了全国一些好的教学实验、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经验。而这些好的实验、方法、经验里边有学习任务群的思想。所以不能说统编教材与学习任务群没有关系。他有很多学习任务群的萌点、雏形。我们怎么样加以改进,来体现在我们教学。比如教材里的文体单元、作家单元、习作单元、策略单元、思维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乃至低年级的识字单元,都可以转化为某一个学习任务群统领的任务学习。所以我们老师现在做的,就是携起手来把六个学习任务群加以研究、思考、践行,怎么样把课表里的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要求、思路,和教学的一致。经过我们的努力,来转化、对接、扩容、补充,改造成体现任务群思想的教学单元。
先说转化。比如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梳理怎么落实?其实零零散散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工作我们老师一直在做,特别是体现在你们的阶段复习、期末复习过程。你们在自觉不自觉地做着语言文字的梳理。有的地方还创造了整理课,这个整理课的功能就是阶段整理。包括地低年级的识字、归类、形近字、近反义词,包括句式、词语的结构等等,我们要增强积累和梳理的意识,要成群的梳理,更要在平常的语文课上细水长流的积累。
这里举个例子,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孩子从幼儿园上到小学,上的第一个单元的语文课,江苏徐州的教研员刘春把一年级第一单元的识字课上成了体现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味道的教学。这个识字单元包括“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对韵歌,还有口语教学我说你做“。他们经过转化,把教材上的学习目标,转化成学习任务。他提出来这个单元主题叫做”中国人方块字“,在这个主题之下,设三块任务,第一个任务,我认识人了;第二个任务,人在天地间;第三个任务,我会读儿歌,写汉字了。每个任务设三个语文学习活动。第一个任务我认识人了,设置三个活动室,活动一玩游戏你说我做,来认识口耳目手足,认识自身。第二个活动,读儿歌认识人。第三个活动做游戏找朋友,认识你我他。从认识自身,到认识他人;从自身,到人和他人的交往。第二人在天地间。活动一听故事谈天说地,活动二欣赏书法和图画读有关天地人儿歌。活动三做横平竖直的游戏来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这个任务人在天地间,就把人和自然和社会联系起来了,让孩子懵懵懂懂地知道人在天地间人最宝贵。
第三个任务我会读儿歌写汉字。任务一画日月水火土,来认识象形字,渗透汉字造型的特点象形。活动二读儿歌对对子,读对韵歌,老师让学生找一找对子,有一字对,有两字对,试着对对。活动三把儿歌读熟了,比赛看谁读得好。这样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群,有汉字的积累和梳理味道的学习任务群。
好处在哪里呢?我觉得最大价值是实现了以识字写字为基础的多重的教育教学的启蒙价值,做好了幼小衔接。过程中激发了孩子识字的欲望。让孩子意识到天地人中人最可宝贵,人做很多事情。认识了基本笔画,感受汉字的美。给孩子播下爱汉字,爱汉字文化的种子。
任务群当中,在读课文中做到了识字和阅读、写字同时起步。识字和阅读同时开始。
第二、对接。
任务群的群任务实现对接。把课文单元的教学转化为群学习。比如五年级人物描写单元,小嘎子摔跤、挺拔的树啊,我们可以把他归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群里一起去学习。可以把群任务设置为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在此群任务之下,我们设置读人物描写体会描写方法,读刷子里等文章,体会怎么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辨别。由小练笔到习作,点评。我们可以对接教材里的文体单元,有很多,诗歌、散文、小说、说明文、科普作品,我们可以以文体的特点为抓手,把他作为文学群的一项任务来抓。
童话单元,我们以童话特点为抓手,设立创意表达任务群。小说我们以小说特点为抓手,突出小说特点的文学创意和表达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好对接的工作。有的地方需要扩充一些内容。
比如我们有的学习任务群,可以直指习作,比如我们引导学生读《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游记类的作品,我们就直接把任务定在游记,通过读来了解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移步换景,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任务一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有所准备,任务二读从中有异的文章,了解基本模式之下,写游记还可以变化。任务三学写片段,任务四学写篇章。
我们可以不同作家写同一事物和同一作家写的文章事物来组织学习任务群。不同作家写同一事物的,我们教科书有丰子恺和俄国作家叶·诺夫写的《白鹅》,同一作家写的不同动物——老舍的《猫》、《母鸡》,在比较阅读当中,抓住写法的相同与不同,来学习创意表达。
我们还可以对接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就学习某一项阅读策略,提问、批注、摘记、点评,来设计、组成学习任务群。比如阅读与欣赏是新课标十分强调的(高年级叫阅读与鉴赏),我们可以挑一组这样的文章,不要求全篇精彩,要求每一篇里要有一部分写得精彩,让学生读和批注。开始可以随便批,想批什么批什么,到后来引导学生写赏析。就这段文字,你可以赏析他的内容,可以赏析他的写法,可以赏析他的语言风格。如此等待,我们可以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对接学习任务群的思想,现行的教材为基础生成若干的学习任务,组成若干的学习任务群。在课标、教材、小学之间,我们老师做好铺路、搭桥的工作。
江苏有一位老师,有工作室,她是这么来做对接工作。四年级下册有可爱的动物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习作要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她就把这个单元对接为文学表达学习任务群。总任务是读喜欢的写动物的文学作品,进行创意表达。子任务一,探讨作品《猫》,是怎样表达对猫的喜爱的,老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子任务二,谈谈《母鸡》又是怎样表达作者对母鸡的喜爱的,先抑后扬,老舍的语言是什么。任务三,比较阅读《白鹅》和《白公鹅》,不同作家是怎么表达对鹅的喜爱的,两篇文章的语言各自有什么特点。子任务四,在阅读教材课文基础上,收集交换阅读类似的文学作品,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子任务五,生活体验和创意表达,这个任务观察的任务,老师在学习之前有布置观察喜爱的小动物,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模仿、借鉴阅读的文本当中的语言来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子任务六,习作分享,师生组内评价。一个总任务,六个分任务,多个文本的阅读、讨论,比较学习的内容、表达情感,特别是语言风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模仿内化语言进行创意表达。这样,在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当中,完成了一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群学习。
第三 扩容
教材受很多限制,特别是量不能大,篇章不能多,特别是教学方法没有改革之前,有些老师还在叫教不完。我们选择特别有名的作家两三篇,而且分散在各年级各单元。我们有必要对著名的作家作品扩容,扩大容量,文学创意表达也鼓励老师们这样做。比如,老舍教材里出现了三篇,能不能把老舍作品集中起来,编一个像鲁迅单元的老舍单元,而且量比鲁迅单元的作品还要多。可以选老舍写小动物的《猫》《母鸡》,老舍写自然风格的《林海》,老舍写人的《我的母亲》《他像一颗挺脱的树》,写习俗节日的《北京的春节》,老舍剧本的节选,比如《龙须沟》《茶馆》的节选。北京的朝阳小学,他们的戏剧教学,高年级的孩子排老舍《茶馆》的整场戏,请人艺的演员来指导像模像样。如果把老舍的作品整合在一起,孩子们沉浸其中,投入地读,有重点地忆,甚至可以演一演。这样孩子对老舍的认识,对老舍作品的认识,就不会停留在皮毛上。就对老舍特色语言的风格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很自然地喜欢上老舍,喜欢上老舍的作品。就有学着老舍的样子,学着老舍语言的味儿来写点什么的冲动,就是最好的文学启迪。
浙江的一个实验室正在搞跟着名家学语文,他说同学们不是跟着我刘老师学语文,我们一起跟着名家学语文。他的实验怎么做的呢?首先,研究了统编教材,从统编的12册教材里边,每一册选择四个组作家,12册一共是48个作家,把每个作家把的作品扩容,比如金波的儿童诗,扩容到10首左右。从改革课程入手,提出用四分之三的时间学教材,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读《跟着名师学语文》的读本。去年开始招收了志愿兵,每个群有500人,在全国已经有几百所学校利用《跟着名家学语文》进行教学实验,效果显著。他有一套极简的教学方法,磨,磨耳朵,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己读磨什么,批注磨什么……极简的教学方法,现在很多农村的学校都在用,效果很好。这种改变的思想、思路是对的,学语文不是只有一条路,我们天津的老师,也要研究课标对接学习任务群,研究统编教材。尝试在课标、教材之间做哪些融入,做哪些探索,来投身于语文课程的建设,来创造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天津经验。
第四 补缺
教材里也缺少东西,譬如整本书阅读,譬如跨学科学习,需要补。
用一个例子,比如实用性任务群具体的内容在教科书里就缺少,但是他也非常重要。这次特意把实用性交流的任务群划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前面,用排序来讲,第一是语言文字的经验与梳理,第二实用性的阅读与交流,第三才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这种排列是有目的有想法的,因为实用性的阅读和表达是学习和生活里边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多读多练。而教材里不能说没有,但是欠缺。我们老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现实做些补充。我在十年前听了清华附校副校长王玉香老师的赛课《搭石》,她当初的点是放在非连续性文本,我校用现在的学习任务群的眼光,就可以改造成——主题叫关注可以改变,如环境污染pm2.5,变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总任务定为学习读出问题,分析问题,用语文的方式献言献策。第一个子任务是提出问题,第一个文本是北京pm2.5的构成,第二个文本是雾霾会导致哪些疾病,第三个文本是1961年到2011年北京雾霾天数的变化,让孩子借助这三个文本,了解霾是什么,雾霾的严重性在哪里。子任务二分析问题。钢产量越大,对GDP的贡献越大,贡献越大,污染也越大,重工业对大气污染很大,所以北京的首钢搬到唐山了,现在北京的首钢变成冬奥会的大看台。再读一个文本叫世界主要国家能源的变化,这个文本告诉孩子中国在能源上烧煤占70%,世界上用煤最少的国家是5%。再有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对雾霾的贡献率,汽车限号就是限制尾气,在读这些文本中让孩子讨论、辩论,通过连结、比较、分析,找出了北京pm2.5持续升高的原因,治理雾霾的措施是什么。培育分析问题的能力。子任务三延学。 清华附小的教学分为三段预习、讨论、联系,他们的第三步是延学。孩子们讨论辩论之后,把这种学习方法延到生活当中,看看社会还有哪些真实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比如塑料袋,比如垃圾分类。仿照例子写研究报告或者倡议书。这就是把文本转化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其实这样的文本接近现实的问题有很多,包括社会现实当中、社区当中都有。
第三点 课程标准是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学业质量描述,他就为语文素养的评价提供标准。这在以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里从来没有,这是一个新的内容。他是按照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到九年级,四个学段整合了四种语文学习的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各个学段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表现。可贵的是他做了具体描述,比如中年级孩子语文素养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这样老师心里就有底了,他为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提供了依据,为我们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为实现一体化,提供了质量评价基本框架。
第四点 课程实施标准。
一部分是教学的建议,教学建议是总单,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后面是分单。两部分合起来就指向了语文教学今后怎么改革。
这次课标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指挥,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我们绝不能取代学生。我们在学习的途径上当然是以课堂学习为主,但一定要和生活联系。今后学校叫学习中心,课堂回归到学习中心课堂,老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推动者的角色。
总结:
我们要加深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第一,读懂学习任务群背后追求。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重要思想,关键我们要读懂背后追求。简单说,就是要用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开放性,撬动课程教材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学业的达标,特别是语文素养的成长。这是背后的追求。所以我们对课程任务群的理解不能表面化,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能走两极端(一个是不改革,一个是每一个单元一定要做任务群)。这个任务群可大可小,拿《田忌赛马》来说,江苏名师薛法根用1+100,1就是课文,上成了微型的思辨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他提出的是还原思维过程,像孙膑那样想问题。子任务,第一读懂田忌赛马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复述讲故事。用这个办法取代大致了解理解课文内容。第二个子任务,提出问题,学生们开始梳理,田忌为什么输了,用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来说为什么输了。第三个子任务,分析问题。读课文,发现田忌和齐威王两个人马的脚力差不多,这句话非常重要,要差的太多,孙膑的办法也不行。二人马的脚力差不多,这是孙膑出主意的前提。两个人的马都分为上中下三等,田忌有他的优势,什么优势?田忌的上等马比齐威王的中等马强,有可能形成三局两胜的胜利。通过调换顺序,反败为胜。然后让同学们还原孙膑怎么想的,把思维过程讲出来。子任务五像孙膑那样想问题。又让同学们读“围魏救赵”这个故事。说、写,还原孙膑思维。他把一篇课文改造成小的思辨性表达的微型任务群。
第二,要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充实、完善结构化学习任务群,但不是完全推倒重建。
第三,我们要以任务群的思想改变教学。我们可以1+X的方式教,可以基于单元,教学单元改造成学习任务群。我们可以扩容……无论怎么改,但要坚持一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理念不能丢,一定要牢牢记住和践行。语文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我们语文教学独到的。
把文章读懂,对文章的内容、形式、语言有了精确的了解,才有可能有效地迁移到平时的读写当中去。
我们的老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所谓推动主要表现在哪里呢?第一要依据课标、基于教材,规划设计教学。第二要组织引领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通过真真正正的学习看到语文素养的提升。第三要把师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融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指向这个群的学习任务。有时候小小的一个改变,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整本书阅读关键是读起来,而不是开展这样那样的活动,关键是让学生沉浸地读书。核心内容是由培育阅读兴趣到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小学阶段经过我们六年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成为读书的种子,今后种子生根发展。马云、俞敏洪学习不是最优秀的,但书读的最多。俞敏洪在第三次考上北大外语系,读书的几年读了几百本书,把英汉双解字典能背诵下来,功力可想而知。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一定有后劲,别管他将来做什么,就是快递小哥也是了不起的快递小哥。反过来说,如果小学读书就欠账,将来一定要还的,到那时会后悔的,因为孩子阅读的黄金期过去了。所以,整本书阅读要读起来,适当有一点活动,但最重要的是读。
跨学科学习,既要跨出去,又要守住语文的边界。跨出去是必要的,不跨是不对的,我们要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但是如果跨出去以后把自己给忘了,把语文架空不行。我们跨学科背后的目的是培养综合运用语文和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标传递了许许多多的新理念、新观念、新思考,要搞好策划,重中之重就是学习任务群,希望天津的老师,在天津教研部门的带领下,深入研究课标,密切联系语文教学实际,走好最后一公里。通过这个研究,开创天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教育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