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平专栏】
岁月轻轻流过
作者|杨卫平(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我今年53岁,教龄35年。“53”“35”,不仅仅是两个数字的位置交换,更有岁月如水、轻轻流过的故事和感慨——
01
饭碗
1986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罗山县龙山乡沈畈小学,教小学四年级语文,当班主任。那时候,我18岁,我的学生14岁。年轻的我只知道教书是国家给我的饭碗,所以心中也没有什么憧憬和追求。
星期天,我躺在床上发呆。“咚咚咚”,有敲门声。我懒洋洋打开门,门外站着的是学生,脸上都挂着灿烂的微笑。
他们说:“老师,野菊花开了,咱们一起去采,好不?”盛情难却,只好和他们走一遭。
山野里盛开着金黄的野菊花。这儿一簇,那儿一团,随风摇曳,翩翩起舞,如星星般迷离,似梦境一样飘逸。微风中,清香拂来,实在新鲜。我们说说笑笑采了很多花。
采花回来,孩子们齐刷刷每人送我一束野菊花,说是晒干了装枕头,睡觉不做恶梦。我怦然心动:原来,土地贫瘠的地方,一样可以生长爱。
蓦然看见,有一个比课堂更广阔的地方。我手把手帮孩子们修改、整理、誊写他们的作文,装订成册,取名叫做《送你一束野菊花》,送到教育局教研室,请教研员批评指正。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久,我又把《送你一束野菊花》送到县广播站。他们选播了好几篇。孩子们嚷着要开一个庆祝会。他们兴高采烈地采来野菊花,用灵巧的小手做一顶精美的花冠,戴在我头上,围着我又蹦又跳又叫又闹,比逢年过节还热闹,还高兴。
感动,感恩,人生之初,是学生教我当老师。1988年的秋天,野菊花漫山遍野摇曳的时候,我以全县小学语文教师综合考评第一名的成绩,调到了罗山县回民小学。
我走的时候,孩子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他们齐刷刷每人送我一束野菊花,祝愿我走到哪里都不做恶梦。我把心留了一半给淳朴的乡村孩子,在备课本上认真写下:教师不是饭碗,是职业。我必须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02
职业
1993年,我调到信阳市七中,成为全市唯一有着小学教师职称的中学教师。学校给了我一个最特别的初一7班:全班72人,均是开学半个月后,由各个班主任火眼金睛确认的“刺儿头”,抽烟的、喝酒的、打架的、偷窃的、旷课的,应有尽有;愿意学习的,一个没有。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我白天上课,晚上家访,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班级有了极大的改观,恶习越来越少,成绩也大大提高。这时校领导换届,新任领导念及我实在辛苦,就把这个班打散了。可是,没有了班级,我也就没有了岗位。政治老师病了,我教政治;历史老师住院了,我就去教历史。总之,我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老师。
沉寂是最好的历练。那段时间,我用书香浸染灵魂,通过自学完成了本科学业,也学会了尊重和爱。1995年,我再次拥有做班主任的资格;1997年,在我的学生升入毕业班的时候,新任校长大胆地启用我任教语文课。他说,之前学校没有“用好”我,他要纠正过来。那时满分50分的历史被叫做“小学科”,满分120分的语文被叫做“大学科”,而毕业年级又是“非常时期”。在非常时期,我从“小学科”跨越到“大学科”,惊呆了同事们,他们都说领导这是“史无前例”地重用一个人。我无比珍惜,每节课都要备三遍,课余时间我又带着学生办班刊,创校刊,我所带的班级全市闻名。
最触动我的,是1998年那个赤日炎炎的夏日。我的一个学生正在湖南服役,他奋不顾身参加了抗洪救灾,荣立二等功。可这个18岁的青年,也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肺部严重积水,他的首长去看望他,他说:“请给我的杨老师打个电话,告诉她,我没有给她丢脸,没有给河南人丢脸!”——隔着千山万水,在电话的这一端,我泪流满面:原来,我也可以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军队培养出英雄!
我的工作越来越出色,名气也越来越大。但这不代表我能搞定一切。2000年的一节语文课上,有个女生把她的偶像某男演员的照片拿出来欣赏。我以至高无上的权威气势,走到她的座位旁边去没收那张照片。她坚决不给。我俩撕抢起来。她偶像的照片也被撕烂。我一生气,打了她一巴掌。事后反思,我觉得自己实在是粗暴,也觉得自己的课堂不够精致。我发现,自己已被虚名宠坏。我得重整旗鼓,守卫课堂。
于永正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为了对教材有通透的理解,我除了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还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去做文化考察,我目睹过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感受过八百里洞庭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伟,领略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妙动人;我聆听过黄山的松涛,也曾去海边“佛国”普陀山听潮;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中朝边境上感受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报国情怀;我在闻一多先生殉难的地方凭吊,在陶渊明的故里流连。
我实地感悟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体验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和杨万里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领略苏轼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我去兰亭看王羲之笔下的“茂林修竹”,到绍兴看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我考察过茅盾的故乡乌镇,那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让我心生无限感慨;讲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我特意穿上从云南买回来的民族服装;讲《论语》,我和学生分享自己拍摄的孔府、孔庙、孔林……不懈读书,不倦行走,使得我的课堂有生机,有趣味,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增强我的自信心。
2003年,我参加了全国创新写作教学大赛,在45分钟的一节课里,我融入了自己对写作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创设 “师生同时同题作文”,设立“问诊文章病院”“杨老师答小记者问”等教学环节,使课堂有料,有趣,有智,有爱,最终荣获一等奖。
2004年,适值全国开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恰逢全国德育年会在信阳召开,我以此为契机,策划主持了主题班会《懂你》,邀请学生和家长同时参加,旨在通过亲子、师生、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大家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关怀,研究并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尊重、互助、和谐的新型亲子关系。一节班会课,有欢笑,有眼泪,有思想的碰撞,有专家的评述,也有心灵的熏陶和滋养。这节课的片段,先后在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引起反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点的付出,一点点的收获。当课堂生辉,人生也会出彩,2005年,我调进郑州十九中。这里,是新的起点。这一年, 37岁的我再一次提升观念:教师不是职业,是事业;我不再是一个被动忠于职守的普普通通的教师,我是一个可以培养英雄和人才,应该创造性劳动、不断探索的教育工作者。我在我的备课本上仔细写下:我原本是想成为花朵的,可是因了对花朵更深的热爱,我甘愿化作土壤。
03
事业
在郑州十九中的16年,我经常跟学生纸上谈心,弓下身子向他们学习。这些年来,我给学生写了几百封信,感动了学生,启迪了学生,我也因此而确立了自己的成长方向:致力于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和探索。
我告诫自己,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不带“傻瓜相机”的,都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我提醒自己,我的班级就是天然的教育研究实验室。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中小学老师,我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绝大部分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随笔的形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他们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随笔。”我每天坚持教育写作。读书感悟、教育思考、教育故事、教育心得、教育发现、教育收获,遇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管长短,不论深浅,以此为乐,每年都有20万字的文字输出。总之,这一写就是30年。我从1990年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教育随笔,开过专栏,写过系列,但依然不成体系。
2012年6月,在我坚持教育写作22年之后,终于出版了第一本微博体教育随笔《笑着做教师》。此后的9年,我相继出版了《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为课痴狂》《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1》,目前,同时有《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2》《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3》两本,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运行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每一本书都多次印刷,受到读者的喜爱。我也因之而结识了海内外的许多同道,应邀在全国做讲座近千场,把教育的精神传播更远。
我在备课本上郑重写下:教育已然成为我的信仰。我对她的痴心,就如同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情,从一而终,心无旁骛,我为她而锻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命!
04
信仰
教育,是一次没有终点的心灵远航。学习着,探索着,实践着,成长着,2013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2016年我被评为正高级教师。
2017年暑假,我在云南做讲座时,遇见上海的一位知名中学校长,他诚恳地告诉我:“像你这样的第一学历,在上海是很难有机会评正高职称的。”
蓦然地,我想起自己曾遇高人指点:“你不是学院派,但你照样可以在教学与写作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是这句话,激发我终身成长,使得我不断追求,超越自我,刷新观念。或许,我不是一个出色的人,但我是一个有特色的老师,这令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益。
托马斯·曼有句话:“在这样的年龄,生活还没有撞疼我们,责任感和悔恨也还都不敢损伤我们,那时我们还敢于看,敢于听,敢于笑,敢于惊讶,也敢于做梦。”我篡改一下:“在这样的年龄,生活已经撞疼了我们,责任感和悔恨也损伤了我们,又如何?照样敢于看,敢于听,敢于笑,敢于惊讶,也敢于做梦。”
是的,有了教育作为信仰,我便无所畏惧,野蛮生长。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疫情爆发,我们被迫上起了网课。我为我的学生写了一本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教育笔记,23万字,我很认真,认真到没有一个词重复。很庆幸,我在键盘上敲下了这些文字,留下永远的记忆。那是我从教35年以来的一段特别的生活,我经历了过去未曾经历过也不曾设想的考验,我和时代一起成长,我的生活日益丰富。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衔接与切换,知识教学,能力提升,智慧引领,心理建设,情绪管理,时间统筹,在线考试的尴尬,师生关系的重建,家校共育的再探,教学方法的变化,教育理念的升华,在这本笔记应有尽有;灾难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修养教育,道德观念,人生准则,家国情怀,在这本笔记均有体现。
动人心弦的文学欣赏课,有笑有泪的作文点评课,幽默搞怪的网络演讲课,温暖喜悦的线上共读课,以自主成长代替书面作业的名著选读课,时有争鸣的价值判断,锲而不舍的在线访谈,曲折有趣的校园生活,生动感人的师生故事,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一切都是自觉自愿。
我在备课本上工整写下:我这样视教育为信仰的人,必须要走在时代教育的最前沿,要有“顺风耳”,随时随地聆听教育改革的最强音,聆听学生的心声,砥砺思想,打造精深的专业知识;我这样视教育为信仰的人,要有“飞毛腿”,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改革现场,我也应该不断历练自己,培养自己发起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我这样视教育为信仰的人,必须要有科学的学生发展观,要有“千里眼”,让自己的目光越过学生的现在,瞭望到将来,直到无穷远;我这样视教育为信仰的人,必须要有“鸿鹄志”与“蜡炬心”,我将以杨卫平名师工作室的名义,蹲下来,献出自己的肩膀,让年轻的同行站一站,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在自己所能到达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帮助更多的人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和批判中成长。而我,永远年轻。
令人心动的日常,吉人自有天相!
作者|@笑着做教师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很多读者关心媛媛现状。她每天早早起床,梳洗得漂亮端庄,坐在书桌前专心学习。美丽、坚强、聪慧,她具备一个女孩所能具备的全部美好。她本来不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但这一次妈妈的英雄行为给了她极大的光荣、自豪, 还有满满的动力,稳稳的定力。我敢说,这姑娘要腾飞了!孩子会在某个事件中长大。
好服气!隔着屏幕,各在各家,也能攒起来演个剧。
好治愈!上午上完网课好不容易抢到了次日达水果,但是半小时以后被告知供货中心静默了。我最离不开的就是水果。为了安全,别的渠道物业不接收。正丧着呢,俩娃发来了这些,顿时释然。感谢亲爱的、可爱的、敬爱的我娃!
归根到底,我还是那个笑着的杨老师 !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上完上午的网课,突然接到另一栋楼邻居的信息。
怕我没吃的,她托物业给我送来了绿的菠菜、青的辣椒、橘黄的胡萝卜、青白的萝卜、白的蒜(特别多,为了图美点,没全入)、黄的姜、褐色的香油,还有挂面和火腿肠——每一样,都能解我燃眉之急。
此时窗外狂风大作,这些平时格外普通、此时尤为珍贵的礼物,是我封控生活的温暖和光亮。
现在她一家四口也都在封控之中,这份馈赠,是口中分食,雪中送炭。
今天课多,一颗无比感恩的心,下午的课肯定上得更有劲。
与这位朋友相识,源于我是一位老师,曾经小小地帮助过她的孩子;也受过她孩子的启发。
今天的投喂,让我更加珍惜我的职业。
我这平凡的职业,好好干,关键时候能救命。
我知道,看到这条微博的朋友肯定急于帮我,我深表谢意。但是,您真帮不了我。被封控的小区不接受外来物资,请知悉。真诚谢谢!
吉人自有天相,一切好,请放心。
BRTV北京时间,赞2972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疫情不散,封控在家,很容易让人焦虑。
她说:
杨老师您好,我是某某地方的语文老师,去年参加培训,听过您的课,感觉您很亲切,也很有力量,给您发信息,有点唐突,可是我有件为难的事,想跟您说一下。
我怀孕了,头胎儿子12岁,我40岁了,同事都劝我要二胎,可是我一想到再养一个就想哭,坐卧不安,怕像他们说的那样老了后悔,又觉得自己负担不起责任,我们县也是全封闭,医院也去不了,我真的特别难过,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简直要崩溃。
杨老师,真的打扰您了,如果您忙,也可以不用回我信息。就是特别想跟您说说。
我回:
老师你好。疫情当前,阴霾不散,的确扰乱人心,更何况你又在特殊时期。要不要二胎,不要受外人的影响,毕竟这是你自己家而不是别人家的事。不仅要考虑要不要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世界,更要考虑如何高质量养育。你和你的家人都是当事人,建议召开家庭会议,家人围坐,从长计议。从自身身体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家庭关系、经济承受能力、未来发展等全方位考虑。独自难过于事无补,家人畅谈才有最好决定。如果决定要,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再难过与恐惧,你的情绪影响胎儿发育。并且,目前大宝也在家上网课,妈妈的坚忍、刚强、安静、从容,是他最好的学校;如果决定不要,就多关注疫情走向,尽早联络社区、医院,看看怎么处理。解决问题,理性为要,去情绪化为要。当下不要怕,未来不要悔。人生单选题,需要的是定力与豁达。多保重,祝顺意。
@且共冬眠:
杨老师,这位妈妈的处境跟四年前的我有点相似。我想对她说,要二胎值得,既来之,则安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简介:@笑着做教师,杨卫平,女,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著名班主任,年度河南教育新闻人物,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班主任。出版教育专著多部,代表作《笑着做教师》《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 》《为课痴狂》《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在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领域均有建树,致力于学生的情绪,情感,情怀的培养,被媒体称为“三笑”老师,应邀在全国各地做讲座400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