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小升初

西安市未央区楼阁台小学陈红: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的思考

2023-08-30 浏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作为一种表达依托于横竖撇捺,口口相传,融入在华夏大地人们每天的生活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要对文字敏感,学会关注字词句段,通过巧妙地讲解让学生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感受到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围绕“学习文字,运用语言,修身律行”这一核心目标,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想浅谈一些关于“语用”教学的心得。

随文练笔,积累好词佳句

在教材中,我们不乏会遇到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时就需要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些与众不同的句段上,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仿写佳句,场景还原句段的运用“时机”,并将这些有特点的表达积累起来,从而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之处。如《匆匆》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排比句让学生进行练笔,学生分享时不仅体会到了排比句强烈的感情色彩,更为积累这样的句子奠定了基础。

反复朗读,感受文字魅力

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探索不仅仅可以通过仿写,也可以通过有引导的精读来细细“品味”。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朗读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能渐渐读懂文字背后的思想,尤其是对于文言文而言,更是如此。在经典名著节选《猴王出世》这课,关于猴王的出世作者这样写道:“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段表达很有特点,不仅采用了“食、饮、采”等诸多动词来描写石猴初来乍到世间的神色,对仗的手法也使行文十分工整。此等文字密码,又怎是寥寥数语可以破译呢?于是我和学生合作朗读,我读动词,学生接读;我读对仗的上句,生接下句。如此一来,没有具体的分析,而是通过对读让学生自己体会,透过一个个表述的着力点,抽丝剥茧,揭开了表达巧妙之处。我想,吴承恩先生表达的魅力大概在此吧。

创设语境,解读人文内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关乎语言运用,也关乎思想感情。如《老人与海鸥》中,有这么一个设计:十多年来,老人和海鸥如亲人一般,闭上眼睛,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动人的一幕幕……

那一天,风雨交加,老人……

那一天,烈日当空,老人那一天,老人身患重病,他请你抓住老人的言行,将句子补完整吧。

这样的设计,细化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场景,使得二者的关系跃然于学生脑海,同时也训练了细节表述,让人文性渗透于语言文字习得的过程中,润物无声。

“着眼积累,关注表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方向。当然,让“语用”植根于课堂的方法也还有很多,这都需要我们带着一双对文字有着洞察力的眼睛去探索。

来源:2020年3月29日教师报,作者:陈 红。原标题:《让“语用”根植于课堂——关于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楼阁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