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洪春(上海市特级教师、闵行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
第一次听说《中国文字学》,是在一次语文德育基地活动上,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语文老师最好读一些磨脑子的书,像唐兰的《中国文字学》,值得一读。”
后来,在听课过程中,我屡屡发现许多老师在识字教学中的误区,虽然不敢说读一遍就能吸收其精髓,但能读到点皮毛也是好的,抱着这种心态,我啃起了这本“磨脑子”的书。
“三书”说:向传统权威挑战01唐兰(1901-1979),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他著书立说,自成体系,以《中国文字学》、《古文字学导论》、《殷墟文字记》等著作建立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古文字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唐兰先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文字学》中,进一步批评传统的“六书”说,提出了“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
班固、郑众和许慎各自提出的“六书说”是最早有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体系,对中国文字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整整一千余年的研究者前仆后继地挖掘六书,他们视六书为汉字之根本,认为六书可以尽括一切的文字,但他们却很少注意六书本身存在的缺陷。
而唐兰先生认为,“六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各人可有各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他说:“象形、象意文字是上古期的文字,形声文字是近古期的文字,这三类可以包括尽一切中国文字”。
读到这里,敬意油然而生。我不敢说“三书说”一点瑕疵都没有,但“三书说”打破了中国文字学研究千余年来的“六书”框架,这种大胆创新的学术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形声字解读:拨开重重迷雾02商朝的甲骨文字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当时的人们,早已解决了形声字问题,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已占20%以上。到了两千年前的许慎手中,形声字已达80%以上,到现代,更占到90%以上。可见,形声字是汉字的主流和高级形式。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汉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中,音义与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唐兰指出:“一个字的音和义,是属于语言的。”周作人在《十山笔谈》中批驳“汉字难”论时曾说:“汉字难学乃是外国人的说法,……若是在中国人,他平常说的是从母亲怀中学来的中国话,一个字的音与义原是熟悉的,余下来的只是一件事,即是认字形,这工作已经只剩三分之一了。”由此可知,一个字的音与义,要到口语中去寻求,也只能由语音来提供答案。
例如“象”字,眼前就是一头大头大耳长鼻子的大象;“叶”字,眼前就是细树枝上挂着一片叶子,原本是对生的两片,右边的一片已经掉落,只留着一段叶柄。看见了字形,头脑中很容易幻化出实物图形,口中不由得喊出名称,由此,字音就自然出来了。
唐兰先生指出:“由孽乳、转注、緟益三种方法产生的形声文字,才是纯粹形声字,孽乳字分布得很广,玉、石、牛、羊、木等部都是,转注字分布在老、鬼、黑、白等部,緟益字比较零碎,分布却也很广。”
他又慨叹:“形声字的声符所代表的是语言,每一个语言不论是拟声的、述意的、抒情的,在当时总是有意义的,所以每一个形声字的声符,在原则上,总有它的意义,不过有些语言,因年代久远,意义已茫昧,所以,有些形声字的声符也不好解释了。”
他认为“形声字在造字时,只有一形一声(当然有些声母本身已是形声字),绝对没有同时用两个形或两个声的。”“形声文字,不是一个时期造的,它是由于历史的累积而成的。”“所以我们说形声文字只有一形一声,凡所谓二形一声、一形二声的字,如其不是错误,就都是緟益字或复体形声字。”他的观点多么明晰、准确。
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会告诉学生,形声就是用形旁加声旁的方式造字。再深究下去,形旁表示意义或意义类属,声旁表示字的读音。特别是形声字的形旁已将所表示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分类,这在确定义类、指导“泛知”、简化记忆等方面确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低年级语文教师心中要时刻念着汉字的构字规律,课堂上遇到生成性资源,要善于用汉字构字规律特别是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解释,久而久之,学生识字就能举一反三,找到规律。
正本清源:涵泳汉字的优美03唐兰先生把象形字分为四类:一是象身,即“近取诸身”,“人物之形”;二是象物,即“天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之形;三是象工,即人类制造的工具,如器物、服饰等;四是象事,即许慎所说的“指事”字,“上下是也”,是抽象的形态。
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反映了古人“形”(实物图形)——“事”(较抽象)——“意”(更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也就是由图画化向符号化,由具体化向抽象化发展的造字规律。
由此,我想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也应当根据这一规律,正本求源,抓住汉字起源的本质,从字形、从实物图形入手,适应儿童形象思维能力高于抽象思维能力的特点,从形象生动的象形图画文字开始,引发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才智,了解汉字所描绘的丰富的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识字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许多教师不太懂字理,一味要求学生记忆字形,生编硬造一些“理由”帮助学生记忆。如教学“喜”字,有的老师将它分解成“十、豆、口”三部分,解析为“十豆落入口”,这是科学的识字教学吗?试问,“十豆落入口”与“喜”的意义有什么关系呢?而实际上,“喜”是一个会意字,字从口,从壴(zhù),壴亦声,“壴”意为“乐队”,“口”指“欢声”,“口”与“壴”联合起来表示“啦啦队”。本义是啦啦队发出欢呼声,引申义是快乐;高兴。
还有的老师甚至任凭学生对生字随意想象捏造。比如教“碧”,一位年轻老师请学生编故事来记忆,学生遂编了“白色的石头是国王”,老师马上给予鼓励,接着,老师又补充了一句:“王老师穿了一间白色的衣服,坐在一块石头上”。
这种方法无可厚非,但与字义相差甚远,学生记住了这个字,也不知道“碧”字为何义,不能建立音形义的统一联系。造成了学生简单地记住了字音和字形,却对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蕴不解,这对于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影响。以下是我查阅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注解:
石之靑美者。西山經。高山其下多靑碧。傳。碧亦玉類也。淮南書。崑崙有碧樹。注碧,靑石也。劉逵,常璩,郭樸皆曰。越巂會無縣東山出碧。从王石。白聲。从玉石者,似玉之石也。碧色靑白。金尅木之色也。故从白。云白聲者,以形聲苞會意。兵彳切。古意在五部。由此,“碧”是形声包会意字,本义为青绿色的玉石。谓之会意字,部首是石,石表意,石之靑美者。谓之形声字,白表声。听完课后,和上课老师交流,问她是否知道“六书”,她摇摇头,还说这种编故事的方法在自己读书时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唉,真是贻害一代人哪!
由此,我想到曾经看到一位骨干教师在论文中写如何指导学生记忆“照”: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个人,流了四滴血。语文教师竟然这样亵渎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令人扼腕!“照”到底该怎么教?“灬”是“火”字做下偏旁的形变,因此“照”字是会意兼形声字,“灬”在这里表示光,昭(从日召声)表示日光明亮,昭兼表声,合起来,“照”的本义是光明照耀,比如“照射”。学生明白了“灬”是“火”义,就容易理解和识记。
识字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词典来指导,完整的识字过程,是把汉字的形体和词语的音义全面联系起来,也就是要全面完成把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任务。学生学习识字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为了通过汉字本身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识字的实践来涵泳汉字的优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善于探索符合内在认知学习历程的教学,因为学习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我们却常常以为教给孩子知识就可以了。识字教学亦如此。
感谢唐兰先生,批判了“中国语言低级、文字原始”的错误观点,确立了中国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史上的地位。写完此文,想到朋友圈曾被屠呦呦这个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名字刷爆了,唐兰不也如此吗?他出生时,正逢蕙兰绽放,暗香浮动,其父遂取名“唐兰”。他的学识和人品,他对文字学的贡献,宛若盛开的兰花,带给我们高雅而芬芳的幽香。
愿这芬芳的幽香永驻人间。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朋友圈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邹雪平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