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双减政策及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学活动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逐步调整教育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将从利用生活情境、学生分组合作、网络技术等教学方式,课后布置合理分层化、生活化的作业等措施,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对数学参与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所谓“双减”政策,是指全面压减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作为,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所以学校教育要逐步调整教育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的作业数量并提升作业质量,即遵行“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而数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小学数学质量。
一、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避免纯粹的理论知识教育,将日常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事物,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呢?圆有哪些优点呢?教师课堂上也可展示一些圆形实物,引导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让学生知道圆有圆心、半径和直径等相关知识。通过创建常见的生活场景,将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见物体,引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对书本知识,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 利用分组合作开展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学生只能被动聆听,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很少有机会和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其共同协作、积极交流,深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提问:“现在有一根2米的竹竿和一把圈尺,我们能不能运用学习的比例知识,通过实际测量,测出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呢”这个问题一出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大家积极思考,相互交流。然后有些小组同学知道如何测量了,教师让其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即使答错教师也要及时维护学生的自尊,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答案方向重新思考,很快各小组学生也就明白和掌握了方法。
最后,教师带领各小组去操场,让大家做好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学生通过运用同一时间竹杆和影子的比及旗杆同影子的比相等这一性质,利用圈尺测出竹竿影子长度及旗杆影子长度,组成一组比例,很快就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样经过分工合作,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程度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这样不仅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格局,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使用多媒体技术包括PPT、视频等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在学习“空间和图形”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在墙上钉一根细木条,至少需要多少颗钉子?”,然后给学生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交流与讨论。可能有学生说需要一颗,也有学生说需要两颗。为了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方式,为学生们播放钉木条的视频。
在视频中发现若是用一颗钉子把木条上钉在墙上时,当用手进行拨动时,木条出现转动,并没有固定住;接着把另一颗钉子把木条钉在墙上时,再用手进行拨动时,发现木条已被固定在墙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视频,深入思考这里面所包含的数学知识,然后教师再引入关于“两点决定一条线”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播放的视频来理解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因此,另一方面来说,学校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设备资源作保障,进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汲取数学知识。
众所周知,课后作业是一种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很好办法,还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加深理解记忆。本文接下来介绍两种布置作业的方法来巩固教学。
四、 利用层次化作业巩固教学
因为教学需要“减负增效”,教师就不能再利用题海战术让学生熟能生巧,也不能用同样的作业应对所有学生。因数学学科自身特征,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作业难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十分吃力,不能在作业完成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作业易而对数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作业太简单,没有挑战性。而数学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实现所有学生均衡同步发,而是帮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获得合适的发展,所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合理的层次化作业尤为重要。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后,布置以下作业:
基础题:一个长方形的池塘,长7米,宽5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加强题:一个正方形的操场,其周长是28米,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挑战题:工人想用3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施工场地,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题,通过正确的答题而感受到成就感。
五、 利用生活化作业巩固教学
上文提到兴趣能够激发学习动力,同样的如果学生对作业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去完成这些作业。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前,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
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生活中的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画出它的各个面。
做一做:尝试请用卡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算一算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卡纸?
学生对手工制作本来就很感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自然会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知识难度逐渐增加,又需要坚持“减负增效”的理念,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利用生活情境、学生分组合作、网络技术等教学方式,课后布置合理分层化、生活化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强化小学数学强化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