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很偶然在一个语文学习的群里,看到一位老师分享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点开链接,被深深吸引了。坐在电脑屏幕前,听着讲座,仿佛自己也重新回到了大学的课堂。记得在大三的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关于教育教学的课程,其中最有魅力的课程就是关于微格教学的。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冯直康老师,给隔壁班上课的是张新科老师,都是男神级别的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授这门课的老师太有魅力了,以至于自己特别的喜欢这个课程。
现在离开大学,在小学老师这个岗位上已经快八年了,越发的觉得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有很多。人只有在不停的前进中,才会愈发的看到自己与优秀的人的差距。计划每天四十分钟,把这个系列课程听完。每一节课简单的写一写学习心得。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课程导学,就是告诉我们这门课要学什么。解决一些基本概念的问题。当我们真的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一定时间,翻回头来再看这些基础的问题其实会发现很多还是混沌的。如果真的想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要去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导学: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课程理解”是教学的关键3.课程简介及学习要求0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当我们成为小学语文老师之后,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从事课堂教学。在我们开始课堂教学之前,已经有其他人帮助我们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铺垫。完整的教学是这四个方面组成,我们老师是做其中的一个环节。
我们在真实的教学中要面对三样东西:
课程标准教科书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学生指的是自己要教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把不和具体学生产生关系的教科书、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生产生关系。向左就是课程的领域,向右就是教学的领域。
课程与教学是密切相关的。
教学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老师的工作有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教科书,一个是面向学生。这样才能通过教学将两者关联起来。
一次备课中我们面对课程的问题(教什么)、教学的问题(怎么教)。所以要面对两个研究:一个是课程论,一个是教学论。
凡是和具体的学生发生了关系,讨论的是教学的问题。和具体的学生没有发生关系,研究教科书、教学目标就是课程问题。这一门课要讨论的是课程的问题。主要是:
02
“课程理解”是教学的关键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两个条件:教学才能:教学语言、教学组织等等。课程的理解:教师能够上好课的关键。专家将课程分为五种类型。理想的课程:专家心目中理想的课程。
官方的课程:是一个标准。理解的课程:老师所理解的课程。实施的课程: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学习让学生形成了经验。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理解的课程。
老师对于课程理解的不同,会造成他们对于课程制定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不同。
教师想教什么是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
教师实际在教什么是老师在课堂中的实际的行为。
学生实际上学到了什么是最后形成的学习经验。
方法本身没有好坏是目标和内容决定。教学是由课程引领和带动的。这门课是成为一个老师的必要条件。
03
课程简介及学习要求
学习三个板块:
板块一: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概览
板块二: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花的时间最多。
整本书的阅读在很多学校开展的非常澎湃。整本书阅读会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主要形态”。以儿童文学书为主。
板块三:其他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
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着重推进的内容。
学习目标:
1.在透彻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树立“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信念,能自觉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的理念。
2.对小学阶段的五个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有较充分的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能依据标准和小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3.了解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概貌,能运用所学的关键知识,分析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学会专业地、探索性地使用教科书及各种课程资源。
4.关注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和教学的理论和时间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撰写专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