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论文转载概况
1.刊物转载数量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语文教与学》)共转载论文201篇,分布在48种刊物上。转载4篇以上的刊有17种,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类主要专业期刊和一些教育类综合期刊,共转文148篇,占转载总量的73.6%,其中排名前5位的是《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月刊(小学版)》《小学教学》《江苏教育》,年度转载量均在9篇以上。
2.论文内容情况
通过对201篇被转载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后得出:41篇属于教学理论类文章,占总量的20.4%,侧重在对教学改革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做较为宏观的研究;114篇教学实践类文章,占总量的56.7%,主要是有关阅读、习作、基础知识、古诗文等领域的具体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改实验成果等,其中阅读与习作教学论文分别为39篇、30篇,数量相差并不大,这表明研究者对习作教学给予了应有的重视;20篇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及教材分析,占总数的10.0%;11篇研究学业评价,占总数的5.5%;9篇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占总数的4.5%;6篇属于其他类,占总数的3.0%。转载量最大的是教学实践类文章,这既符合刊物定位——指导教师教学工作,也符合基础教育教学论文的实际情况。研究课程教材、学业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占比较小,而这三个方面其实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理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3.论文作者情况
以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统计,从地域分布看,来自江苏、浙江、北京、福建、上海、广东六省市的作者分别占总量的38.8%、22.4%、7.5%、5.5%、5.0%、4.5%,除去3.5%的作者所在地域不详外,其余省市作者仅占10.9%,地域分布严重不均。江苏、浙江等省市作者所占比例与往年较为一致,而北京较2015年有所上升。从作者单位情况看,56.2%来自小学,19.9%来自高校,18.9%来自教科院、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教科研单位,5.0%来自其他单位或单位不详。同往年一样,一线小学教师仍是主要作者群体;与2015年相比,高校作者减少8.9%,而教科研单位作者增加了4.8%。
4.论文基金项目情况
2016年《小学语文教与学》转载的201篇论文中,有30篇分别属于国家级、省部级等不同级别的课题成果,占总量的14.9%;2015年163篇论文中有17篇课题成果,占比10.4%。尽管课题成果相对数量较少,但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反映了一线语文教师和其他语文研究工作者的课题研究意识在逐步增强。
二、2016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热点与重点问题回顾
《小学语文教与学》每期设置一个专题,聚焦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专题由全文转载、观点摘编、相关题录三部分组成,相当于就某个问题做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料筛选和文献整理。下文主要结合刊物专题内容,回顾2016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的研究现状。
1.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的正式发布,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界出现了研究语文核心素养的热潮。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从课程设置、课堂实施、教学策略到学习方式将会产生哪些变化?孙双金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语言能力包括说写表达、听读吸收两个维度;人文修养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三个维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一般培养策略有:重视课内外阅读以及学生个性化阅读;重视诗歌和国学经典积累;重视思维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孙双金,见《小学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12期,后文凡引自该刊的文章仅标注期数)。祝禧认为,日常生活语言素养是儿童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小学阶段日常生活语言素养的具体内涵有:准确恰当、观点鲜明、表达生动、有逻辑性、机智、文质彬彬等。教师要依照“课程即生活”“课程即环境”“课程即机会”的理念,建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日常语言素养课程(12期)。郭家海则确立小学习作四大核心素养为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其中语言核心素养内含积累、建构与运用,思维核心素养内含内在构思、外在表达与书写质量,审美核心素养内含价值态度、情感品位与兴趣习惯,文化核心素养内含热爱本土、吸收外来语传播交流(12期)。周一贯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整体”的语文素养,指向全面的素养。它与“核心素养”并不矛盾,因为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正是在全面、整体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所在(12期观点摘编)。目前,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思辨性研讨其内涵意蕴和框架结构。
2.互联网+语文教学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开始思考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特质、互联网带给语文教学的影响,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改进语文教学。周一贯提出“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思路,他认为“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新的思维镜像,它改变了这个世界为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景观。在“互联网+”思维镜像中来看语文教学,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学习实践活动等,应当从人为地过分窄化、僵化的传统藩篱中突围,以学生成长为取向作整合,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靠拢,走总体把握、综合推进的新路。在自媒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写作、交流、分享的理解,推动人们形成个性的、自由的、交际的写作观(5期)。朱国忠则勾画了慕课时代的语文课程蓝图:实行“翻转课堂”,采用混合型教学范式,实现“网际定制化”学习。语文教学随着慕课的深度卷入而呈现出几个趋向:拼音识字将实现“双轨并行”;口语交际将实现“实境操练”;作文教学将实现“长线运作”;阅读教学将实现“会员分享”(5期)。倪凯颜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阅读、写作教学范式以及测评方式:变单向传递为多向分享,促深度理解;变一元表达为多元表现,助意义建构;变文本检测为在线测评,提高课堂实效(5期)。蒋欣和巫新秋分别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教材选文及课外绘本课程的阅读教学,将探究性阅读落到实处(5期全文和摘编)。尽管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仍需要继续思考一些问题:学生数字化阅读的实际情况(数量、类型、速度、效果等)如何?单元或篇章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本细读与网络阅读的关系?如何运用MOOC、Moodle、博客、微信等网络资源和技术改进语文教学?不具备网络资源环境的教师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语文教学?
3.微课程
尽管课改理念一直倡导教师要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但多数教师习惯于教教材,囿于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惰性,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谈何容易。近年来随着国外微课教学的引入,一些教师积极探索语文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微课程与微课存在相似性,但并非一定以微视频形式呈现。它是就某个知识点或某项技能学习进行的课程片段设计,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也可以用于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具有“主题单一”“占时短小”“领域跨界”“参与自由”“学法多样”等特点。周一贯梳理出微课程的一些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如一堂语文课中的微课程、课外活动中的微课程、“课程超市”中的微课程、网络上的微课程等(1期)。承敏芳、邓晨烨则从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段描写、情景描述、镜头特写等为切入口,设计了以“任务驱动+趣味引入”为特征的作文趣味任务单微课程(1期)。邓彤认为,基于学习需求的小学写作微课程设计要素必须简单——一个微型的学习目标、一个简化的学习内容、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简单学习环境、一个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简易支架。同时,这一微型写作设计应在3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实施完毕,既便于学生学习,也便于教师组织与检查评价(1期)。鲍国潮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为起点开发了《西游记》延伸阅读微课程,引领学生接触章回体古典白话小说,学习通过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初步建立起长篇小说阅读图式(1期)。语文微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解决过去语文课缺乏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模糊的问题,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有益于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积极性。
4.教学目标设计
制订切实可操作、可测评的教学目标,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目前教师们普遍遇到的难题。陆佳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教学目标游离、拔高、乏力、分裂之误区,其原因是拿来主义、功利主义、经验主义在作祟。只有强化目标意识,在教学设计时守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目标,在教学评价时围绕目标,在依课设练中强化目标,才能走出教学目标的误区,引领教学走向有效、高效(3期)。李铁军用七个关键词来概括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准确、简单、规范、有序、具体、可操作、可检测(3期)。准确规范的教学目标制订应以课程总目标为准则,兼顾学段目标,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文本特点,关注学生学习需要(谢贵喜,3期)。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有两类: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知识和能力”维度应尽量使用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使用“背诵”“辨认”“区别”“概括”等动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大多使用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表述时要明确具体的方法、途径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鲁丕霞、王沁,3期摘编)。于龙则以《祖父的园子》为例,从近500篇教学设计中随机提取80则教学目标进行语义关系网络分析,发现“感受”“情感”类词语居于教学目标的核心位置。他建议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要区分普通读者和学习者两种类型的“感受性”阅读理解活动,前者可以设计交流性活动,后者则需要设计指向理解、分析策略与方法的教学活动;设计情感目标时,我们既要了解情感的形态差异,又要注意把握情感态度目标的学习水平层次(3期)。目前,教、学、评一体化,三个环节共同指向同一目标,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可。教学设计时如何设计一个清晰而操作性强的目标、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这是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5.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向来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大半边天,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策略选择到阅读能力测评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主要回顾两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现状:
(1)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师自身阅读所限,加之一些不恰当的测评方式,致使课外阅读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一些研究者在课外阅读计划制订、阅读生活优化策略、阅读成果展示形式及阅读课型范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朱洁如认为,应重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层级,制订年段递进的课外阅读目标,体现阅读理解层级结构的年段特征;选择功能平衡的课外阅读内容,兼顾文学体验和信息获取两大功能,有选择地增加说明文和非连续性文本;重点抓好教师辅导下的有向课外阅读,除了阅读前期的推荐指导课、阅读中期的阅读推进课、阅读后期的交流展示课外,还有三种课型:课内课外的整合加强型、课内为课外服务型、课外为课内准备型(2期)。孟丽、盛新凤设计多种活动来趣化课外读物的推荐方式:以书易书的“图书超市”、充满悬念的阅读推荐课、灵活机动的“随时推荐”、人人参与的“课前演讲”、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等(2期)。韦芳等建议以学生自愿结合的方式组建阅读共同体,每队4~6名成员,将学生个体自读与群体共读相结合,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期摘编)。陈志峰、沈小军则探索出与学生手指技能联系在一起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形式——“手指上的阅读”,根据作品表现形式和个人审美需要选用纸类、布线类、废旧物品等材料,进行绘画、剪纸、手工拼贴、捏橡皮泥、表演、演奏等活动(2期)。
(2)文体教学
教材选文各有各的体式,教师在把握选文作为一般文章或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共性基础上,再依据不同文体各自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解决文选型教材教学内容模糊的问题,避免千篇一律教所有选文,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散文教学。散文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重要文体,它包含的文类较多。如何按照散文的文体特征,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蒋军晶认为,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并且要以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带领他们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想法、观点(6期);薛法根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一篇”中读出“那个人”“那个味”“那个我”来(6期);周有利从文本的“语体形态”“语象世界”“语义价值”三个方面探寻抒情散文应有的知识实践策略(6期);何捷瞄准核心写作目的,依据景语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教学写景散文——景语即物语则用“散点透视”法,景语即情语则用“情景交融”法,景语即荐言则用“静观凝思”法(6期摘编)。
议论文教学。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进行议论文教学,但是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能力发展需要,苏教版、人教版等多个版本语文教材在二、三学段都安排有或多或少的议论性选文。小学阶段议论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余映潮认为,小学议论文教学除了一些常规阅读训练外,还要突出四个方面的教学指向:落实议论性知识教育、训练分析能力、强调美文美段的背诵积累、指导读后感的写作方法(9期)。金立义认为,小学议论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析文章是怎么言说的(9期)。朱瑛进一步提出,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理”“如何说理”,还要思考“为何这样说而不那样说”(9期)。薛法根的《谈礼貌》课例由四个板块构成,展示了“作铺垫—悟写法—学说理—练应用”议论文学习全过程(9期)。程少波分析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类文本的典型特征,建议教师灵活使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重点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9期)。
古诗教学。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读读背背、重量不重质的浅阅读现象,或者条分缕析、讲解过深导致学生兴味索然的情况。于强提出,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紧扣古诗教学具体的学段目标,理出每个学段的能力发展重点,采取不同教学策略:第一学段,识字贯穿,以诵读和感受为主,凸显字词与诵读教学;第二学段,诵读贯穿,以诗意理解和画面想象为主,凸显诗意与想象教学;第三学段,体悟贯穿,以再造意境和文字品味为主,凸显意境与诗情教学(11期)。吴诗清以送别诗为例,同样阐释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由感受体验到体验感悟再到体味归纳的不同古诗学习目标(11期)。王红将相关联的两首古诗进行组合,既充分挖掘其内在共性,又适度挖掘各自特性,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古诗的意境之美(11期)。邵金芳则挖掘古诗中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解选词密码,练精准表达;解留白密码,练具体表达;解意象密码,练深刻表达;解形式密码,练生动表达(11期)。
6.习作评改
十多年来,先后出台的两个版本语文课程标准均强调对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该项课程目标的落实依然困难重重,效果堪忧。习作评改标准、评改内容、评改主体、评改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不甚明了。根据习作的学段目标和文体特点,制订可操作、可测评的习作评价标准,让师生围绕标准进行教学、练写和评改,这是目前一些研究者达成的共识。王然、崔嵘制订的第三学段记叙文评价量规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选择、组织结构、语言表达及其他。每个方面又分出若干小点,从谋篇布局到标点符号,都会给出相应分数,每项指标还有具体评价细则和样例文(10期)。黄巧妍等将低年级看图写话能力视为一般心理能力和语文特殊能力的综合,提出二维看图写话测评指标:观察、联想和想象、思维等一般心理能力;审题立意和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自评自改等语文特殊能力(4期)。潘瑾则针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的习作训练制作了评价清单,并且提倡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该由习作后追溯到习作指导前,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后,教师基于学生习作起点对评价清单进行重构,并以评价清单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二次修改/习作(10期)。陈巧巧和胡丽平分别结合一次具体习作训练内容,阐释如何将习作评改的精准知识转化为深度评改能力以及一节习作评改课不同环节的多样评改方式(10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何捷和胡丽平都关注到习作评改环节学生的读者意识:何捷主张“在修改时应指导学生内心存有指定读者——为了读者能阅读理解而改,改才到位”(10期);胡丽平认为“没有读者的文章肯定不是好文章”,并因此设置了读者对话沙龙式的互评互改环节(10期)。以上几位老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际、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习作内容制订出不同评价标准,采取不同评价方式将习作评改落到实处,不过仍有一些人在翘首等待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评价标准出现,遗憾的是至今仍未见到哪一套评价体系放之四海而皆准且影响深远。与其坐等,不如积极行动起来,结合文体知识、学段习作目标、学生特点,实践探索并总结归纳习作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的具体评价标准。
7.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过去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体验,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不够。前面所述小学阶段尝试议论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呈现的是思维过程,是信息组织和共享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王亚芸、周小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的线性模式、环状模式、放射模式和聚敛模式等,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读懂作品,更容易深入到作品细节中,更完整地把握作品内容,调动深层思考和想象(8期)。陆云建议教师运用思维发散图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寻找和发现丰富的写作素材;运用结构图来帮助学生构思文章;在思维向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习作获得丰富而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效果(8期)。葛林高则将思维导图用于第二学段的语段学习中,借助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形象直观地将语段结构解析过程清晰化、具体化和显性化,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语序、明晰关系,观照个性、聚焦共性,设计组块、联结层级,对接读写、个性创作(8期)。思维导图不仅适用于阅读、写作和语段学习中,背诵积累、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中同样可以发挥其价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研究思维导图的运用,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2017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向的展望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随着对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以及部编教材在更大范围、更多年级的使用,未来语文教学研究将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语文课程内容、探索语文学习规律、彰显语文学科特点。初步预测未来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1.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它们无疑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均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研究者应当基于学生视角来开展研究;它们并非从天而降的崭新内容,过去教学中多少有所涉及,研究者应区别对待,选择薄弱方面在继承传统中进行创新探索。
2.部编教材教学
2016年秋季,一年级开始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后面陆续会有更多年级使用这套教材。该教材在继承人教版编写传统的基础上渗透了新课程理念,承载了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取得的改革成果。如何吃透教材新理念,放大教材亮点,搞好语文教学?未来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比如,部编教材一改过去先学拼音后识字读文的编写顺序,先识字读文后学拼音,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拼音的功能、思考如何进行拼音和识字教学。
3.学习方法与策略
过去,教师对于知识的认识往往停留在陈述性知识范畴,忽视学习方法和策略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部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其中“语文要素”包括学习策略。教材有内容安排,势必引起教师们的重视,该项内容也会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默读、诵读、跳读,其他如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项目学习、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值得研究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但凡教师们日常教学中感到困惑而无法从他人研究成果中找到答案的问题都可以深入下去思考。集众人之力,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将层出不穷,长此以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势必将无限接近于语文学科本质。
2017
鸡
年
大
吉
HAPPY NEW YEAR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