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好呀,周五快乐!
给大家推荐一个B站上的视频。
教育部新课标研制组组长史宁中教授解读小学数学新课标:
观看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Y4y1t7uS?spm_id_from=333.880.my_history.page.click
制定课标的教授亲自讲解,能看到设计者原本的思路,还有长期来看,新课标指向的数学能力。
没时间看的爸妈们,也可以先看看今天的文章。
我总结了几个重点,尽量多用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学数学的大目标
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有一个终极大目标:
经过这么多年的数学教育之后,孩子们要拥有什么数学能力?
这个能力并不是说口算速度有多快,圆周率能背到小数点儿后几位。
而是能让我们更理性看待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并且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
看到5岁半学两位数除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孩子:
直观感受:
好厉害!
天呐,差距好大!
压抑,喘不过气!
不行,我家孩子落后太多了!
明天开始,每天做三百道100以内加减!
这就是缺乏数学思维导致的非理性决策。
很难有好的效果。
回归理性,用数学思维一想:
这属于极端个例,不代表平均水平。
所以也就不用焦虑。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一点点提高就行。
有一本书叫《事实:避免情绪化决策》:
讲的就是尊重数据,用事实说话,有兴趣的爸妈们可以看看。
微信读书上有。
小学注重具体感受
说完大目标,我们看具体的小学数学有啥重点。
小学注重具体感受,为高年级的抽象概念做好铺垫。
比如,咱们家在10层,准备下楼,有两部电梯可以坐:
图源网络,侵删
如果两部电梯都往上走,一个在3层,一个在5层,哪个会先到?为什么?
如果一个电梯往下走,到了3层,另一个往上走,到了5层,哪个会先到?为什么?
如果一部电梯在-1层,和我们隔了几层,为什么?
这些都是在为以后的加减,数量之间的关系,负数,做铺垫。
尤其一开始启蒙的时候,别着急做题。
多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比如小黄熊一家,有几口人呀?
小红熊一家来做客了,现在有几只熊?
两只小熊走了,现在剩几只呢?
这个过程越长,后面学加减法越快。
我们把小积木摆一个可爱的规律吧:
总之,多玩儿真的。
在进行抽象运算之前,多接触具体例子。
史教授分享了一个幼儿园的活动。
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什么样的滑梯滑得快?
孩子们可能会说:
陡的,高的:
老师让孩子们用板子和长方体来搭建两个高度不一样的滑梯。
两辆小车同时从上面滑下来,看谁快。
孩子可能并不知道原因是:
小球下滑力等于小球的质量乘以滑梯底角的余弦值,滑梯越陡,余弦值也越大。所以滑下速度越快。”
但是,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个现象。
史教授说他的一个学生,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
他说高中孩子们,学立体几何的时候,普遍觉得空间感很差。
史教授建议老师们从小学开始,可以玩儿一玩儿拆火柴盒的游戏。
把立体的火柴盒打开,看看几个平面的位置;
这样的实例感受很有必要,越多越好。
虽然当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对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
铺垫多了,以后学抽象概念会快很多。
就和阅读量大的孩子,学语文生字,做阅读理解,学英语语法,都会更快,是一样的道理。
像盖房子:
立体积木:
空间搭建的玩具:
折纸:
一朵小时候我给她买过这种折纸,
不用剪刀,很安全
都是很好的锻炼空间思维的游戏。
用数学语言看世界
多用数学语言看待周围的事物。
今天好热:我们看看今天多少度;
下雨了,降温了,我们看看现在多少度;
注意观察一下多少度的时候,自己会比较舒服;
从家到学校大概走几分钟;
经过几个路口,路线是什么样的;
做饭时候,量量放多少克面粉,多少克酵母:
喝水的时候看看刻度:
如果对数学理解深刻的爸妈们,那能引导得就更深了。
史教授举了一个曹冲称象的例子。
曹冲称象的背后,有两个数学原理。
等量的等量相等:
无论是象,还是石头,只要沉到相同地方的时候,说明重量是相等的。
类似于:
二,总量等于分量的和。
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引导孩子
数学无处不在,奈何我缺少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
同样是等公交,数学意识强的爸妈,可能会说:
我们数数咱们的车会是第几辆公交;
看看过去的公交车都是几路;
为什么要给公交车标号?
我可能只会说:
公交咋还不来?
所以一朵4岁左右,我做了一个导图:
把小学入学阶段需要培养的数学能力一一列出来了。
别说还有点用。
起码我会有意识地思考:这会儿可以玩儿个啥和数学相关的小游戏呢?
有时候就能灵机一动,想到特别好玩儿的。
比如给一只小飞马/小鸟/小蜜蜂, 任何东西,起一个名字。
规定用“小”“甜”“蜜” 这三个字。
可能的名字有:
小甜蜜,小蜜甜,甜小蜜,甜蜜小,蜜小甜,蜜甜小。
一朵玩儿得特别开心。
这其实练的就是排列组合,我高中的噩梦。
但是这个思维导图上有的部分要更新了。
当时是按照一个幼升小的指导列的,还有智力题啥的。
我计划周末重新整理一版。
包括每一个部分,有什么游戏可以玩儿,或者在什么情境下可以引导。
其实咱们不是不知道这些知识,就是想不到什么时候可以加入什么知识。
有一个落地的计划,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