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梦—落实双减政策,聚焦高质量课堂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课例:《好的故事》王崧舟
听课时间:2021.10.17上午
听课地点:天津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记录人:李苑桃
课文来源: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精读课文。
一、 课堂引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简洁明了)
二、 落实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1. 出示初读要求:课后思考与练习一: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 跟着询问学生。你在初读的时候哪些词语是跳过去的。(有的回答:伽蓝、膝髁、蒙眬、鞭爆)这些词语很大一部分属于初创时期,谁知道初创时期是什么时候(生回答:1925年)怎么知道的?(生回答:课文最后写的。)记住这个年份,一九二五年,距离现在大概一百年。
3. 出示初创时期的词语:石油、鞭爆、膝髁、蒙胧、伽蓝、皱蹙、霓虹
4.要求学生齐读,第一个读,第二个读……每读一个词语都强调是一百年前的词。
再出示现在的词语:煤油、鞭炮、膝盖、蒙眬、寺庙、皱缩、彩虹
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石油就是现在的煤油,以前的鞭爆就是现在的鞭炮,以前的膝髁就是现在的膝盖,以前的蒙胧就是现在的蒙眬,读音完全一样,字音稍有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这字旁的胧变成了目字旁的眬?(生回答:跟眼睛有关,看不清的状态)
5. 为什么现代文不把这些词替换过来呢?
如果换成现在这些词,你还会有1925年的感觉吗?还会不会有年代感?(没有)
6. .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是你们读课文时容易放过的,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1)澄碧:(通过读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河水清澈的意思)
(2)荡漾:(联系前面的词语,可知跟河水有关)
(3)错综:(把交错、织成结合起来理解)
教师课件出示: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引导学生理解“澄碧”“荡漾”(联系上下文和字的偏旁来理解。澄碧联系河流,河水清澈来理解;荡漾联系每一打桨,来想象打桨时漾起的波纹。生最后齐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师让学生借助另一段文字来理解“错综”这个词。
课件出示: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让学生捕捉关键词,学生找到“交错”“织”这两个词,理解错综的意思。
教师过渡:孩子们,错综、交错、织成一天写的其实都是一种事物,哪种事物?大声的说,大声的说(云锦)
有没有见过云锦(没有)因为云锦太珍贵。想不想看看云锦?一起看看云锦。
7. 借助资料,增长见识。出示云锦的图文资料,老师读蓝色字,学生齐读红色字,师生合读后,再谈对云锦的感受。(六上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王崧舟老师在此设计了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要素)
三、落实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1.出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认定“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听清楚了说一说。生打开课本,默读课文,并勾画。
师巡查,表扬学生的好的习惯。找到了吗?有很多处,我找到了十五处。
指生回答。第一个依据是,第二个依据是,第三个依据是……
(学生回答:闭了眼睛,往后一仰,闭上了眼睛,还能看见,说明进入了梦境;蒙眬中却又看得清楚;醒了,说明之前看到的是梦境……)
2.师:鲁迅先生用了哪三个词来形容他的梦境?(美丽、幽雅、有趣)
3.师:一起好好读一读这三个词,在鲁迅看来,他的好的故事,是如此(美丽),如此(幽雅),如此(有趣)。
4.一起来看看这个“好的故事”。配乐朗读,教师读红色字,学生齐读蓝色字,泛舟湖上的划桨声加上轻柔的音乐,把人带入美丽的江南水乡。
过度:这样的梦境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优雅),如此的(有趣),而这样的梦境还在继续,你看,凡是我经过的河都是如此,看。
5. 屏幕出示梦中所有的景物(竖行排列)老师读粉色字,学生读蓝色字。
乌桕
新禾
野花
鸡
狗
丛树和桔树
茅屋
塔
伽蓝
农夫和村妇
妇女
晒着的衣裳
和尚
蓑笠
天
云
竹
……
师:这些景物多达19种之多,文中还有省略号,说明远不止——十九种。这些景物给你的感觉乱吗?
(引导学生天、云、竹等景物给人的感觉很纯洁、和谐,告诉人们梦境发生在江南水乡)
这个梦可能发生在哪里?会发生在天津吗?在哪里?
(引导学生在江南,在鲁迅的故乡绍兴。)
6.聚焦梦境特写
看“河边枯藤树下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教师读)
继续看,屏幕出示: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教师读)
7.你们看看,鲁迅梦中的基调是什么颜色?(红色)在他的梦境中呈现了大量红色的景物。如,第一种(一丈红),第二种()……第六种()所有这些颜色都是红彤彤、红艳艳的。孩子们联系你的实际,带给你什么感受(指生说温暖、热烈、希望……)
三、借助资料,把握意图
1.出示课后链接的资料:“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朦胧中看到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图画……”——冯雪峰《论<野草>》
(1)教授学生借助资料捕捉关键信息。
(2)找到关键句“作者希望……主要精神”(课后资料)
(3)锁定关键词语。“希望”。
2.1925年的鲁迅,你找一个词来形容。
(苦闷、怅惘、孤独,一个人战斗,找不到方向)
3.师过渡:鲁迅先生之所以写这个好的故事,原来这就是他的(希望)。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定跟当时的环境有关。有没有孩子去找过资料。
指生说搜集的资料。
4.师:鲁迅按照当时的情景,梦境应该是苦恼的,孤独的,怅惘的,为什么梦境又是美丽的。课文哪些地方在向你暗示当时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生回答:“昏沉的夜”暗示现实社会黑暗,花影碎散暗示革命形势不容乐观等)
5.既然社会如此黑暗,生活如此苦闷,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梦境呢?出示背景视频。
6.过渡语:我想你一定会若有所思。看完这段资料,说不定你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打开作业纸,请你走进鲁迅先生的世界,请你把自己就当作是1925年的鲁迅,想一想做这样的一个梦,写这样的一个好的故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学生写)
学生写时教师说:鲁迅啊,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怅惘,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那个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记住,此刻你就是1925年的鲁迅。
7.教师巡视后请打星号的学生分享。
8.师:1925年的鲁迅先生是苦闷的,然而苦闷中的先生没有妥协,没有放弃,你们看,他留给我们这样的希望,读。
(学生齐读)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师:1925年的鲁迅,尽管是那样的孤独,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在战斗,他也苦恼过,他甚至也绝望过,然而,绝望后的先生依然没有放弃希望,他留给了人们这样的好的故事,读。
(学生齐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师:1925年的鲁迅,无疑是怅惘的,有人高升,有人退缩,甚至有人背叛了革命,即便如此,先生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那一点光,那就是他的好的故事,读。
(学生齐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四、课堂结语
是的,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优雅),那样的(有趣),我们知道,原来这就是先生的(希望)。其实,那个时候,他是多么的(苦闷),多么的(孤独),多么的(怅惘),但是无论他怎样孤独,怎样苦闷,怎样怅惘,他依然没有放弃属于他自己的(好的故事),因为那个故事就是先生的(希望)。其实,孩子们,好的故事不光属于先生,其实他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也属于我们自己,孩子们,一定不要忘记,你也有属于自己的(好的故事),一定不要忘记,你的那个好的故事也一定是(美丽)(优雅)(有趣),这是自己的(希望),即便你以后遇到了(苦闷),遇到了(孤独),遇到了(怅惘),也一定不要忘记,你也有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板书:
好的故事
美丽 幽雅 有趣
这是
希望
无论
苦闷 怅惘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