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件《出师表》中的合叙和同义词连用录入:
所谓合叙,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同义词连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的词连用在一起表示一个词的意义,目的是对某一意义进行强调,又可使音节整齐,读来叫人感到流畅上口。因此,合叙和同义词连用都不失为古代广义的修辞手法。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运用得较多,看看诸葛亮的《出师表》便可见一斑。
(一)先看合叙: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这句话的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为忠善者”合并在一块叙述,与之相承搭配的后面的“刑”和“赏”合并在一块叙述。在理解它时应该分开来叙述:“作奸犯科者”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是:如果有做邪恶的事触犯了科条法令的,就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吏判定他们的刑罚;如果是忠诚善良的人,就报给主管的官吏论定对他们的赏赐。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罚臧否”即“陟臧罚否”。此句可译成:奖善惩恶,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不同。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查《三国志·蜀志》可知“侍中”指的是郭攸之和费祎,“侍郎”指的是董允。可是因为有的人不了解古汉语的合叙,以致有的注本仍对此不得解。笔者不妨从《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中摘出与《出师表》有关的一段文字证之:
董允,字休昭……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丞相亮将北征,往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笔者按:“疏”即《出师表》)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可见《董允传》中用的是分叙,《出师表》中用的是合叙,两者句法有异而意思相同。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性行淑均”即“性淑行均”。此句译文是: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平正。
以上都是两个意思的合叙,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更复杂的,如韩愈《师说》:“句读之不如,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句合叙部分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此谓之“小学”,惑之不解,惑不焉,此谓之“大遗”。
(二)再看《出师表》中同义词连用: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都是“死”的意思。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危”“急”都是“紧急严重的事”的意思。
3.诚宜开张圣听──“开”“张”都为“扩大”义。
4.不宜偏私──“偏”“私”都有“偏袒”义。
5.然后施行──“施”“行”都为“实行”“去做”之义。
6.晓畅军事──“晓”“畅”都为“精通”之义。
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隆”都为“兴盛”义。
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倾”“颓”都是“衰败”的意思。
9.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此处都为“扬名”义。
10.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都为“低贱”义。
11.猥自枉屈──“枉”“屈”都是“降低身分委屈了自己”的意思。
12.后置倾覆──“倾”“覆”在此都含“兵败之义”。
13.奉命于危难之间──“危”“难”都指“紧急状况”。
14.先帝知臣谨慎──“谨”、“慎”都是“小心”义。
15.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攘”、“除”都有“铲除”义。“奸”、“凶”都指“邪恶之人”。“兴”、“复”都是“(重新)兴盛”义。
16.至于斟酌损益──“斟”、“酌”都为“衡量”义。
17.咨诹善道──“咨”、“诹”都是“询问”义。
以上都是两个同义词连用,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三个同义词连用的情况,如《陈涉世家》“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中的“借”、“第”、“令”三个词都表示假设,意为“就算是”、“即便是”。
《出师表》是一篇仅六七百字的短文,合叙竟有四处,同义词连用竟达十九个,这不可谓不多矣。为了准确无误地翻译文言文,不可不掌握这两种古代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