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
又一次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忆那在脑海澎湃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脑海中再一次浮现了那熟悉的面孔:曹操的诡诈,谦逊的刘备,谨慎的孔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物都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各自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一个个跃然纸上 。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是吗?他误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仔细品品曹操的一生经历,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得到百姓的爱戴。这就是刘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仁慈的太过了。关于他的两句名言:“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我跟欣赏后一句话,这也是对刘备一生的评价。刘备是我佩服的角色之一,我不得不佩服他的韧劲。佩服他的三顾茅庐。在诸葛亮的草堂前,他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雪中,不知不觉已是几个时辰了,刘备已成了一个雪人了。这时才看见诸葛亮起身,此时刘备早已四肢僵硬,不能动弹。诸葛亮还佯装不知有客来访,带刘备说明来意,诸葛亮才情刘备入内,两人秉烛相谈。他能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他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他的眼泪威力不可谓不大。“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虽然波折丛丛,但还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无怪乎郭沫若说,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贤人才士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由人不为之赞叹……
成功的将领或许都是非常注重人才的,不是吗?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这不就是注重人才的表现吗?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如果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会因此失去。刘备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这又不得不说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军师诸葛亮了. 诸葛亮, 演义中的孔明,未卜先知、呼风唤雨、装身弄鬼、镶星续命。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智和勇在一起对比的,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演义中的一些人物,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在三国演义开始,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可以说董卓便是败给了自己.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忠言逆耳。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曹操却答到:“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充满智慧,给我启迪。倒是最终,三国归晋,轰轰烈烈的三足鼎立的局面结束了。但那些充满智慧、英勇的历史人物,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给个满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