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考试学习首页 > 作文 > 高考作文

2010四川高考作文题目

2023-04-23 浏览:

2010四川高考作文题目

【作文材料】几何学上的那个点,只有位置,没有长度,没有宽度,也没有高度,正是无数个点形成了无数根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
【作文要求】1、根据联想作文;2、自定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3、字数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我是考生,是这个,原本

四川2010年高考作文写个人与社会偏题没有?急!很急!

你好
下面的分析来自七中特级教师罗晓辉

2010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的命题形式,是材料作文。当时我在监考,浏览了一下试卷,题目大致如此:

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无数个点可以构成(无数的)线、平面、立体。

根据这段文字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看了此题,我有些头昏。第一反应是,这个作文题不好写。像我这样还能写得出几篇文章的人,尚且有此感受,我不知道考生们是否会觉得此题很难。

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对此题中的材料进行延伸性的思考。可是我立即发现这很困难。这是因为,我认为,“几何学上的点”,过于抽象,它实际上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很难据此去联系现实人生。语文的作文,显然不是谈论几何学的。可是要把材料类推到人生上,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由此可有如下几点讨论:

第一,基本分析。

“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也就意味着,“点”是不占据物理空间的。但我们知道,人是会占据物理空间的。人的意识,或许可以说不占据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但习惯上,我们恰好认为人的心灵或精神具有无比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也不是“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因此,人的特质,不符合“几何学上的点”。把二者联系起来是困难的。如果要强行联系,会导致类比不伦的结果。

第二,立意空间分析。

1.能不能把立意确定为“个体与群体”这层关系之上?亦即能不能认为“点”代表个体,“线、面、体”代表群体?

我觉得也有很明显的逻辑困难。根据前面的分析,把“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几何学上的点”,类比为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本身就是困难的。而无数“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事物何以能最终构筑为既有长度、也有宽度、更有高度的事物,也将遭遇解释的困难。我们知道,从数学上说,无数个0相加,还是等于0。

2.能不能把立意确定为坚守平凡的位置,或要重视积累?

我仍然觉得很困难。原因很简单: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实际上相当于代数意义上的0。无数个0加起来还是等于0。坚守平凡的位置,何以就能造出壮阔的景象呢?无数个0的积累,从数学上来讲不仍然还是0吗?

第三,我的立意取向。

在上面的分析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个立意取向,供参考。

我的看法是:关于本题最合理的思考,只能是无中生有、静必待动。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我以为,可以把“线”定义为“点在空间中的连续移动的轨迹”。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类比:人生之初,人就是一个“点”,“线面体”表示人生展开之后的不同景象;还可以把“几何学上的点”,类比为人生轨迹上的某一个瞬间。

这就能构成较为恰当的类比。于是可以得出两个立意:

1.人生之初,是谈不上什么人生价值的。从“点”而到“线面体”,则可理解为人生价值建构的过程。在此思路下,主题是谈人生价值的实现或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2.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犹如一个“点”必须在运动中才能成为“线面体”。人作为一个渺小的存在,几乎类似于“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点”,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渺沧海之一粟”(严格地说,“沧海一粟”还是一个占据空间的“有”)。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在静止的状态下造就,生命在于运动——一个静止的、“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点”,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在此思路下,主题是谈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当然,评卷场绝不可能如此要求考生。我估计,一般地说,谈“个体与集体”、“坚守平凡的位置”、“渺小和伟大”、“重视积累”,甚至“从量变到质变”等等,都会被认为是符合题意的

相关文章